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中國擁有最多馬甲的食物。

饢、烤餅、烙餅、月餅、大餅、鍋盔……自從中國人拿到小麥麵糰後就打通了任督二脈,創造出小麥祖宗西亞人都嘆為觀止的餅文化。

如果給麵糰做一段編年史的話,餅就處在周朝八百年——先是啟發了麵條,而後開創了麵食大發展的亂世。

▲ 用一碗羊肉泡饃,找回餅和麪結合的美妙。《釋名》中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是把餅泡在水裡就成了面。

中國餅,為創新而生

從西亞旅行了上千公里的小麥麵糰來到中國,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在法國的親戚拿出了金黃誘人的麵包,而它一點不慌。

中國人用它包紅糖、椒鹽、芝麻、肉末、蔬菜,再用烤、烙、煎、蒸、炸各種方法伺候著,做出了在數量上能編成一部百科全書的中國餅。

▲ 各種各樣的餅,帶餡的、不帶餡兒的;肉的、素的,你喜歡哪一種?

如果站在領獎臺上,小麥麵糰一定會感謝一個人——漢靈帝,這位據說禍害了無數宮女的昏君,其實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第一位胡餅愛好者。

什麼是胡餅?一種來自西域的烤餅,和今天的饢長得差不多。

漢靈帝喜歡,胡餅就成了東漢的錦鯉。現在我們能喫到種類這麼多的餅,都要感謝他的帶頭作用。

▲ 胡餅的近親,饢。到了魏晉南北朝,餅類從胡餅的一家獨大變成了羣雄爭霸。白居易在今天的重慶忠縣做官時寫下「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的詩句,可以看出唐代的胡餅已經火遍南方了。圖源@崑山論壇

胡餅成為現象級IP後的十幾個世紀裏,麵糰根本不用努力,到哪都受到人們的夾道歡迎。

山東漢子大手一揮,揉進五穀雜糧,在滾燙的平底鍋上給麵糰做馬殺雞。

一邊攤,一邊看,擺上油炸脆皮、抹上山東大醬,捲成煎餅就一個字——香。

▲ 在中國,打著山東雜糧煎餅招牌的小喫攤已經遍地開花。圖源@新藍網

新疆人對麵糰的愛跨越了山河大海,有新疆人的地方必有饢。

新疆人給麵糰準備了一個特製饢坑,不僅用來烤饢,還能用來烤肉,所以新疆的饢一出生就帶著肉香。

▲ 在烤饢坑裡的饢,圖源@舌尖上的煙臺

陝西人一吼秦腔,麵糰都要抖三抖。

他們自稱老秦人,把麵糰做成了鍋盔,說鍋盔能用來擋箭矢。在陝西,一個麵糰甚至都升華成了居家旅行、野外生存的必備食品。

▲ 陝西關中地區的鍋盔,圖源@小九咥西安

到了產「兩頭烏」的金華,麵糰勾搭上了肥膘肉和梅乾菜,一葷一素、一豐腴一乾瘦,都被它熊抱入懷中,成了焦黃香脆的金華酥餅。

▲ 金華酥餅,圖源@世界環遊

福建泉州人則把麵糰擀壓成薄薄的春餅,展示了春餅卷一切的功夫,肉絲、豆芽菜、豆腐條和紅蘿蔔、韭菜、芹菜、冬筍絲、煎蛋條……

▲ 春餅,圖源@舌尖上的中國

廣東恩平人甚至突破了用麵糰做餅的侷限,丟下小麥粉用糯米做麵糰,創造出蓮蓉、叉燒、麥香、冰肉、豆沙、陳皮、肉鬆餡的燒餅。

▲ 恩平燒餅,圖源@廣東自駕遊

甚至義大利人的披薩,也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的創造。

馬可波羅旅行回到家鄉,看到麵糰在義大利的表現只覺得索然無味,只剩下對中國蔥油餡餅無窮的想念,結果陰差陽錯創造了披薩。

▲ 據說馬可波羅也是個喫過沒見過的主,對著廚子一頓指手畫腳,還是靠廚子的想像力才搗鼓出了餡在麵糰外邊的「披薩」。

披薩是不是中國麵糰的牆內開花牆外香還存有疑問,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全世界人民都無法抗拒麵糰。

原本寡淡無味的麵糰變得讓人慾罷不能,原因是「美拉德反應」。在食物界裏,美拉德反應的地位相當於萬有引力定律。

簡單說來,就是高溫+糖+蛋白質相遇發生複雜反應,產生成百上千種新分子為食品提供獨特的色澤與氣味。

▲ 加熱時,酵母所產生的氣體讓麵糰膨脹,蛋白質和澱粉糊化使麵糰成形;而麵糰表層則因蛋白質與糖和高溫作用,產生美拉德反應,麵糰脆皮出現並呈現誘人金黃。披薩、烤肉、中餐的爆炒,都是利用這一反應。圖源@香香美食

對這一切,麵糰表示,只有在中國被做成各種各樣的餅,才能享受這樣的帝王級待遇。

在南方被當成小喫的餅,在北方怎麼就成了主食?

同樣的一隻麵糰,在北方和南方做成餅的遭遇完全不一樣。

北方的餅追求一個「實在」,畢竟主要是拿來扛餓的主食;而南方的餅則以「精緻」為目標,處處透露著做工的繁複和對食材的追求。

比如燒餅,在陝西是比臉還大的鍋盔,喫兩口頂一天;到了南方則變成巴掌大的蟹殼黃,一整袋估計也喫不飽。

▲ 常州蟹殼黃,圖源@風味人間

北方人心裡的餅是隨叫隨到的備胎,除了經典喫法配主菜,撕成小片可以泡湯、可以炒餅,甚至可以撒點孜然燒烤。

▲ 北方烤餅,圖源@北京喫貨小分隊

南方人心裡的餅則是藕斷絲連的前女友,想放下卻總是在茶餘飯後的點心時光想起她。正餐是絕對不可能喫餅的,就算加肉加菜、營養全面也不可能,在南方爸媽眼裡拿餅當主食,這孩子一定是欠收拾了。

▲ 南方人心裡的餅,無限趨近於小喫、點心

最典型的是河北的驢肉火燒,它席捲華北平原,在數量、氣勢上都碾壓肉夾饃等麵食。

賣火燒的小店往往配套經營其他小喫,從早上到晚上,人都換了一茬,宵夜時間還有人在點驢肉火燒喫。

▲ 驢肉火燒,保定派驢火呈圓形,而河間派則呈長條形。

而廣東潮汕人除了喫正餐,閑下來基本都在喝功夫茶,也很難少得了各種茶點。香、酥、脆的各式餅類,是潮汕人糾結一生都要面對的選擇。

清香怡人的惠來綠豆餅;加了腐乳、名酒、白豬肉等十幾種配料的腐乳餅;買了不送老婆、其實是冬瓜蓉做餡的老婆餅…...

▲ 潮汕茶配朥餅,在中秋比較暢銷,相當於月餅。

那麼,一個不把餅當主食的南方人到北方能生存得下去嗎?

能,樂趣少一半。

到河南,他們拿出了蔥花餅、雞蛋灌餅,來嘛試一下子,再要碗胡辣湯,得勁兒!

▲ 河南信陽雞蛋灌餅

到東北,他們掏出了玉米麪大餅子,沒聽過?沒了這黃澄澄的玉米餅子,鐵鍋燉還能發光嗎?

▲ 鐵鍋燉大鵝,鐵鍋和玉米麵餅子是絕配。

南方人很難理解北方人對餅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餅怎麼能當晚飯呢?餅怎麼能沒有餡抹上辣子就開喫呢??」

北方人做餅用烤、烙、煎,而南方人則開創了蒸;北方人崇尚原汁原味,很少用餡,而南方人則開始了對餡料的自由組合。

▲ 廣式月餅代表五仁月餅,五種餡的組合讓它出生起就是一種高端食物。

把餅當主食的習慣,是刻在北方人基因裏的。

小麥養活了無數北方人,流淌著王室血統的中原人天生就對大米不感興趣,反而餅、麵條、饅頭成了他們的心頭好。

但是現實很骨感,北方人喜歡喫餅之類的主食,還是因為物產不夠豐富。

長久以來,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可是經濟中心早就南遷到了江浙一帶。

北方人那麼多,種不出一年兩季的水稻,餓出毛病怎麼辦?只好發展出燦爛的麵食文化,彌補食材不夠豐富的短板。

▲ 在南方人心裡,這麼厚實的餅根本無法下嚥。圖源@小九咥西安

簡單來說,就是南方人先富了、膨脹了,不以喫飽為第一目的,餅也開始越做越精緻,當成小喫了。

▲ 衢州烤餅。其實,幾乎所有南方的餅,都要叫北方餅一聲祖宗。現在能成為南方小喫界王者的餅,基本都是由南遷的中原人帶過去的。圖源@鳳凰網旅遊

從南到北,中國哪裡的餅最好喫?

北京菜市場的燒餅鋪子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買五送一。其他的白糖燒餅、原味燒餅都巴巴地等著被贈送的機會,可誰知道北京人一般都這麼說:嘿,師傅來六個麻醬的!

在北京人眼裡,用什麼形容詞讚美麻醬燒餅都不為過:色澤金黃、香味濃厚、一刀切開,層次清晰、均勻,十五六層的最為地道。

一層麻醬一層面,少了靈魂麻醬,所有的餅不就是難以下嚥的麵疙瘩了嗎?

「喲喲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唱著rap的天津人,對煎餅果子的態度遠沒有這麼嘻哈。

什麼叫煎餅果子?只有綠豆和油條薄脆這種組合才能叫,加了其他哪怕只是火腿辣條,都會立馬身敗名裂。

最好喫的煎餅果子在哪裡?答案永遠在「我家樓下」。小推車、平底鍋,大爺攤餅、大媽刷醬,拎著個雞蛋安安靜靜排著隊,天津人的早晨纔算真正開始。

浙江境內所有用桶子烘烤成的餅,多多少少要向縉雲燒餅看齊。判斷這種燒餅好不好喫有一個方法:看看燒餅師傅的手是不是粗壯紅腫。

縉雲燒餅的「烤桶」容易聚熱升溫,中心溫度高達600-700度,常年做燒餅的師傅個個下手穩準狠,對火候的把握越精確,燒餅越好喫。

最出名的梅乾菜五花肉餅,五花肉豐腴、梅乾菜鮮香,一經高溫烤制,相遇即是人間小團圓。

新疆人說:「一日不喫饢,兩腿直打晃」,饢能和任意美食搭配,在大街小巷喜聞樂見,也能出現在星級酒店。

但別以為新疆人只能單調地喫一種臉大的饢,新疆的饢總數和新疆的少數民族數量差不多。

淡紅色玫瑰花醬夾心的「玫瑰花饢」甜軟可口;和著牛奶的「奶子饢」奶香四溢;把洋蔥和在麵糰裏的「皮牙子饢」則異香撲鼻……好喫不?反正新疆人喫了3000年都沒喫膩。

老婆餅,廣東潮式點心裡用料最少、做工最簡單也最出名的餅。

最正經的老婆餅是作為佐茶點心的,油酥皮層層疊疊、薄如棉紙;再配上潮汕功夫茶,一口茶一口餅,甜淡交融,口感絕妙。

還有把餅當佐茶點心的地方,是同樣產茶的江西。

九江茶餅起源於唐代,看起來像放大版的旺仔小饅頭,原料卻十分豐富:當地茶油、本地麥面、坡地黑芝麻、桂花。

一個小餅,散發著茶油清香、桂花芳香,經過蘇打的醞釀釋放,各種香味就更上一層樓。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的就是九江茶餅。

沏一壺廬山雲霧茶,拿一塊九江茶餅慢慢地嘬,江西老表精緻起來也不亞於江浙人。

《小團圓》中有一段關於買蟹殼黃的描述,「這天晚上在月下去買蟹殼黃,穿著件緊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卷的長髮」。

為了保證燒餅的熱乎勁兒,夏天店裡也不能開空調。所以蟹殼黃店裡,酥油、芝麻糖的香味終日瀰漫,再矜持的女孩都難抵這香氣的誘惑。

剛出爐的蟹殼黃,焦酥誘人,一口一個脆香,長得也是江浙式的精巧別緻。做法上也是繁複:麵糰包入油酥,多次擀卷,層層起酥,至少要有20層,咬一口才會有遞進的酥脆感。

《燕京歲時錄》記載:「四月以玫瑰花為之者,謂之玫瑰餅」。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人浪漫的地方,大概只有四季如春的雲南了。

酒紅色的玫瑰花餡清甜可口、花瓣片片可見,咬一口花香沁人……乾隆偶然間喫到,便決定把祭神的點心改成鮮花餅,讓祖宗也嘗嘗大西南的風味。

到不了天高地遠的雲南怎麼辦?24季精選了一款雲南手作鮮花餅,讓你在辦公室裏也能享受到雲南的馥郁花香。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持續關注我們,發現更多食物背後的故事和知識,共同參與關於餐桌的美學實驗,不錯過當季的小眾美味~

如果喜歡我們

記得來公眾號找我們啊~

微信公眾號:24季私享家(ID:fanmei-1)

?? 撰 文 / 小 樓

?? 圖 片 / 網 絡

?? 主 編 / 易 小 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