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天氣冷了,感覺隨時需要找件小棉襖。幾個促進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的小故事:

  • 三個月前有個很上進的小弟去了建設銀行做軟體開發了。還挺羨慕,靠的是他自己私下學的java 技能。(當然也是人家的堅持哈,不是說隨便都能碰到這種機會)
  • 身邊一個C/C++ 玩了10年的人好兄弟突然來問我有沒有學java。 覺得怎麼入手比較好。要不要結個伴。
  • 上海一個徒弟,近日QQ問我最近有沒有看什麼新東西,都看了些啥。我很好奇的問你做LTE那麼久了,也開始擔心這個了?回答是肯定的。
  • 還有另外個不厚道的小弟,跳槽到高大上的互聯網公司了,還瞞著我說去了28。(恭喜他,至少不在這條船上了)
  • 參加廚藝大賽,認識決賽中另一個mm ,是個HR ,聊到我是幹啥的,最後她說她們那是做 三方手游測試平台的,用java。
  • 今天看到雪落輕盈回復了您的帖子學計算機的如何干好通信---X軸Y軸 找到自己的能力方向查看
  • 當然讓我最為觸動的是幾個月前我出於好奇在51job上輸入web網站相關的幾個職位關鍵字,然後輸入通信類幾個職位的關鍵字。結果是: web類有2頁,每頁大概50~60 行招聘信息, 而通信類只有幾個。那一瞬間,我有點發獃。最近兩個月都沒看論壇了。很直接的一個原因是我把lumia925 換成 Nokia130 了。這樣可以讓我更專心的學習後面我認為還是值得學習的東西。這裡首先需要申明一點: 接觸一點新事物(對自己而言),不代表你一定要最終投身過去,但真的可以極大地開拓自己的視野,和看待問題的思路。以下僅代表本人觀點,歡迎討論。還是老習慣,列個標題先。------入手點:很尷尬的一個直接問題擺在面前,干螺絲釘工作太久了,好像別的啥也不會。互聯網的東西花里胡哨的,老大不小的人了,看到那麼都花樣百出的東西,也不曉得自己適合哪裡,或者哪裡適合自己。這種原因可能來自以下自身體驗。變化速度快:可能我們好幾年都投生於2G,3G,4G。 人家似乎是按照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在更新版本。新東西興起的快,消失得也快。就拿那個打車軟體來說,一陣強勁的颱風。突發性:5G現實中都沒啥影子,但吹得好像馬上就要商用一樣。所以這個預見性是可想而知的。互聯網就不一樣了,完全不曉得明天又會有啥新東西冒出來。我只能承認自己老的太快了。重複性:以前山寨機風行一時的時候,每個人都感嘆複製的駭人力量。互聯網領域,一個稍微閃光點的idea, 在閃過第一絲亮光後,立馬引來一片刺眼的光茫。 不得不承認,在國內這個沒有知識產權的區域里,誰會抄襲,誰就更佔便宜。而且互聯網領域絕大多數公司起家都來自於開源項目。所以學會抄,太關鍵了。另一個原因是太多了東西了,太多成熟的東西了,而且又都是開源的。如果都是自己開發,可能沒等里弄出來,已經下市了。創新性: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總的有點不一樣的東西才能吸引別人的眼球是不是?所以任何新品的發布會都是吸進的最佳時機。過了三個月估計就收攤賣別的了。掂量一下是不是有點茫然了。起碼一開始我是那種感覺。 如果你的個性測試是不是保守穩健型的(安於現狀,不願意輕易改變),那麼你的顧慮會大很多。不出意外這種人是占非常大比例的。沒什麼,找備胎而已,抬頭看看又不會砸到腦袋。java 是最佳入手點嗎?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提到轉互聯網第一時間就想到去學java,可能覺著學 java了,就是搞互聯網了。當然某種意義上講是可以的。主要源於java在互聯網領域的使用是在太廣泛了,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是萬能的工具語言了。這種感覺就像10年前你投身通信學C 一樣。但是冷靜一下,當年你學C 和你現在對通信的理解有什麼差別嗎?當然有,所以我在看待互聯網問題的時候不覺著非要立馬開始學java。首先想想更深層面的東西,再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入手點。再者,如果學java是最佳入手點的話,意味著我們已經落後於北大青鳥和山東藍翔的競爭對手至少5年了。在人家面前,我們的java水平肯定是弱不禁風。再退一步,java,一門語言而已。比C++ 容易上手多了。另外,因為java能幹的事情是在太多了, 就算你看了幾本java寶典,你可能發現自己依然不知道拿來幹什麼。所以我認為問題的核心是: 你想幹什麼!!!!想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佳入手點。------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想到這個話題,有人可能覺得跑題太遠了。 我一開始也並沒有涉及到這個層面---哲學?不知道。反正正常的一個coder 通常是不大可能會涉足這個話題。 但在學習互聯網相關的諸多技術中,我越來越發現這是個必須重視的最核心問題。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切思考的出發點。所以當然適用於這裡的討論。下面是援引百度的一段文字。(看了很多人定義自然性社會性,什麼說法都有。下面這幾小段讓我比較願意接受。可惜原鏈接找不到了,對作者說聲sorry。當然我也不曉得他是原創還是摘抄。如果真的要追求原文,估計要去看馬克思的論著)。原文拖沓冗長,我提煉的幾個關鍵字:生物的社會性, 人的自然屬性, 人的社會屬性 , 人的社會性, 人的反社會性,人的社會性和人自然性之間的關係 人有兩種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一是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本質屬性。社會性是人的本質

    1、社會性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於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

    2、人的自然屬性,也稱為人的生物性,它是人類在生物進化中形成的特性,主要由人的物質組織結構、生理結構和千萬年來與自然界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特性,如食慾,性慾,自我保存能力等等。

    3、人的社會屬性是人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特性。人的社會屬性中有一部分是對人類整體發展有利的基本性質(社會性),也有一部分對社會不利的性質(反社會性)。

    4、人的社會性是指人是社會動物,任何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存在。

    5、一個人是什麼樣的,即具有什麼樣的本質,不取決於他的生理機體的特性,而是取決於他的社會關係,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構成了一個人特定的本質。

    6、人的社會性還表明:我們所講的人不是想像中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於現實社會中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質並不是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因此,離開了人的社會性,脫離人的社會聯繫,就沒有真正人的存在,就沒有現實的、具體的人。

    一句話,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總和。馬克思說:「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是從人的社會性方面給「人」下的定義。事實上,人只有同時具備自然性和社會性這兩種屬性才是完整的人,失掉其中任何一種屬性,人都將是殘缺不全的。實際上,只有自然性而沒有社會性,或者只有社會性而沒有自然性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般來說,人的社會性與人的自然性之間並不矛盾,甚至互為目的。例如,人們發展生產,建立美好社會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說,實現人的社會性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自然性需求

    自然性與社會性在個體上的體現是有差異的,總體上隨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二者發生激烈衝突時往往還是歸於自然性。

    典型例子:高尚的人格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而「七情六慾」則是人的自然性的高度概括,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貌似說的太複雜了, 完全不是IT 屌絲們使用的語言。我剛開始困頓了很長時間,之所以要求助哲學,應該是出於工科較真的本能,就是想得到一個概念的清晰定義。直到我想看到這段文字以後,才覺得自己可以真的入門互聯網了。因為互聯網是人跟人之間打交道。只有懂人的定義本身,才可能理解更多的人。反過來,只有融入更多的人,才能更好的懂人。

    試想一下如果你連你自己和猴子之間的區別都搞不清楚,估計做出來的東西還不如猴子表現的更樸實。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了前面的社會性和自然性, 再談這個話題顯得自然多了。假如非要把這裡圍觀的人按照專業是搞自然科學或者社會科學分兩隊,那麼你掂量一下自己站哪邊?這種感覺有點像高中時候分文理科。我是理科,物理高考時候最好的一門,加上後來的通信專業,信號處理專業,我想可能更靠近自然科學。假如從分科時候算,到現在管他是6年或是10年,加上你的日常工作都是跟某種設備打交道。 現在你可能認為自己很早就沒有了社會科學的細胞? 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贊同我的這個臆測。再算一下:分科前,簡單講到小學階段吧。好賴也開始記事了。根據之前社會性的定義,只要你不是一個人在火星上上學,那你同樣是在接觸社會。所以嚴格講,我們接觸社會科學,感受社會科學,參與社會科學的時間或者活動是遠大於你從事自然科學相關活動的時間。只不過在最近這幾年,你的大多數時間為了吃口飯,被壓抑著在思考自己當初可能並不喜歡的自然科學科目相關的問題。昨天看到那個兄台指出的2D,3D 原型繪畫那段話,晚上我在床上輾轉這個問題的。回想起小時候我的繪畫作業每次都是 甲。初中時候,繪畫比賽我畫了個松鼠,很生動。老師最後還獎勵了一個他自己在瓷磚上畫的掛盤畫。 從初中平面幾何到高中立體幾何,以及解析幾何,那些線條都特別喜歡。而記憶中關於幾何方面的數學題,我幾乎沒有錯過。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感覺自己是不是扼殺了這方面的天賦。扯遠了。上面這段的目的就是想說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科學經歷和經驗是從一生下來就開始計時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精彩的回憶,和對生活的獨到見解。這就是你自己的最大財富,只有你才擁有的具有你自己特色的社會性。正常情況下,你的社會科學科學經歷經驗積累應該大於你的自然科學經歷經驗積累。所以你應該高興。因為更多的人在自然科學的經歷和經驗積累方面,比不上你,而那些很多方面不是與生俱來的技能。我們輸給別人的,可能只是手裡握著的社會科學菜刀有點生鏽。而別人已經升級到鋒利的雙立人了。拿出你高考時選擇通信工程,計算機,自動化,電子工程時候的勇氣吧。即使是一把銹菜刀,砍的次數多了,也會亮的。

    煽情了一把,再發揮一下我們理性的特長,我認為在以下幾個觀念需要記在心頭:這裡沒有香農公式,這裡沒有牛頓定律,似乎沒有規律就是這裡的規律。就算有個所謂什麼規律,你也覺得是在忽悠自己。所以不要試圖去總結什麼規律。這種感覺就是你去花錢求彩票大師的規律經,結果大家都知道誰賺了。再舉個例子,你能給我解釋一下為什麼你身邊的女的過陣子把頭髮拉直,過陣子把頭髮燙卷,再拉直,在燙卷。而且這種風濕一陣一陣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可不管為什麼這裡面產生的GDP 估計是你想像不到的。自然科學領域的規律總是被發現出來的,基本上很難再突破,更多的是遵循社會科學領域的規則往往是被制定出來的,隨著時間推移環境變化,改變似乎是絕對的。自然科學領域具有更好的連貫性,可持續性,社會科學領域則更具有多變性自然科學領域財富轉化時間往往是很長的,社會科學領域則周期更短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歸根結底起著革命性地推動作用。別指望什麼技能可以讓你一勞永逸,社會時刻在快速變化,你不變,就out。沒有最合適,只有更合適。能找到合適你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想多了不見得是件好事。快速的變化,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對後來者是個機會,你不用非要積累個8年10年才有玩的資格。對於我們喜歡了循規蹈矩的人來說,想要融入其中,還是從改變自己開始。------通信,計算機,互聯網:通信,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的前身猴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通信技術從原始的吼,到手勢,到快馬,到烽火,到飛鴿,到電報、有線電話,到無線1,2,3,4,5,6?代無線,再到未來的量子?更多記錄的是自然科學進步的腳印。前面提到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歸根結底起著革命性地推動作用。我想說通信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發生聯繫的必須途徑。是個體形成集體的客觀物理條件。沒有通信,就沒有社會。有了社會才有了其他社會活動。或者說通信是其他一切社會活動得以成立的最基本社會活動之一(之二是啥我也沒想好,但之一已經很不錯了。我想類似動物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的地步,所以這個級別的對等物不多)。通信水平的高低,嚴重影響其它社會活動的執行效率。雖然它的力量沒有像蒸汽機,火藥,電力,或者計算機,這種具體實物那麼有時代表征意義,但每次通信技術的發展和變革都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推動和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通信永遠不會消逝,這是人的社會本性決定了的。只會永遠向前發展。(看到這,意味著仍將有一大批人將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從事這個產業。如果你處的位置將就,那就先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至少做好手頭擅長的,絕對比你從起爐灶要來的更有優勢些。對大多數人而言,找備胎估計都是沒法子的事,採取積極策略一以防萬一是對生活的負責,是對家人的負責,是對自己的負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