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凡用艾葉 須用陳久者 生艾灸火 傷人肌脈2017年4月2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岩花村,山間的艾在春陽的照耀下茁壯生長。

艾【別名】艾草﹑艾蒿、蓬藁、灸草﹑艾絨。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艾,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艾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逢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蒿掛在家門前以「避邪」。

艾,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葯」,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艾,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葯背心。

艾葉晒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艾,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艾,嫩芽及幼苗可作菜蔬食用。

據中醫藥典載,艾葉【性味】苦辛,溫。【歸經】入脾、肝、腎經。

【功能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克;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綱目》載: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注意:陰虛血熱者慎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