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時評排外主義的網路陰魂曹林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08月21日 02 版)

上海市公安局一分所的官方微博最近發布一個乞討排行榜,對常在地鐵中乞討的人進行了排名,22歲的何某位居第一,文盲,腳上有殘疾。第二位的是來自安徽鳳陽88歲的陳老太,第三名是一白血病患者。上海軌交警方加大打擊地鐵行乞的力度,鼓勵乘客微信舉報地鐵行乞。地鐵行乞確實對乘車環境造成影響,我認同警方保障地鐵安全,治理職業乞討的舉措,但覺得不該以排行榜這種方式對乞討者進行示眾,乞討並非大惡,應該對行乞者多一些寬容。

沒想到,我的觀點捅了馬蜂窩,激起了某些上海網友的強烈反彈。當然,上海軌道交通警方的態度倒是平和,以官方微博回應稱:「質疑讓我們不斷自省,支持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也有本地警官實名公開批評相關部門「工作方法簡單,往往打擊一大片,一棒子全打死」。而某些上海網友則對批評「怒不可遏」,在抱怨「外地人」、「鄉下人」給上海帶來種種問題後,甚至喊出了讓警方「清理垃圾」、「出台盲流遣返制」的口號,呼籲警方對批評者進行「跨省抓捕」。

過去,不少人都覺得上海歧視外地人。近些年來,特別是世博會前後,上海塑造了開放的形象。其實現實中,我接觸到的上海人,也謙和與包容。我不知道,少數在網路上排外的網友是否想到,自己的表現會影響上海的開放形象。

客觀地說,狹隘的地方排外主義,並非某地特有。近年來常常發生的地域衝突、爭端和口水,都起於網路,興於網路。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社會的發展和平等意識的提升,那種極端的排外立場,以及對外地人的歧視,不再被容忍,「團成一團圓潤離開」之類的排外言論和行為,被視作政治不正確並受到譴責,公開場合已經很少能見到那種刺激性的排外和歧視言論。但是,這些極端的情緒,卻在網路上找到了生存、滋長的土壤,不斷尋找機會製造和挑起事端,藉機攻擊外地人。

其實,網路上的「排外」,往往是見不得陽光的,它們通常都是匿名的謾罵和惡毒攻擊,幾乎不會有人站出來以理服人。正是這種匿名性,助長著暴戾和胡言亂語,並且,他們會採取一些形式來強化凝聚力。比如,會喊一些打著共同利益招牌的情緒口號,在網上結成鬆散的群,用本地話交流以提升親近感,強化「同仇敵愾」。只要一發現哪個論壇有不利於本地的消息、哪個人發出針對本地的批評聲音,便聚集起來發動攻擊。

這些網路排外主義者,很善於從一些熱點事件中尋找契機,比如此次的「地鐵禁乞」。其實,每個城市都有乞丐,有地鐵的城市也都會有地鐵行乞。這些乞丐中,不乏會有一些職業乞丐,有讓人生厭的強制乞討。但其間也有一些生活無著落需靠乞討為生的人,不能把他們都想像為「不勞而獲卻秒進千金」的欺騙者。一個有寬容精神的城市,應該能忍受他們帶來的不便和不舒服,同情他們,可以給一點錢;不喜歡他們,可以不理會;厭惡他們,可以視而不見,卻沒有權利將他們驅逐。

排外者往往缺少寬容之心,偏見和偏執,驅使著他們以外地人為敵,認為外地人奪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帶來了擁擠和混亂,引發了擁堵和犯罪。當這種「不滿」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明言時,網路便為其提供了最佳的宣洩場所。

面對城市中及網路上的這種排外情緒,不得不說,一些管理者扮演了不太光彩的曖昧角色,他們不是站在中立者的位置調和衝突,弱化戶籍制度和貧富差距帶來的階層斷裂,而是迎合本地人的情緒出台一些歧視性政策。既加劇了城市的階層衝突,更為那些極端排外情緒推波助瀾。

一個朋友跟我說,有句話他記憶非常深刻。小時候一次放學回家,走在路上和姐姐說了一句家鄉話,正好被一個當地女人聽到,她就對她愛人說,呦,這個小赤佬是外地人——朋友說,其實我聽得懂當地話,本地人的歧視讓他永遠無法忘記。

這,就是排外主義帶來的最直觀傷害,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狹隘的排外情緒,不僅是中國成長為大國強國的障礙,也是公民人格完善和公民精神成長的障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