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听说过“沙角大学”的美名

  一代代南海水兵

  在这里学会打仗

  从这里奔赴战场

  但您可能并不知道

  “沙角大学”还有一间“新湾分院”

  无数同样心怀梦想的水兵

  在这里留下奋斗的足迹

  最近,我们收到了一封

  “新湾分院”毕业老兵的来信

  信很长,情很深

  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回忆

  战斗在深蓝的日子

  文丨江毅

  正如陆游诗里所写那样: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为中国5700万老兵的一员,军人的一切早就融入血脉,虽然早就脱下军装,但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当兵的历史。

  这 蓝 色 军 营真 美

  2011年12月,我应征入伍,当时可以选择的军种还有陆军、武警等,起初对海军并没有很深的认识。

  负责征兵的武装部干事告诉我:“这是海军部队首次在我市招兵,机会难得,当海军好留队,好转士官,好出国,技术兵吃香,就发的衣服也比其他兵种多好多件呢!”

  就这样,我懵懵懂懂选择加入海军。

  当时入伍发下来的是一件老式作训服,虽然宽大不合体,但总算是第一件军装。

  武装部还特意准备了大红花让我们佩戴在胸前,母亲早就买了一挂鞭炮庆祝我参军入伍,担心我水土不服,还特意带了一罐土装在我的行囊里。

  匆匆与家人告别后,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我跟随南下的新兵专列,奔赴向往的军营。

  老式绿皮火车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兵,我们尽情畅谈建功部队的豪言壮语,一路欢声笑语,旅途的疲倦早就抛之脑后。

  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行驶,列车到达了广州火车站。浩浩荡荡的新兵队伍,穿着藏蓝色的军装,揹着厚重的军被,提着沉甸甸的行李,尤为引人注目,乘客都齐刷刷朝我们看过来。

  军车快速穿越市区,抵达军供站之后,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而后开始徒步行军至黄埔码头,登上前来接应的轮船。

  这是我第一次坐船,兴奋地看着沿途的风景。负责接兵的军官向我们介绍着驻地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这就是虎门大桥,全长3618米,世界第一跨,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采用现代斜拉技术……”

  望着雄伟的大桥,看着珠江两岸高楼林立,沿江大道车水马龙,我不由得赞叹,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过长达三小时的航行,夜晚七点,我们准时靠岸。码头上伴着喧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接兵的队伍早就在码头整齐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

  不远处,“水兵摇篮”四个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刻在基地大门右侧红色墙上的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巨大的海军锚矗立在大门正上方,两边是高大的榕树,营区里不时回荡起嘹亮的口号声,整个军营充满了海军特色。

  岗亭上的哨兵身装着洁白的军装,军姿笔挺,当我们的队伍通过时,“啪”的一个标准的军礼,真帅!

  一百多号新兵集结操场,又开始第二轮分流奔赴“新湾分院”的连队。路上,班长就教我们唱起了军歌《团结就是力量》。

  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郊野,穿山越岭,一路风尘仆仆,经过长途跋涉,早就让我们身心疲惫,接兵的战友忙提过我们手中的行李。

  “早就饿了吧,这就带你们吃东西去。”班长带领我们来到食堂,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肉丝面端到面前,香气扑鼻,不一会儿就吃得一干二净。

  来到宿舍,班长第一时间安排我们打电话报平安,随后进行了简单的内务整理和洗漱,伴随着悠扬的熄灯号,我们早早进入了梦乡。

  早上6点钟起床号准时响起,我们立刻起床集合点名。打量这幢新兵营房,营房坐落于雄伟的新湾山脚下,四四方方,三层楼白墙红顶建筑,大门两侧依次排开的石柱显得庄重、大气。

  “厉兵秣马时,枕戈待旦地”,十个金色的大字悬挂在营房屋顶上,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周围错落有致栽了一排木棉树,树上的叶子早就凋零。

  操场两边用气球悬挂着巨幅标语,“好男儿携笔从戎扬卫海雄心,真豪杰建功南海壮志凌云”,真让人热血激昂,心潮澎湃!

  第二天上午组织新兵开训动员大会,营长在大会上说的话,今天我依然记得。

  “虎门,这座古镇历史悠久,我们不能忘记1840年那场战争,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岁月。没有一流强大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从现在起,你们就是一个战士,祖国南海的守卫任务就靠你们了,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有力的回答回荡在伶仃洋上空。

  穿 上 这 蓝 色 军 装真 苦

  很快,我们就迎来了正式新兵训练。曾经当过兵的哥哥跟我说过,新兵训练三个月是我们从地方青年到军人蜕变的一个重要过程。

  “一定要坚持住!”我暗暗告诉自己,坚定了要当一个好兵的初心。

  新兵班长是海南人,姓陈,国字脸,古铜色的皮肤,中等个头,健硕的身材,军事素质响当当。班长参加过国庆阅兵,因此,还荣立过三等功。

  作为一个有着八年军龄的老兵,自然要求严格,在他手下当兵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不幸”。

  新兵的生活团结紧张而又严肃活泼,训练第一关就是从站军姿开始。“两脚尖分开约六十度,脚跟靠拢,两腿挺直……”班长一遍遍的复述动作要领。

  “手夹紧,绷直!”,任何一个小动作都逃不过班长的火眼金睛,同时手把手纠正我们的动作。

  所谓“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军姿是一切队列动作的基础,练的就是耐力,比的就是坚持。

  刚开始为了偷懒,我们提前商量好对策,密切分工,有负责观察的,有负责提醒的,偷偷拿余光瞄班长。没想到计划还没实施就被班长识破,“臭崽子,还想偷懒,再加十分钟!”

  考验我们的不仅是耐力,还有蚊子的偷袭,即使奇痒无比我们也要坚持咬牙,有时候汗水滴到眼睛里我们也不敢眨一下。

  “报告班长!我想擦一下汗。”“不行!就连这点难受都坚持不住,还当什么兵。想一想我们的战斗英雄麦贤得,被炮弹打中右前额,依然顽强坚持到战斗最后一刻,水兵的意志坚如钢,坚持住!”

  为了提高我们的耐力,班长带领我们加小灶,操场上我们挥汗如雨,班长身体力行,跟我们一起训练,“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我至今记忆犹新。

  新兵最怕的声音当属哨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紧急集合我们最害怕的科目之一。“哨声就是命令”,当听到哨声,就必须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赶赴集合地点。

  第一次紧急集合,大家丑相百出,在检查个人装备时,不是少带水壶,就是水壶没装水,军被绑着各种花样,以至于有的战友跑到一半被子都掉了。几趟下来,各个都气喘吁吁。

  第一次摸枪,我兴奋得头天晚上睡不着觉。虽然当时的用枪是老式“八一杠”,但枪械保养,拆装训练和狙枪瞄准训练起来一个不差。

  瞄靶的要领我还记忆犹新:缺口对准准星,再瞄准靶心,三点一线,还要稳定呼吸,做到人枪合一。

  训练时虽还是二月份,但虎门上空早已烈日当头,阳光射在枪体上再反射,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为了聚光眼睛只能眯成一条缝,双肘因长时间支撑在沙石地上而发麻。

  “真苦啊,这枪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我心想道。

  傍晚在完成军事训练后,班长喜欢带我们来看大海。万吨巨轮在洋面自由穿梭,我们也憧憬着,有朝一日登上军舰驰骋大洋。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洋,吹着海风,一天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夕阳西下映照在洋面上,微波粼粼,天边海鸥在飞翔,时而传来悠长汽笛声,整个画面真是美极了。

  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氛围格外热烈。大家一起大扫除、贴对联、装彩灯,合伙把营区装扮得喜气洋洋。包饺子的时候大家拿出军用脸盆,和面切馅,忙得不亦乐乎。

  我是大年第一班岗,凌晨时分,刚刚完成交接的我看着军营外璀璨的烟花照亮夜空,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庆祝着新年到来。

  虽没有吃上热乎乎的饺子、没能和家人团聚,但站在哨位给祖国守岁,突然体会到军人那份坚守的骄傲与自豪。

  这 蓝 色 回 忆真 难 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分别的日子悄然而至时,才觉得我们三个月来日夜期盼的“下连”竟如此沉重。

  临走前新兵连组织了隆重的授衔仪式,换上列兵军衔的我们比入伍前黑了,瘦了,可我们仿佛才刚刚明白了怎样才算合格的兵。

  三十几号人睡大通铺的日子也将成为过去,在临下连队那晚,我们班在储藏室小聚,平时严厉的班长此时却格外和蔼。

  “你们是我带的最后一批新兵了,等你们下连队后我也要退伍回家了。”那一晚我们说了很多心里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红着眼睛。

  纵然有万般不舍,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凌晨四点连队接兵车到达的时候,三个月来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要真正分开了。

  回想起这三个月,大家每天一起起床、一起训练、一起跑五公里、一起看海,太多的一起,将我们彼此连在了一起。

  说一声珍重,道一句再见,再见了,我的新兵兄弟,再见了,我的新兵连。

  军旅生涯的起点短暂而又美好。如今退伍已经五年了,偶尔还是会回忆起刚踏上水兵之路的那段日子,心里还在牵挂……

  上铺战友笑容是否依旧灿烂,班长身上的腰痛是否已经痊愈,营房的芒果又是否还是那样甜……

  END

  今天的“新湾分院”,已经变了样子,盖起了新营房,修起了新的训练场,但那处处可见的拼搏画面,和浓浓的战友情谊,依然没有改变……

  开始的开始

  我们相知相识

  最后的最后

  眼泪化成不舍

  军营啊军营

  我该怎样告别你

  战友啊战友

  不要把我忘记

  当某天你会想起

  青春里那抹藏蓝色

  当某天你会看见

  电视里英姿飒爽的背影

  当某天再唱起

  那首铿锵有力的军歌

  当某天再回到

  军营是否本色依旧

  恍然从新兵到退伍的瞬间只有两年

  恍然身边的战友走走停停

  我也将告别

  汗水与泪水交织的画面

  化成一个温暖的思念

  献给青春作纪念

  说一句珍重珍重

  我也将告别

  也许谁都忘了谁的名字

  但不会忘记战斗在深蓝的日子

  战斗在深蓝的日子

  图文:江毅 王圣哲 陈振宇 | 部分图片源自“南海舰队”公众号素材库

  编辑:嘉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