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自己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高產」與「劫難,這兩個詞語初看之下扯不上半點關係:能讓人喫飽喫好,怎麼會是壞事呢?然而, Cherniwchan和Moreno-Cruz即將刊出的研究告訴我們:在奴隸貿易盛行時期的非洲,高產作物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人口貿易、提高了各地出賣奴隸的數量;另一方面,高產作物既沒有促進當地的經濟增長,也沒有減少衝突發生的頻率

「哥倫布大交換」深刻改變了世界各大洲的作物類型,非洲也不例外[1]。16世紀以降,歐洲人將玉米、木薯、甜薯等多種美洲作物攜入非洲。其中傳播最快者,是在西非登陸的玉米:17世紀時,玉米的種植範圍已深入西非海岸500公里有餘;又100年後,玉米已成為了西非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其它美洲作物的傳播則沒有這麼迅捷:以甜薯為例,儘管葡萄牙人在16世紀時也將這一作物代入非洲,但直至19世紀,甜薯的種植範圍仍相當「零星」。

表1 不同作物每畝平均可產出的重量(中)與熱量(右)。從上往下:黍、玉米、木薯、甜薯、白薯

玉米為何獨受鍾愛?「營養產出-所需勞力」間的權衡可以解釋這一差異。一方面,如上圖所示,單位面積上玉米產出的熱量相對較高;另一方面,作者引述非洲農史方面的研究說明:在當時可選擇的各類糧食作物中,考慮收穫和倉儲等生產環節在內,種植玉米所需的勞力最少。此外,玉米還具備耐貯藏、易運輸、未成熟時亦可食用、抗雨水及禽害等較為獨特的優勢。

鑒於前述分析,作者選取玉米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文章收集了多種數據:首先,基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作者構建了各國內部玉米及其它美洲作物的適種度指標;其次,從Nunn等學者的先行研究中,作者獲取了各國各時段的人口、衝突及奴隸貿易信息;最後,文章還收集了各國各時段的城市化率等指標。以上構成一套綿延近千年的面板數據。

圖2 非洲各地的玉米適種程度

由於玉米引入各地的具體時間已很難考證,文章轉而利用前述面板數據,估計以下交互項對經濟發展及奴隸貿易等指標的影響:「反映各國適種玉米的面積多寡的指標」乘以「是否位於1700年之後」。18世紀上半葉是玉米在整個非洲「開花結果」的主要時間段。控制初始發展水平、崎嶇程度、到海岸距離、瘧疾及昏睡病、時間及國家固定效應等諸多指標後,若交互項係數為正,則引入玉米產生的影響為正;若為負,則說明引入玉米的影響為負。

估計結果如下:首先,1600-1900年間,玉米的引種平均而言導致當地人口密度上升22%,這一因素可以解釋同一時期人口密度的所有上升中的23%;其次,同一時間段,玉米引種平均而言導致當地奴隸出口數量提高24%,這一因素大致可解釋同一時期奴隸貿易擴張中的7%。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對人口密度的正面作用隨時間推移而增強,對奴隸貿易的推動則是先增強後減弱;最後,對同時期的城市化率及衝突頻率,玉米的引入沒有造成顯著影響

圖2 前述交互項係數的歷時變化。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係數大小,虛線代表95%置信區間

文章對以上結果做了多種穩健性檢驗。首先,以引入玉米之前的時間段的各項數據做安慰劑檢驗,前述結果保持穩健;其次,考慮其它美洲作物的引種不會影響前述結果;再次,無論是適種度還是衝突,作者都在回歸中換用了幾類以不同方式統計的指標,結果均保持一致;最後,引入「本土作物適種程度」等多類其它控制變數亦不會改變估計結果。

總之,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高產作物沒有為非洲帶來期待中生活的安寧與富足,反而導致了奴隸貿易的擴張[2]。這一結果也與之前Nunn與Puga的研究遙相呼應:在奴隸與殖民貿易盛行的年代,那些崎嶇的地域反而有優勢——外來者難以在這些地方大肆攫取,伴隨沃壤的反而是禍亂[3]。對技術進步與生活水平間的複雜聯繫,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澄清。

[1] 相關總結可見Nunn, Nathan, and Nancy Qian.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 history of disease, food, and idea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4.2 (2010): 163-88.

[2] 針對中國歷史展開的類似研究,見於Chen, Shuo, and James Kai-sing Kung. "Of maize and men: The effect of a New World crop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1.1 (2016): 71-99.

[3] 見於Nunn, Nathan, and Diego Puga. "Ruggedness: The blessing of bad geography in Africa."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4.1 (2012): 20-36.

文獻來源:Cherniwchan, Jevan, and Juan Moreno-Cruz. "Maize and precolonial Africa." Forthcom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和龍登高(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臺,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