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9版的《倚天屠龍記》又開始熱播,劇中的屠龍刀可是金庸小說中的第一寶刀,人人都想據爲己有。一提起寶刀,人們總會用“削鐵如泥”、“吹毛斷髮”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水滸傳》中說楊志的寶刀砍了二十文銅錢,刀口不卷;拿頭髮照刀刃一吹,頭髮紛紛變爲兩段;最後殺了潑皮牛二,刀不沾血。

  這些寶刀雖然厲害,但都只存在於文字描寫中,是不是真的有“削鐵如泥”、“吹毛斷髮”的刀存在呢?日本的 Trivia No Izumi 節目曾經試驗過用日本刀切快速擊出的子彈,效果就是削鐵如泥。

  其實,我們國家也有如此真實存在的寶刀,就在西藏。

  對於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們來說,他們需要武器來進行野外防禦,也需要工具來簡化生活,於是他們開始使用刀。慢慢地,藏刀由最初的武器、工具演變成了一種具有工藝審美價值的特殊產物。

  能工巧匠們鍛造出的藏刀,鐫刻細膩、色彩奪目,可以看作是藏族男人尊貴身份的象徵。在西藏,你可能會看到孩子、老人也佩戴藏刀。女士藏刀也是有的,只是更加秀氣精緻一些。

  藏區人們極其珍愛藏刀,因而西藏有着獨特的藏刀文化,有着不下千種的藏刀種類。這當中,以拉孜、謝通門、南木林、當雄、芒康等地的最爲知名。

  西藏很多城市能買到藏刀,不過那些都是全機制或者半手工半機制的“工藝類刀具”。美則美矣,失去了一絲溫度。當你真正近距離地看過匠人淬火煅燒一把好刀,你纔會發現在機械化已經如此普遍的現在,有些手藝更加珍貴更加難得。

  拉孜是公認的藏刀發源地,千百年來,生產着極其精美的藏刀。作爲公認的藏刀第一品牌,無數人慕名求購,然而很少人知道,真正的拉孜藏刀只有兩位傳承人。

  次旦旺加便是其一,他曾於2009年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拉孜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地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是日喀則西部七縣必經之地。

  因爲拉孜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寬谷,擁有大片開闊的土地,歷來有後藏糧食倉之稱,拉孜縣城以北幾乎全部都是農田和村莊。

  在尋訪藏刀傳承人的路上,你可以停下來看一看拉孜。大片大片金色的油菜花混合着莖稈的綠色,鋪陳在大地之上,天空是水洗過的碧藍,雲朵被風吹得一會東一會西,光禿禿的山巒高低起伏,連綿不絕。

  也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誕生出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拉孜藏刀吧。

  次旦旺加住在一個小村裏,進村的路不是很好走,我們陷車了,但我們並沒有輕易放棄。

  次旦旺加是孜隆刀之父。孜隆藏刀是拉孜藏刀的兩大流派之一,特點是刀刃十分鋒利而且刀身帶有一種神祕的磁性。次旦旺加已經鑄刀多年,他以自己的智慧研究遠古的刀劍鑄造技能,並改良用於藏刀的鑄造,可以說他是雪域高原上最好的工匠之一。

  細看他鑄造出的藏刀,樣式美觀,刀刃鋒銳。在紅色的綢布上,刀身顯出幽幽的寒光。刀鞘也十分講究,上面雕有龍、鳳、虎和錦花圖案,將藏地的民族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歎爲觀止。

  藏刀有不同尺寸,可不管長刀或短刀,都是一樣的精緻。很多收藏愛好者都會以收藏到一套完整的拉孜藏刀而驕傲。

  如今次旦旺加上了年紀,兒子接過了父親的衣鉢,繼續着藏刀的事業。

  看着他在小小的空間內用幾十道工藝打造一把藏刀,我驚呆了。

  他用噴槍將刀燒的火紅,再掄錘反覆錘打。錘子一下一下鍛出藏刀的形狀,他的世界彷彿只剩下這一把必須做好的藏刀,外界的任何事物都無法讓他分心。

  我突然在想,拉孜藏刀之所以細膩迷人,大概也在於匠人們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將自己畢生的技藝和熱愛都凝集於刀上,才能創造出如此神物吧。即使比不上機器的嚴謹完美,但手工的溫度灼熱感人。

  每一道工序,他都展現出了十足的耐心,那種細膩程度和要求之高讓我相信拉孜藏刀是有靈魂的,它是匠人們的分身。他還展示了成品的藏刀真的可以削鐵如泥。

  看過藏刀的製作過程,我開始懷念很多失傳的手工藝,它們擁有機械永遠達不到的精神。希望他們的後代能將藏刀的製作手法傳承下去,爲藏區人們保存這寶貴的藏刀文化。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微信公衆號:琰棱行攝記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