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更多的即時瞭解中國服裝品牌、中國設計師品牌發展現狀與服裝產業新生力量的發展現狀,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於的Tianwei Zhang 於2018年4月8日發佈於BOF的《步入花季的上海時裝周漸顯成熟風韻》這篇文章。

文章對於參加本次的中國品牌和設計師品牌,在本次展會的表現,以及媒體關注度和評價分別做了簡潔的分析總結。

對於各個品牌的風格點位,業績表現,各自的特色,專業人士都給出了非常明確而真誠的建議和期望,這些真誠而寶貴的專業建議,都是值得大家認真去思考的問題,對於品牌發展和運營策略的反思。

「走入第16個年頭的上海時裝周,正憑藉著無與倫比商業規模與創意能量,進一步穩固其中國時裝產業領頭羊的地位。」

從《智族GQ》支持的開場大秀Pronounce到為本次上海時裝周畫上句點的中國品牌I Love Pretty,本屆上海時裝周無論是在規模、運營和管理上,還是在商業和創意層面,都已步入成熟的階段。

京盛風向和行業同仁,也參加了2018年春季CHIC,來到現場,觀察、體驗和見證著我們中國服裝企業的新發展現狀。一大波品牌崛起,精彩紛呈。具備創意、品牌意識強烈,DNA風格明晰的品牌也是出類撥萃,各有特色。

上海時裝周組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本屆時裝周舉辦的時裝發布會超過了100場,其中在官方發布日程上的有97場。值得欣喜的,越來越多有趣的年輕設計師和品牌參與到了新天地太平湖主秀場的發布之中。像BoF本季專門報道的Deepmoss、KRBL、Haizhenwang和Pony等,他們皆將上海時裝周作為其新一季作品首次發布的平臺,也獲得了良好的媒體反饋。

其中,在規模最大的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觀展總人流量達到11843人次,觀眾總數8086人,較上季增長18.7%。其中專業渠道買家人數達到3120人,較上季增長11%。Mode的負責人張潔還告訴BoF:「老展商普遍反映隨著這幾年買手店數量的增長,設計師品牌商業化操作日趨成熟,在展期前兩天即達到上季四天的訂貨量,現場下單和下定金的比例較上季明顯增多。」

而其他展會也均呈現增長的趨勢。這一屆Ontimeshow觀眾總數達6637人、時堂觀眾總數為4612人,DFO觀眾總數則為3500人。增長的數字背後,是各個展會平臺參展品牌結構的優化、服務的提升,以及買手與品牌互信的進一步建立。在本季Mode,在眾多定位輕奢的商業品牌中,你也能找到有趣的設計師品牌。

時堂中值得關注的品牌Qu Chuang和Megatrends | 圖片來源:Tianwei Zhang

DFO的負責人葉琪崢對於這一季亦表示滿意,他說道:「客戶和訂單均大量增長,增幅超過50%。一方面,位於新天地的常年Showroom場地便於客戶到達,配套服務方面亦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源自對於市場趨勢的準確把握。DFO的品牌矩陣跨風格定位、跨價格區間,滿足了國內集合店消費升級的成長需求。」

Shushu/Tong在上海時裝周Labelhood的展示 | 圖片來源:對方提供

據時裝周提供的數據顯示,參與到本季上海時裝周的買手店和百貨除了Lane Crawford、Joyce、K11、芮歐百貨、老佛爺、SKP新光集團、銀泰集團、北京漢光百貨、王府井百貨、上海百聯集團、南京德基等之外,來自巴黎春天、萬象城、高島屋和愛琴海購物中心等傳統零售商也出現在各大展會中。此外,來自地方城市的買手店數量也在逐漸增多,其中長沙、武漢、西安、鄭州較熱,但也有新興買手店來自於海南海口、新疆烏魯木齊、吉林延吉等地。

此外,來自英國倫敦的獨立買手店LN-CC的買手總監於瀟瀟、高級百貨Harvey Nichols的女裝買手Rachel Cooper和來自美國紐約的Barneys New York時尚副總監Jackie Kim這一季也專程前往上海,發掘這裡有趣的品牌。

於瀟瀟比較明確會下單的品牌包括昕東京展廳內的品牌Fuga Fuga,以及Tube代理的設計師品牌Oude Waag。Cooper較為感興趣的品牌則包括Re』van Studio、Yuul Yie、Staff Only、Jamie Wei Huang、Calvin Luo、Shushu/Tong、Sean Suen、8on8、Pronounce以及Private Policy。據悉,她會在回到英國後與所在的女裝團隊和以及男裝買手團隊一起討論哪些是值得下單。而Kim則表示,她喜歡的品牌包括Shushu/Tong、Steven Tai和Private Policy。

這三位買手無不為上海時裝產業的活力和規模所打動。「我很驚訝於國內市場商業模式的效率以及目前驚人的發展態勢。」於瀟瀟就告訴BoF:「我看到很多獨立設計師品牌,大家也都在很努力地向國際水準靠攏努力,這是很欣慰的事情。國內市場是非常生動,有非常多的動力和能量。但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原創的東西出現,因為這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源泉。我建議有些設計師可以考慮縮減系列的體量,把更加精緻的系列產品呈現出來。」

而Kim則補充道:「對於現在這些新興品牌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兩部分,一個是堅持他們自己的品牌核心DNA,另外一點是除了秀場款式之外還需要一些比較大眾商業的款式。在這兩點的平衡上我覺的可能需要需要幾季的時間來完成。」 謝煒對此表示認同,並敦促設計師找準自己的定位。「設計師品牌很考驗其供應鏈整合能力,同時這個設計師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品牌CEO還是設計師,還是品牌合夥人?這要趕緊想清楚。」他解釋道。

然而呂曉磊認為,每個品牌的商業化程度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更需要一個好的平臺支撐。「我其實覺得設計師每個人的發展成名之路未必是一樣的,這跟每個個體有關係,若把每個人設定在同一個方向上,這就不是設計師的路線了。因此我們做的就是把大空間做好,大平臺做好,讓氛圍營造起來。至於哪個設計師能出來,則需要他們來把握。」 但她亦強調,這一季上海時裝周提前一週多舉辦,的確對設計師與品牌獲得更多的訂單有直接的幫助。

總體而言,呂曉磊對於上海時裝周過去16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但認為時裝周在未來能發展成什麼模樣,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隨機應變,才能把握最好的機會。她最後告訴BoF:「時尚行業在中國的歷史很短,因此現階段我們需要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納入到這個平臺上,同時也要特別做好消費者的引導和觸動商業模式的改變。未來發展的路很長,這個行業的變化也很快。計劃趕不上變化,做好當下,順勢而為吧。」

本文轉載自BOF,版權歸其所有。詳情可以點擊「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