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5週年校慶啓動儀式在上海和北京同步連線舉行。數百位中歐教職員工、校友、學生以及合作伙伴代表一齊出席,共同見證此次儀式。

  1994年,中國政府和歐洲聯盟聯合創立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開啓了中國管理教育的先河。短短25年,中歐已經發展成爲一家亞洲領先、世界知名的商學院,在上海、北京、深圳、蘇黎世、阿克拉五地設有校區或教研基地,22000多名校友遍佈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MBA、Global EMBA課程雙雙名列英國《金融時報》最新排行榜全球第五。

  作爲中歐創辦的奠基人,89歲高齡的吳敬璉教授也親臨會場,並發表了題爲“我的中歐故事”的演講。

  他說:“只是去傳播西方國家、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到了我們中歐在上海建立的時候,這個問題就顯的更加突出了。因爲1994年正好是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改革的決定,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決定。以後進行的各方面的改革,包括企業的改革,這時候面臨着許許多多的現實問題。所以我們中歐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就需要密切地結合中國的實際,後來就形成了我們兩大使命,叫做“中國深度、全球廣度”。

  他說,到了二十一世紀,隨着改革正在深入,我們遇到的、面臨的問題比起二十一世紀越發複雜,面臨了很多問題,特別是面臨了很多社會問題,需要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經濟工作者、我們的教授、經濟研究者需要做出回答。

  吳敬璉說:“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企業怎麼履行它的社會責任的問題。中歐從來就比較重視人的培養、企業家行爲的培養,所以我們在1995年ENBA開班的時間就設立了一門必修課,關於商業倫理的必修課。在改革進行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企業不單要履行企業上的責任,不管是董事會還是股東,不但要爲股東爭取更大的引領,而且要完成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第一部門的政府、第三部門的民間組織一起來解決日益紛繁複雜的各種社會問題。”

  “中歐的兩大使命之外,還要加上兩大使命——對於社會的責任、對於股東的責任。”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闡釋到:“我們的任務不但是培養具有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的商業領袖,而且這些商業領袖要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就我自己來說,我對於原來企業的性質和任務的看法有了新的改變,或者有新的提高。在我們原來,在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研究的企業理論主要是針對在八十年代以前,在西方國家流行的和中國改革中出現的一個偏差,就是內部人控制。於是就強調了公司對於股東的責任,對於爲股東創造最大的利潤的責任,當然90年代末期我們的理論界已經出現這樣的問題,去年我講過的開始有一部分學者提出,公司不但要對領導者負責,同時對其它的利益相關者,首先是員工、社區乃至整個社會負責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