漢高祖劉邦兩斬白蛇跨馬奪天下,擊敗了龐大的秦王朝,披荊斬棘,勝過了軍中霸王項羽,成爲了天下共主。

  但漢高祖坐在皇權的寶座上內心卻惶惶不可終日。

  這是爲何?

  因爲在漢以前,中國的社會形態是由貴族掌權到君主掌權,而君主則是強大一點的貴族而已。正所謂皇帝輪流做,今日到誰家。可是這“誰家”,也是侷限於貴族之內的。

  但是到漢高祖劉邦時,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劉邦是什麼人呢?一介布衣。

  布衣稱帝,打破了貴族間不可描述的潛規則,爲貴族平添了數以百萬計的競爭者,所以貴族要反他。

  同時也在百姓的心中點燃了小小的火苗——劉邦可坐得,不過是因爲他的劍比秦王朝的更鋒利,他的馬比秦王朝的更快。那如果我的劍更鋒利,我的馬更快,天下我豈非也坐得?長此以往,百姓也要反他。

  劉邦很難過,自己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眼看着擁有世間最聰慧的謀士,最有名的將領,最強大的兵馬,國家發展前途無量,這時卻被告知寶座是不合法的,是要遭到天譴的,是當這個國家的劍不夠鋒利,馬兒不夠俊秀時就會被趕下去的。

  想來想去,證明漢政權合法性的重任只能交給了哲學。

  但是哲學虛無縹緲,它也不長腿,不會主動上來敲門,所以這個影響歷史走向的重任就交到了漢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董仲舒的身上。

  董仲舒何許人也?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

  劉邦建立了漢代——這個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王朝,它的合法性究竟在哪裏?

  董仲舒帶着他悟得的經學思想爲世人回答了這個問題。

  董仲舒首先提出了“道”。所謂道,是萬世不易的永恆法則。

  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節選自《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說,道出自天,而非人。劉邦能奪取天下,並非因爲劉邦劍利馬快,而是上天賦予的道義。天命如此,不得不從。

  但是問題也接踵而來,其中一個便是:如果道不變,那麼秦王朝怎麼會被取代呢?

  董仲舒說:“道有常有變,有經有權。”天之大道,其本質自然是永恆不變的,但是道的表現形式不是固定的,是變化的。

  “常”和“經”指事物的根本原則,即“道”;“變”和“權”則指事物的應變與調節。其中,經是根本,權是補充,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所進行的局部變更和調整。

  《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選自《春秋繁露》)

  董仲舒從道的大義上,證明瞭漢王朝的合法性。

  但是問題又來了,漢王朝還缺少正統的傳承。

  爲此,董仲舒投身於浩瀚的史書中,提出了“三統論”通古今之變。

  三統指黑、白、赤。所謂三統之說,即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正就是一個年的開端,朔則是一月中的開端。

  那麼月初和年初有什麼好討論的呢?

  董仲舒提出了陰陽哲學的思想,在不同時節不同時間開端,就是不同的歷史進程和開端,不同時節不同時間也對應着不同的制度和歷史進程。

  夏以一月爲歲首,正建寅;商以十二月爲歲首,正建醜;周以十一月爲歲首,正建子。既然漢代開始的月份不同,所受的天之氣自然也有所不同,所以進程不同,也就變得合理起來,漢王朝的身份已然成爲了正統。

  此外,我們如今的生辰八字,以及中醫裏的時間對應體質,也是由此轉化而來。

  董仲舒確立了道經之學,提出了三統正名之論。

  雖因提出爭議性很大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被後世罵爲罪人,但是不得不說,他的確爲漢王朝的延續發展提供了最爲重要的哲學依據,爲中華歷史上燦爛的漢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是漢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東方哲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哲學神祕而又璀璨,這個欄目並不嚴肅,但是絕對認真,我們可以聊聊某個哲學家,聊他的主張學說或是他獨特的個人魅力;談談某個朝代的流派,是一枝獨秀,還是百花齊放。我們沒有思想的灌輸,不過是想有個機會和大家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當然,對於各種思想,我們只能主觀地或者借用大家的主觀爲您講解,若您有其他的看法和理解,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欄目策劃:疏桐;圖文編輯:微雨

  知行合一 · 1904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