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與母公司綠地控股相比,向來低調、體量較小的綠地香港似乎總欠缺一點存在感,儘管早在2013年它就登陸香港資本市場,但外界對這家公司的關注始終並不太多。

  最近,綠地香港正在打破這一印象。繼4月4日宣佈出售上海五里橋公司後,4月12日,綠地香港公佈了2019年前三月銷售數據。

  數據顯示,一季度,綠地香港合約銷售約爲157.05億元,同比增長175.33%,平均售價約爲每平方米33392元。

  同期,大多數房企公佈的銷售增幅基本在20%-30%的水平,綠地香港卻取得近2倍的增長,而根據2月份的銷售數據,前兩月綠地香港合約銷售約爲23.96億元,同比減少19.43%,平均售價約爲每平方米12511元。

  換言之,僅3月單月,綠地香港就賣出133.09億元,相當於其2018年全年銷售的35%。

  對此,綠地香港方面向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這個數據是含了綠地黃浦濱江(五里橋)項目大單銷售的金額。而據市場估計,這一項目銷售金額將在百億左右。

  五里橋與綠地香港五年追趕

  事實上,在綠地香港5年多的發展歷程中,五里橋項目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3年,在成功借殼上市的第一年,綠地香港就斥資59.5億元拿下綠地黃浦濱江所在地塊,彼時成交樓板價高達32067元/平方米,而購地總金額甚至超過綠地香港當時的總市值和其當年全年銷售額(2013年綠地香港銷售額:34.86億元)。

  在集團和股東支持下,綠地香港順利獲得該項目,隨後的銷售表現也證明了該筆投資的價值。

  年報顯示,2017年-2018年,綠地黃浦濱江項目錄得3.33億元和20.05億元的銷售,平均售價分別達12.34萬元/平方米、7.15萬元/平方米,較此前成交樓板價翻番,利潤可觀。今年3月,綠地香港則憑藉該項目的大單銷售金額,首次在單月內完成百億銷售。

  4月4日,綠地香港公告宣佈出售上海五里橋項目公司100%股權予Brookfield,購買價估計不少於28億元人民幣,若交易完成,綠地香港也將實現對該項目的退出。

  顯然,貢獻了超百億銷售的五里橋項目對綠地香港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一家追逐規模的房地產企業而言,一個項目還遠遠不夠。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在3月末的2018年業績會上,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陳軍曾提出目標,2019年完成500億銷售,2021年則計劃實現1000億元。

  而回顧2013年至今,綠地香港的規模增長卻似乎伴隨起伏與猶疑。

  如圖所示,在上市後的第一年內,綠地香港曾有過一段突飛猛進的時光,2014年公司的年度銷售額首次超過百億,並較2013年同比大增超過270%。

  與此同時,在土地儲備上,2013年和2014年,綠地香港也呈現了積極的態勢,年內分別新增土儲930萬平方米、500萬平方米,2014年的土地儲備也首次超過千萬平方米。

  不過,2015年,隨着綠地控股在A股上市,綠地香港的發展逐漸放緩。

  反映在數據上,2016年公司的銷售同比僅有5%的增長,2015年-2016年兩年的納儲合計也只有209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綠地集團旗下兩個房地產業務上市平臺之一,爲避免與綠地控股的同業競爭,綠地香港在佈局上也多選擇在泛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

  2018年年報中提及,年內,綠地香港合約銷售額的主要來源分佈於長三角、西南地區及海南等重點區域。當中,江蘇、廣西、雲南及海南項目分別貢獻了約32%、24%、14%及13%的合約銷售額。其他合約銷售額的核心項目主要包括浙江項目和廣東項目。

  爲此,陳軍曾強調,綠地香港在區域深耕和佈局上更加靈活,與集團地產業務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

  儘管有意避免與集團對比,但綠地香港對房地產主業的規劃由最初的高歌猛進,到後來低調緩行,及至如今再度“復甦”,當中或許仍受到母公司地產業務模式與發展的影響。

  張玉良的第二張牌面

  另一方面,喜歡多元化的張玉良對手中這張港股上市平臺也曾有過地產以外的期許。

  2014年,綠地香港成立第一支房地產管理基金,並收購了上海市中心的一棟辦公樓,完成第一筆投資。

  2015年,在中國提出互聯網+的背景下,綠地香港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並於5月成立綠地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隨後更自主開發了線上APP——綠地廣財。彼時其目標是在三年內打通500個社區,平臺交易量突破人民幣1000億元,註冊用戶突破300萬,成爲互聯網投資平臺的領軍者。

  由此,在成立的第三年內,綠地香港就由將業務板塊由單一的房地產業務,擴展至互聯網金融及房地產基金領域。

  隨後,綠地香港的多元業務進行地如火如荼。截至2016底,旗下道堃資產累計管理規模人民幣72.88億元,存續資產管理規模達人民幣60.34億元;綠地廣財的產品發行規模也達到100.6億元,平臺註冊客戶突破100萬,二級市場累計成交人民幣1.37億元。

  2015年中期業績會上,陳軍更毫不迴避地指出,“不排除單獨分拆綠地金服的可能,會根據業務的推進做一些頂層設計。”

  然而,隨着金融政策趨嚴,尤其監管層對房企進軍金融業務的管理變得謹慎,綠地金服的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

  在連續三年於年報中披露金融業務發展情況後,2017年和2018年,綠地香港都未在業績報告中單獨談及綠地金服,金服的業務逐漸面臨轉型。

  由此,徘徊多時的綠地香港也出現了明顯轉變,即迴歸地產主業,2018年初,陳軍首次提出千億目標。

  然而,錯過了內地房地產發展最迅速的幾年,綠地香港還能否實現規模追趕,僅僅一個月銷售的爆發還不足以說明太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