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新一輪醫改拉開大幕。改革目標明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爲羣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10年後,在全國範圍內,浙江醫改一路領跑。從藥品“零差價”,到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再到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浙江用10年時間演繹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典型。

  讓醫療機構“擰成一股繩”

  湖州德清縣的金大爺5年前被查出患有腸癌,並已發生轉移。爲了方便照顧,家人將他接回當地醫院治療。

  住院後,老人發現家門口看病完全不一樣了。當時,浙大邵逸夫醫院與德清縣人民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給金大爺看病的是兩家醫院組成的醫生團隊。針對他牙痛、肺部感染、忍受不了大劑量化療等情況,醫生還爲他“私人定製”治療方案。

  如今在浙江,“家門口看名醫”的例子已不鮮見。近年來,浙江省從“以問題爲導向”轉爲“以解決問題爲導向”,加強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讓原來“各自爲政”的醫療機構“擰成一股繩”,共享資源、利益趨同、分工協作,讓縣域醫療真正強起來。

  2010年,浙江率先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2012年創造性開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城市醫院和醫生下沉、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和羣衆就醫滿意度提升),54家省、市級三甲醫院與122家縣級醫院開展了緊密型合作辦醫,600餘名城市大醫院的醫療和管理專家常駐縣級醫院。

  浙江醫改的腳步並未就此停下。2017年,浙江在11個縣(市、區)開展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試點,2018年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目前,全省208家縣級醫院和1063家衛生院已初步整合成158個醫共體。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表示,縣域醫共體建設是浙江解決基層醫療體制問題的一個重大探索和突破,是建立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牛鼻子,是衛生健康領域帶有革命性意義的工作。

  近年來,縣域醫共體逐漸成爲浙江一攬子推進縣域綜合醫改的實踐平臺。爲保障基層用藥,浙江省縣域醫共體內實行統一藥品目錄,同時設立唯一藥品採購賬戶,優化醫藥費用結構,減輕羣衆醫藥負擔。

  讓羣衆就醫更有獲得感

  省、市級醫院高峯排隊平均時間從6分鐘縮短到4分鐘,門診和病區智慧結算率分別達到79.85%、72.71%,95%的三甲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這樣的變化,源自浙江醫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續深化。

  2016年,浙江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浙江將“最多跑一次”向醫療服務領域延伸,推出看病少排隊、付費更便捷、檢查少跑腿等10項舉措,着力優化服務流程,讓羣衆就醫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最多跑一次”重在打破信息鴻溝,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浙大一院的互聯網醫院,目前已開設13個專科及專家門診,從門診預約到診間問診,再到用藥配藥,足不出戶就可享受省級優質醫療服務。“浙江健康導航”上線運行,讓浙江老百姓通過互聯網平臺完成近500家醫院的一站式預約掛號。

  “從羣衆的視角謀劃政策體系,用羣衆的語言設定發展目標,以羣衆的感受確立工作標準,是浙江持續深化醫改的宗旨和遵循。”浙江省衛健委主任張平說,浙江今年將全面推廣居民電子健康卡,力爭年內覆蓋所有設區市,髮卡量達2000萬張,推進電子健康卡和社保卡“兩碼合一、一卡通用”,進一步關聯預約掛號、報告查詢、母子健康和免疫接種等應用服務。

  讓醫務人員更有歸屬感

  人才招不進、留不住、用不上,是基層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浙江的解決方案是:醫共體對縣鄉醫務人員實行統一招聘、集中培訓和崗位管理,打破單位、科室、身份限制,實現合理輪崗、有序流動、統籌使用,落實醫務人員“縣招鄉用”政策,讓人員使用成爲“一盤棋”。

  近期,由長興縣人民醫院牽頭組建的“1+8”架構的醫共體,開始往人財物貫通的“緊密型”方向構建。而擺在醫院黨委書記徐翔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基層的薪酬要求:長興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爲19 萬元,鄉鎮衛生院的卻不足10萬元。“結婚了還要AA制,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先行地區德清縣的經驗顯示,通過“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在薪酬待遇方面,縣級醫院提高了7%,鄉鎮衛生院提高了23%,醫務人員在改革中普遍都有獲得感。“未來,醫務人員收入將由醫共體自主分配,以崗位爲基礎,以績效爲核心。不同單位、層級和身份的醫務人員收入差距整體上會適當縮小,但是差距肯定還在。”長興縣衛健局副局長敖新華說。

  歸屬感還來自科學合理的考覈體系。縣域醫共體探索實行全員崗位管理,打破原有機構、科室、身份等限制,科學配置和有效激活人才要素,調動了一線醫務人員積極性。相關調查顯示,在浙江省醫共體建設地區,醫務人員滿意度達94.8%。(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平 實習生 徐燕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