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無錫小靈山,除了朝拜靈山大佛,觀看九龍灌浴,欣賞梵宮的佛教藝術精品,最接煙火氣的就是喫一次靈山大佛的齋飯了。

  一般遊客到了靈山,可能就是拍拍照,看看景就結束了。殊不知這裏其實是提供齋飯的,靈山大佛的寺廟裏有,梵宮也有。

  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緣,我在靈山大佛腳下的寺廟裏跟着出家僧人做了一次早課,早課結束後順便和出家人一起喫了一次靈山寺廟的齋飯。那次體驗很深刻,至今難忘。

  記得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早課結束,主持的僧人就通知大家,寺廟過堂齋給大家準備了齋飯,大家可以隨着其他出家人一起到齋堂享用早餐。於是我們這些前來做早課的俗世弟子便跟着他們進了齋堂。齋堂在寺廟大殿的偏院,不算太大,但是也足夠同時容下六七十人。齋堂的擺設很簡單,條形的桌椅,擺放非常整齊。

  入了門,便有主持的僧人引導我們入座。男女是分成了兩排,一次入座。入座後,他便告訴我們過堂齋的用食規矩:

  1、齋堂內沒有葷腥,也不能攜帶葷腥類食物;

  2、出入齋堂需儀表整潔、保持止語;

  3、進入齋堂後入座,入座後不能走動;

  4、唸誦供養咒,須雙手合成十禮,端身莊重(這個環節的當時記得是免了)

  5、用齋時候知量取食,以手勢與行堂人員交流;

  6、用齋時不得擅自取食;

  主持說完,就有專門負責的僧人開始爲我們分食物。一碗稀飯,一個饅頭,一個素菜包子,一個雞蛋,還有一些鹹菜。因爲不懂規矩,所以就先看一起用餐的出家人是怎麼做的。當所有人的食物都分到位,那些僧人才開始動筷子。非常認真,每一個動作都非常虔誠的樣子。而且專注於自己的食物,看不出任何其他的想法。他們喫的很快,但是一丁點兒聲音都沒有。

  我們也學着這樣動起來,但是出於好奇與習慣,無論怎麼專注,還是有人忍不住去看其他人,雖然極力做到慢慢嚼、慢慢嚥,也免不了發出一些喫東西時候的聲音。

  喫到一半的時候,主持僧人告訴我們,如果需要添食,可以把擺放的餐具往前放一點,這樣負責分食的僧人就知道你需要啥。果然看其他僧人,一樣的方式,非常安靜,自然。

  這是我在靈山過堂齋的一次用餐經歷。後來一問才知道,寺廟過堂齋一般很少人會有這種體驗。大多數人在靈山享用食物的,主要是在靈山的蔬食館和梵宮的自助餐廳,喫的也就是個遊客餐。

  靈山蔬食館和寺廟的過堂齋完全不一樣,這是專門爲遊客準備的一樣,可以容納700多人,還有1多間包廂提供旅遊聚會用餐,餐飲菜品也不都是素食,是以素爲主,葷素兼備,不僅有野蔬,甚至還有山珍湖鮮等。

  和靈山蔬食館一樣,梵宮的自助餐也是爲遊客提供服務的。它位於梵宮東側,有1500平方米的宴會廳,還有很多酒店式的包廂。其實就是一個酒店式的餐飲服務了。

  所以那一次在靈山過堂齋喫的“豐盛”早飯,體驗自然非常難忘。只是當時並不明白這些講究到底是有什麼寓意。其實,齋飯可以分爲三種:節食齋,心齋和素食齋飯。

  節食齋是要限制食物的攝入,心齋是去要除雜念,去欲思靜,使精神歸一;而素食齋就是喫素食。可能出於對我們俗世弟子的照顧,那次品嚐過堂齋其實對我們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而對於僧侶們來講,大概他們沒一頓都是“心齋”吧。

  保留幾分飢餓,喫飯的時候也永遠保持着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對能獲得食物,擁有美好人生的無限感恩。喫飯就是喫飯,別無他求,這大概就是出家人齋飯的境界吧。

  作者:酒叔;書寫一些旅途故事,發現一些旅遊趣事,我眼中的風景,一定與衆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