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家的孩子來小偉家裏玩,走的時候看上了小偉的一個玩具汽車,非要拿走,小偉很不樂意,拉着爸爸的袖子跟爸爸說我不給,這是我的。爸爸一面招呼親戚的孩子把玩具拿走,一面批評小偉:你都多大了,還玩小汽車這麼大了還不懂事,快給小弟弟,不要胡鬧了。

  多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是被這一句話給欺負大的:你長大了,該懂事兒了。用這句話來喜歡孩子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是一種綁架的態度。十歲的小洛在開學的時候收到了爸爸媽媽給自己新買了一個書包,而爸爸媽媽不僅給弟弟買了新書包,還買了新文具,還有新衣服。小駱就抱怨說,憑什麼弟弟那麼多新東西,只給自己買了個新書包呀。

  很多父母這個時候會批評孩子,你看你跟弟弟計較什麼,你都這麼大了,你還不懂事!那是小羅的媽媽沒有這麼說,她過來摟着小洛的肩膀,有沒有跟小駱解釋爲什麼給弟弟買的多給小諾買的少,更沒有批評指責小羅。媽媽問小洛:你是不是很擔心媽媽爸爸更愛弟弟,而愛你沒有愛弟弟那麼多?然後緊緊把小落摟了一下,小洛就笑了。

  如果一個家庭裏有不止一個孩子的父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的非常平,很多家裏要求老大照顧老二,經常給老二做一些事情,讓老大感到了偏愛老二,但當小一些的孩子問父母爲什麼自己和老二不一樣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以你大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不應該讓着你弟弟?不應該讓着你妹妹嗎?

  好像老大感受到不公平,還是老大的錯一樣。如果家裏有兩個孩子被這麼問的時候,家長們真心覺得自己希望兩個孩子之間一碗水端平,那麼就要讓孩子放心,不要給孩子造成自己偏愛的感覺,這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這時候孩子抱怨或者問父母的真正意圖是想讓父母給他們一個確定的答案:爸爸媽媽並不是偏愛誰,爸爸媽媽也很愛你,當你把這一層情感鏈接做到,你再去跟孩子講實際的原因,孩子才聽得進去。

  如果單純呵斥孩子,長大了該懂事兒了,孩子會覺得非常委屈,跟父母的間隙和隔閡會越來越大。當孩子跟父母講起一件事情或者自己感受的時候,你不要就事件的本身去迴應孩子,而是抓住孩子當下的情緒感受,迴應孩子的情緒,這樣做往往比較有效。小云回到家跟媽媽抱怨說:學校的生活太痛苦了,老師說我故意忘記帶作業。這根本就不可能,這個老師是新來的,他根本就不瞭解我,卻說我故意忘記帶作業,我只是忘了。如果媽媽這個時候說你都多大的人了,你居然忘記帶作業,難怪老師要這麼說,你以後不準再忘了。

  那小云的心裏一定會非常崩潰,但是小云的媽媽沒有這麼說,她先去理解了小云的情緒:被老師這麼說,你心裏一定很鬱悶吧。小云開始附和媽媽是的,媽媽接着繼續體會情緒,在同學跟前說你故意忘記帶作業,一定面子上很難受。小云又接着附和,媽媽又說如果是我在那麼多人跟前被說,我估計都心裏想罵那個老師了。

  到這裏,小云的情緒完全就消散了,他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理解,當然小云,也沒有心裏在罵老師,也沒有再忘記帶作業。哪個孩子都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是錯,家長如果僅僅在孩子講話的內容層面上跟孩子講道理,還是必然聽不進去,如果能夠共情孩子,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這裏非常安全,該做的事兒,孩子一定學的會,家長把信任和共情給孩子,一定會收穫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