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依靠植物染創業的妹子,有一種古老染色技法叫藍染,很多人不知道,我有點看不下去,寫了篇文章,想解釋清楚。

1藍染的定義

首先,從定義上來說,藍染不是個什麼東西,而是一種染色技術,這項技術曾一度代表了我國傳統染色的主流工藝。

藍染是指利用藍草的莖、葉提取色素,

作為主要原料進行印染的工藝。

2藍染的隸屬範圍

再從藍染的隸屬範圍來說,很多朋友藍染、植物染傻傻不清楚,其實呢,藍染是天然染色中植物染的一部分,實在理解不了請看下圖:

3藍染的主要技法

藍染通常會配合不同的染色技法進行染色,這樣會才會產生漂亮的花紋。

通常與之搭配的技法包括:絞纈(扎染)、灰纈(型糊染)、夾纈、蠟纈(蠟染),當然也包括現代藍染設計者綜合古老方法開發出來的一些新玩法,如,吊染、雲染、山形漸變等等;

絞纈:是指用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因染料在其結的部分無法上色,待把繩結拆除後就會在織物上產生非常豐富的圖案變化。

蠟纈:在織物上畫出圖案,然後入染,最後沸煮去蠟,則成為色底白花的印染品。

灰纈:是將鏤刻好的紙板,附予織物之上,然後刮上一層用石灰、豆粉等混合而成的防染漿,之後去掉刻板,將刮上防染漿的胚布進行染色,待染色後的織物晾乾後,颳去白灰,從而得到青白相間的花紋。

夾纈:將織物夾持於鏤空版之間加以緊固,將夾緊織物的刻板浸入染缸,刻板留有讓染料流入的溝槽讓布料染色,被夾緊的部分則保留本色,以此來使織物產生圖案。

圖:絞纈、蠟纈、灰纈、夾纈,配圖來自百度百科。

現代藍染:

由於近代國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日益重視,藍染技藝又逐漸回答人們的視線之中。但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近代的設計師將藍染這一元素與很多的現代的文化藝術進行了揉和,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簡介明快的風格。

但是大家注意,並不是所有的扎染、蠟染、型糊染都是藍染,這些染色技法是獨立的,同樣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植物染料或者現代化學染料中去,只是在藍染工藝中的運用更為普遍。

4藍染的歷史及其沒落的原因:

既然藍染是我國古代傳統染色工藝的主流與代表,那為什麼今日竟落到了無人知曉,無人問津的的地步呢?又是什麼導致這項流傳千年的古老技藝迅速消失的呢?

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缺失?大家往下看看就明白了:

自從接觸藍染以來,我曾經也一直以為藍染技藝的消失是由於合成靛藍的問世後搶佔了天然靛藍的市場所導致的。但細細追究,發現化學染料的衝擊並不是導致天然靛藍退出市場,藍染技藝逐漸消失的全部原因,頂多只算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為了把這筆賬算算明白,我特地把所有的因素一一列舉了出來:

01合成染料的衝擊▲▲▲

合成靛藍的引進確實是傳統藍染技藝消失的重要原因,由於化學染料的色牢度極好,操作工藝簡單,更容易產業化生產。所以很容易動搖需要複雜操作技藝的織物靛藍染色。

自《青島紡織工業志》的記載可推斷,合成靛藍最早可能在1887年就傳入我國。《中國近代紡織史》也曾提到1902年,德國合成的靛藍被大量輸入我國,並很快淘汰了國產織物靛藍。

但我個人認為,這裡的"淘汰",應該指的是一部分有實力的染織廠開始使用合成靛藍,或者中國一些實業家開始創辦使用合成染料進行機械化染色的染廠,搶佔了大部分的市場。事實上,那個時期使用天然靛藍染色的小作坊一直存在,且多存在於小的鄉鎮。因此藍染的地位被合成靛藍的引進所撼動,但藍染的技藝卻並沒有因此失去傳承。

02國家命運多舛,時局動蕩▲▲▲

但是,殘酷的歷史並沒有因此就放過被擠出市場,在小的城市和鄉鎮默默生存的藍染技藝。

1937年日軍入侵我國,隨後佔領中國的各大經濟重鎮,此時連很多大實業家創辦的染廠都不得不停業躲避戰亂。更不要說手無寸鐵的樸實百姓,因此各地染坊為躲避戰火不得不歇業或轉業。

戰爭給藍染的發展以致命一擊,許多手工藝人在戰火紛飛中流離四散。但生命又是堅強的,待解放之後,人們生活有了些許的平和,四處流離的手工藝又回到家鄉,或者落地生根,重拾手藝,迅速建立起了染色的小作坊。這時候的藍染作坊多為夫妻二人或一家人共同經營,雖然規模尚小,但仍有欣欣向榮之態。

03文化大革命,公私合營運動▲▲▲

歷史年輪滾滾,還沒享受夠這短暫而又美好的平靜日子,文化大革命,猝不及防的開始了,在這個講階級鬥爭的時代,人人自危,很多私營的小染坊也不得不關門大吉。許多用於藍染印花的雕版因存在封建的思想而被燒毀。

公私合營運動開始後,也有一部分私營小作坊被合併成大的合作社,但在計劃經濟下,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供給不足,藍染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民間藍染業迅速萎縮。

04時代經濟浪潮沖刷▲▲▲

當文化大革命結束,合作社解散,80年代我國開始改革開放,隨後經濟開始的迅猛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快節奏,偏愛艷麗時尚的顏色,這時候五彩繽紛的化學染織物被不斷的生產出來,佔據了舉國上下的大小市場,而民間工坊生產的藍染織物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審美及市場的需求。

另外,在經濟浪潮的衝擊下,本就幾經顛簸,所剩無幾的個體染匠根本就無法靠這些古老的技藝去生活糊口,養活一家上下,生活所迫,使得最後這部分以手為生的匠人也不得不選擇丟棄手藝,到經濟發達的地區打工。

05對傳統工藝的漠視及政策的不扶持▲▲▲

事實上,擁有家傳手藝的藍染匠人也並不是就想就此放棄,只要有機會,大多數人都願意撿起手藝,將其發揚廣大。但無奈,上無政策扶持,下無消費者擁護,藍染這項手藝,再快速的社會節奏中,幾乎沒有一點的生存空間。

用古老技藝生產出的作品也並不受消費者理解和青睞,精緻的產品銷售起來甚至比不過廉價但工藝粗劣的仿品,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誰還願意去繼續傳承這個手藝呢?

為新的希望發聲:

若不是近些年一些合成染料對人類環境和身體造成過嚴重的傷害,使大家逐漸警覺,開始主張回歸自然,重新重視起天然無害的天然染料,不然這樣古老妙絕的技藝至今恐怕也難見天日。不過幸好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行動起來,去回頭撿拾那些藍染技藝破碎在歷史長河裡的碎片,但時光匆匆流逝,前輩們的許多技藝都沒法考證,也無人手把手地傳承,藍染的復興之路變得異常艱辛。路途艱辛,但並不代表沒有希望,只要我們這一輩人團結起來,上下求索,就一定能讓藍染技藝,及更多其他的中國古老技藝,繼續傳承下去,重新流行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了解更多有關植物染,可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二三米(ersanmi23)。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