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贝托鲁奇的去世一时引起了中国影迷对其电影作品的热捧,首当其冲就是他那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拍的一举摘下数项奥斯卡大奖的《末代皇帝》。然而,论技术和排场,《末代皇帝》没的说,光斯托拉罗的摄影就够我们学几十年了!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就不一定了,我认为那部谢晋的《鸦片战争》比它站得更高,刻画的更真!我们今天就从另一些不同的角度来聊聊这两部电影。

▼开篇我们先来看《末代皇帝》里关于庄士敦的一组图片:

大家注意:不管这个英国人庄士敦是来还是去,伴随他的永远是上帝般的光芒+天堂般的色调+公正人般的构图+绅士般的腰板儿…

▼再来看关于溥仪的一组图片:

这些图片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电影里的「溥仪」很帅;二是溥仪是个完完全全的「受害者」;三是溥仪崇拜庄士敦(或者说向往西方文明)。

因此,当我们在欣赏斯托拉罗那牛逼的「戏剧光」的时候别忘了一点:所有这些拍摄手法是服务于某种主观意识与意识形态倾向的。而这种倾向便是隐藏在导演的镜头与画面之中,从而潜意识强加给观众。别忘了,没有哪个国家的导演比义大利乃至欧洲导演更擅长使用这种手法了。

▲ 注:在《末代皇帝》里,庄士敦是唯一能救皇帝的那个人(或者说庄士敦所象征的西方)

带著这个观点,我们来细看两部电影。

一、两部电影内容与形式的异同

相同点上——

首先两者都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电影(近两百年);

其次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被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权统治下(用我们的话叫内忧外患);

再次两部电影的故事框架都是以历史事件为节点设置的(其中《末代皇帝》以溥仪继位、辛亥革命、日本侵华、文革等为节点。而《鸦片战争》则是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海战、清廷割让香港等为坐标)。

以上相同点决定了两部电影在人物设置、类型上的接近。接下来重点说说两部电影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其一,在叙述上,《末代皇帝》采用的是时间平行交错的方式,而《鸦片战争》则是纯粹的时间正叙;

其二,在故事线结构上,《末代皇帝》采用了主观陈述加闪回,《鸦片战争》则是两条线并进(一条中国政府线,一条洋人线)。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拍摄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一个是义大利人,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我们当然不能说谁离中国近谁就更了解「中国历史」,但至少两个人的视角是天差地别的,这就好像一个人在说自己的家事,另一个在说别人的家事一样。要知道,没有哪个导演的电影是绝对客观的,视角的不同决定了拍摄者对电影给予的情感上的不同,或者说两个人的目的不同

这种情感上的不同会进而体现在电影人物的刻画以及其它细节上。

说实话,在细节的观察上,贝托鲁奇也好,谢晋也罢,我觉得两个人都挺强的(看看前者对《戏梦人生》中文艺青年的刻画,再看看谢晋对《舞台姐妹》里戏子的描摹便知两位导演的天赋)。

可问题是:在对「中国人的刻画」这点上,贝托鲁奇就被动多了,他大概也只能借助类似于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类资料了,这就难免让导演想像中的人物落于一种「脸谱化」的层次中,好在《末代皇帝》的「华丽」弥补了这一缺陷。

▲《末代皇帝》剧照

相对于此,谢晋《鸦片战争》中的中国人显得更像「中国人」,准确的说更像我们身边的那些人,从底层百姓到当官的再到执政的...

▲《鸦片战争》剧照

我们来具体看看两部电影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刻画

二、在对「中国人」的刻画上,「贝托鲁奇」跟「谢晋」到底差在哪?

我们来细想一下,《末代皇帝》里的那些人物从皇帝溥仪,嫔妃婉容、文秀到审讯溥仪的共产党、教导溥仪的庄士敦,再到伺候溥仪的一个太监、一个奶妈……所有这些人物其性格特征无疑都是单一的,他们的政治身份乃至命运似乎都是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这也就是我们先前说的「脸谱化」。

▲以上为《末代皇帝》剧照

再来看《鸦片战争》,同样都是典型的历史人物,但其人却都有著与《末代皇帝》截然不同的「多面性」——

林则徐是个忠肝义胆的大臣没错,而电影一上来却演出了他在皇帝召见后的那种消极、不自信甚至耍小聪明推脱重任的姿态;

道光皇帝一边面对扫除鸦片表现出了坚定、讲人情、大义灭亲的风范,一边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以及大臣的左右挑唆又表现出了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一面;

▲《鸦片战争》里的道光皇帝

那个内外勾结,靠从鸦片生意里捞钱的商人却在入狱后表现出了非常人般的理性与人情味;

就连那个在外敌面前主和的一脸奴相的大宦官,在面对国破家亡之时趴在地上哭泣的场面,都能让人撕心裂肺...

这种多面性不仅让人物的心理矛盾乃至电影的戏剧张力更加突出了,还散发出了一种难以形容的让人共鸣的真实感。

这便是谢晋刻画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离你如此遥远却又近在你眼前,哪怕人物的一个吃东西的动作,一个跟人谈话的表情手语都能让你产生相似性共鸣。这当然跟导演善于观察周围人与环境,善于将这些真实的东西加以利用是分不开的。

说到这大概有人会质疑了:西方人看中国当然不能达到身临其境了,谢晋在拍到那些英国人的时候不也如此,从女王到教士再到水手,哪个不是脸谱化!

这话没错,你让谢晋去拍「Woodstock」当然没谱,但谢晋很聪明也很知趣,他成功地在《鸦片战争》中避重就轻,只取了英国人国会辩论、讨论是否对华战争之类的硬性事件,这与国内那些历史硬性事件形成了对称。除此再无别处针对人性、家庭、文化背景的自作聪明式的描写了。

▲《鸦片战争》剧照

我认为也正是这种人物的表现手法衬托出了两部电影其背后意识形态上的差距,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式样的!

三、《末代皇帝》的一边倒与《鸦片战争》的两边平衡足以说明其意识形态差距

如此看来,《末代皇帝》是一部停留在技术、规模与形态基础上的史诗大片,它用那些概念、标签以及美学的东西阐释出了一种意识倾向

这种倾向是及其不平衡的,仿佛庄士敦身后的那道光明之门就是现代中国该去的地方一般。至少这种概念被植入了观众的潜意识里,不管观众能不能看的出来。如此,那个「庄士敦」似乎还带著「巴顿」的影子。

而《鸦片战争》的「平衡」恰恰摈弃了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这个平衡宏观上分中西方政治势力间的、中国内部自上而下各个阶层间的;微观上分每个人内部与外部的多面性。显然,《鸦片战争》没演坏或演好任何一个人,更没试图给晚清的中国指出什么所谓的「路」。它做的更多的只是剖析了事物矛盾的本身。

纵观贝托鲁奇与谢晋两位导演,虽然此处举出的两部电影算不上两人各自的典型风格,但不难看出,贝托鲁奇的很多英语片都能透露出一些类似的意识倾向,如他的那部《戏梦巴黎》里的美国人的设置。而谢晋的电影则大多数只是在表现,而非引导。

叫我说,贝托鲁奇更像个有天赋的导演,而谢晋则更像个诚实的导演

四、《末代皇帝》与《鸦片战争》的价值

事到如今,谢晋导演已经去世十年多了,而贝托鲁奇也去世十多天了,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贝托鲁奇和他那部《末代皇帝》的伟大,不管庄士敦背后的那扇光明之门是不是溥仪乃至他身后的中国该走的地方,但至少有一点我们能肯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能允许外国人来拍这样一部电影,已经足以证明其开明性了。更别说电影给观众带来的那些技法、视觉上的享受了。

可悲的是,在《末代皇帝》上映十年后,《鸦片战争》和谢晋导演的那些电影却无人问津甚至无人知晓。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抗战片、爱国片、励志片...

如此,不如拿两部电影一起来怀念,至于两者的那点差异性大可忽略不计了,毕竟对于我们现在的电影环境,只要还有人看这些片,那就值得庆幸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