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化:你意識到一個痛苦的現實但卻有意地輕視這個現實。你可能會有點過於經常地說:「沒什麼大不了的。」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計。

還有很多勵志書上尤其強調的。別為小事冒冷汗。

還有一些高考失敗的,做生意失敗的,戀愛失敗的。我們往往都會安慰他:「來日方長呢?大不了重頭再來。」

還有一些得了不治之症的,家屬會說:「現在醫學也發達了,這個病是有康復的可能的。

最為形象的就是影視劇上的人,要被殺頭了,他大義凌然的說:」18年後老子還是一條好漢。

這都是在有意的縮小事情的影響程度,來降低自我的消極情緒。

而且我是堅持認為在當今的環境中,風聲鶴唳的人太多,過於警覺的人太多,所以才會有勵志書不停的強調:「沒事啦。你擔憂的99%都不會發生了。

有時候,或者說大部分時候,最小化的縮小事情的影響,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可以讓本人在比較苛刻的環境下生存。

我們看一個感人的故事: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 ,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然而,她告訴她的兒子。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喫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喫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直到結束,都沒聽到點他兒子的名。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遞到她的手裡,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這個故事裡的媽媽就是一直在用最小化來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她的積極樂觀的思維,讓這個孩子一直有希望,一直有抱持性的環境。最終這個孩子也克服了種種負面因素,考上了重點大學。

所以最小化不好嗎?

為什麼我們都要直視現實呢?有時候真誠坦白也就意味著無情。

尤其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人,比如小孩、老人,病人,殘疾人。

孩童的自信和勇氣是父母表揚和鼓勵過來,如果一味強調你失敗了就完了,這個小孩早就嚇壞了,哪還敢去嘗試。

重病的老人身處獨居環境,想到不久要離開人世,不僅傷心落淚。你非要他面對死亡,說這件事非常嚴重,你死了就沒了。這對他又有什麼好處呢?

心理學強調的要正式事實,不逃避。結果又誤導了很多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很多孩童面對考試失敗,競賽輸了,回來哭鼻子。有的父母就會指責:「這麼大人了,哭有啥用,趕快振作精神,下一次一定要考好了。否則你真的就不是學習的料了。

大人說的沒錯吧,是要面對事實,但是呢?給孩子的心靈無形埋了炸彈。尤其是下一次一定要考好,這是給孩子多大的壓力。

所以,事情不是非要較真的實事求是,不是非要逼著別人面對事實還能坦然接受,不是非要逼著自己能坦然面對一切。

人就是有感情和防禦的,允許負面的情緒,允許逃避,允許不面對,恰恰是心理的需要。

讓我們都對自己和別人多說點:「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最小化其實還有反義詞就是最大化,我們人分析事實總不可能絕對的準確,總會有點偏差。

這就好比在馬路中間開車,你保證車輪絕對在中間位置嗎?肯定會偏一點。所以,適度的偏差是沒問題的,只要在合理範圍內,你不壓黃線即可。

防禦機制的黃線就是過度利用,過度最小化也會有問題。

這就比如青少年的叛逆期,往往就結合逆恐和最小化做出危害自己和別人的事情。

我看了很多期的《天網》,犯罪的人最後一定會強調:「我當時真不知道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就想的拿一筆錢。」

他當時不是不知道,只是本我的慾望驅使下,自我防禦最小化了惡果。內心會想:「幹一票就收手,不會有事的。

還有就是很多生活中的壞習慣,自我也經常用最小化來安慰自己。比如,抽煙都知道有危害吧,煙盒上都明確說了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很多男士拿起煙的時候,會想:「多抽這一根也沒啥影響。

比如某個階段我減肥時,看到巧克力就心動。當我放進嘴裡的時候,我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今天最後喫一塊。不會長胖的。」

這裡大概可以有個判斷,如果最小化是為了本我服務的,我們可以清醒點,看看自己可能正被自我矇蔽了。如果是為超我服務的,在某些程度上降低對未知的焦慮,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當然這裡只是大概粗略的劃分,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