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將運用相關性分析、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格蘭傑因果檢驗和面板數據等統計分析方法,分析進口商品結構和進口貿易地區分布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最後,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和我國進口貿易的實際情況,探討進口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有效的對策。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機製為前提,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帶領下,利用前沿的科學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把世界各國市場有效合理整合以實現社會財富最大化。該整合的過程就是通過對外經濟往來自由化和在世界貿易體制的前提上進行的。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中國的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即使是全球經濟尚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2016 年我國的國民經濟仍以 15.55%的速度增長。1978 年,我國的進口貿易額是 108.9 億美元,出口貿易額 95.7 億美元。2016 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是24.34 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口 10.5 萬億元,上升 1.15%,出口 13.84 萬億元,下降 3.8%.

但是自國際貿易誕生以來,國內外學者關注出口貿易的同時,忽視了進口貿易的發展。世界各國政府從大局角度重視發展出口,並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出口戰略。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通過出口補貼、出口退稅等方式加強政府干預,鼓勵出口,增加外匯儲備,對於進口則建立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加以限制.

雖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用事實說明了出口對於經濟發展的正向作用,但是進口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是功不可沒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可能阻礙其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進程,從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另外,在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出現了巨額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低失業、低通脹共存的現象,大大衝擊了「順差有利於經濟增長」、「逆差往往導致高失業率和經濟衰退」的傳統理論。雖然有些學者強調巨額貿易逆差的負面影響,如工資水平下降和收入不平等等,但是美國通過技術創新和擴大進口,滿足了當時國內強盛不衰的消費需求,避免了通貨膨脹;推動了美國產業結構轉型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美國處於國際分工金字塔的頂層。該案例成功表明,在宏觀經濟調控變通的情況下,進口完全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

1.2 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

貿易是否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一直是國內外經濟學者關注的一個焦點,由此形成了國際貿易利益和經濟增長關係的理論體系。下面我們將對該命題的相關理論做簡要的回顧,來簡要了解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歷程。

1.2.1 西方學者關於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研究

20 世紀 30 年代,羅伯特遜(D.H.Robertson)提出, 50 年代,納克斯(R.Nurkes),補充,後續 70 年代由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完善了「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理論。該理論最初通過分析發現,資本貨物的進口在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使外圍欠發達國家分得了國際分工的福利,能夠大大節約社會勞動資源;中心國家生產資源向外圍發展中國家擴散,通過技術擴散效應迅速縮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加快外圍國家的經濟增長。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馬克斯.科登(Max Corden)指出,宏觀層面上,對外貿易主要通過替代效應促進經濟發展,即通過進口較多的投資品,使其跟消費品的比較價格相對下降,從而降低投資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資;再者,通過提高投資率拉動經濟增長的提升[13]。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H.Chenery)提出了「雙缺口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國際投資理論方面,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外資,刺激出口以提高儲蓄水平,從而擴大進口,以較低成本獲取國外的稀缺資源,解決國內經濟發展的原材料供應困境,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引進外資間接性地擴大了進口,國內的原材料供應得以滿足[12]。

20 世紀 80 年代,以羅默(Paul.M.Romer)和盧卡斯(Robert. E.Lucas)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創立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通過知識積累、干中學、模仿創新等內在的技術因素實現的[18]。發展中國家進口中間產品的技術外溢,模仿學習先進的技術,通過和外部經濟體的信息交流和由此引發的競爭效應,激發了創新的動機。小小的技術突破就可能使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這就是所謂的「趕超效應」。

.......................

第二章 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一般理論分析

2.1 進口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

宏觀上來講,影響一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因素等。《資本論》中,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將經濟增長方式分為兩種,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的主體是實物形式的生產要素,主要通過實體生產資料加量和社會因素的改善來擴張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的主體是無形的生產要素,主要通過在技術、管理等軟實力方面的增強來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丹尼森在《美國經濟增長因素和我們面臨的選擇》一書中,對經濟增長的因素做了詳盡的分析。在書中,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的變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這裡的生產要素主要指的是勞動力和資本等實物形式的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的變化受資源配置狀態、市場容量大小及知識進步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這兩大類因素是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長期發展的決定因素。

就進口貿易來講,它正是通過生產要素和全要素生產率兩種介質來促進經濟增長。如它可以增加國內的生產供給,同時通過中間品的技術擴散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是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從國外進口產品也有副作用的,如在一定程度上搶奪了國產產品的市場,減少了國內企業的投資需求,從而減少了就業崗位。再者,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也是不一樣的,需要在特定條件下進行。

在國際貿易發展的不同階段,基於經濟學家們不同的研究視角,相應地出現了貿易促進論、貿易障礙論、貿易折衷論三種理論主張。

..........................

2.2 進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分析

2.2.1 促進作用

1.彌補供給缺口

進口貿易直接的效應是彌補國內生產要素的供給不足,尤其是對於重要的自然資源、農產品方面。據俄克歇林的要素稟賦理論模型,由於每個國家在要素稟賦方面的差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國的產業結構是在不斷的變化,所以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它都不能完全擁有自己生產所需的全部資源。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要素瓶頸得不到克服,其他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勢必會限制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本國生產所需要的原料,解決資源瓶頸,是發展本國經濟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生產資料匱乏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國的老百姓對此深有體會。從建國初到三年自然災害,蘇聯老大哥的反目,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的經濟發展,一路走來血中帶淚,舉步維艱。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努力探索,現如今總算柳暗花明。當時,國內資源匱乏到買盒火柴都要票據,基本的生活都沒有保證,生產更無從說起。之後,我國大力開展對外經濟交流,大量購買國內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我國的經濟才開始飛躍式進步。所以,進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功不可沒。

2.競爭深化效應

誠然,進口貿易可以引進多樣化的產品。但是進口產品的到來,必然和國內同類產品展開激烈競爭。新產品的輸入可能憑藉它的技術或價格優勢,或者別樣的設計,取代本國的同類產品,搶佔國產產品的市場份額。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必須提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特色。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必將使國內生產效率低下、管理混亂的企業慘遭淘汰,從而使有限的國內市場和資源集中在優質企業。所以,進口貿易通過進口產品和本土產品的較量,激發國內企業革新的動力。

3. 中間產品的技術溢出效應

從國外進口的中間品通過泊來先進的技術,對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產生推動作用。國外研發出新的更好的中間品後,國內廠商進口這些中間品並將這些中間品運用到本國的生產過程中,並且通過學習中間品中含有的先進技術成果,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一般情況下,中間品的進口成本要大大低於國內廠商的研發成本。因此進口中間品、模仿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可以節約國內研發成本。國內工廠為了擴大自己的國內市場,會努力通過逆向工程等方式在研究學習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中間品國產化的目的。當然出於運輸成本等費用的考慮,在同樣質量或者更好質量的前提下,國內進口商更願意選擇本國供應商生產的產品,從而實現了國內生產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

..........................

第三章 我國進口貿易的發展概況 .................... 12

3.1 我國進口貿易的發展演進 .................... 12

3.2 我國進口貿易的概況及分析 ......................... 13

第四章 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關係研究 .................... 28

4.1 進口商品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 28

4.1.1 數據選取與處理 .......................... 28

4.1.2 實證分析 ......................... 31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 44

5.1 結論 ............................. 44

5.2 政策建議 ................. 45

第四章 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關係研究

4.1 進口商品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第二章里,我們對進口貿易概況從總量、增長率、依存度等方面進行概括分析,通過數據圖表我們看出進口貿易和經濟增長是同步增長的關係。本節我們將從進口商品構成的角度來進一步實證檢驗兩者的正向關係。以往的研究表明,宏觀經濟的時間序列不滿足平穩性要求。即使對不具備平穩條件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模型分析,得到的結果也不能反應出經濟變數之間的長期關係。因此,分析方法方面,本節將採用協整分析的方法,來克服這個問題。本節將以初級產品、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三個時間序列為自變數,以 GDP(國內生產總值)為因變數建立方程,進行協整檢驗,然後通過格蘭傑因果檢驗來驗證三個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

4.1.1 數據選取與處理

本文將選用 1980 年-2016 年的數據。該數據源自《中國統計年鑒》。從要素密集度和技術溢出效應相結合的角度,把進口商品分為 3 大類,如表 4.1 所示。我們用 X1 表示初級產品對應的變數,用 X2 表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對應的變數,用 X3 表示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應的變數,用 Y 表示 GDP,反應經濟增長的指標。按照當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我們將各類商品的進口原始數值換算成人民幣。然後,我們將各變數以初始年為基期進行了平減,以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為了消除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我們又將各變數取自然對數。使趨勢線性化,變數之前的協整關係不受影響。由於整個協整檢驗過程,我們用的都是各變數平減後取自然對數的形式,所以下文中簡稱的變數均是各變數平減取自然對數之後的數值。

........................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論

近年來,國際上民族主義和反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充分挖掘國內市場,發展進口貿易不僅可以緩解我國目前的對外貿易局勢,而且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本文首先對有關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理論研究進行了歸納整理。另外,通過對我國進口貿易特徵的概述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本文認為進口貿易通過消除生產供給約束、滿足消費的多元化、帶來了競爭效應、產生了規模經濟、引起了干中學等方面共同作用促進經濟增長。當然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也有負面影響,如對幼稚產業的擠出效應,我們應該制定相關政策,積極發揮進口貿易的長處,對進口貿易的負面影響時刻警惕並進行遏制。

第二,通過對我國曆年進口貿易特徵的概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體來講保持增長勢頭。我國的經濟發展變化同國內的宏觀政策和國外的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由於本土企業生產發展對國外原材料的需求增長的客觀原因,導致我國進口貿易依存度較高。進口貿易貢獻率和進口的 GDP 增長彈性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大體相同,有升有降。這一點充分說明了進口貿易和經濟增長的正向相關性。

第三,通過分析我國進口貿易結構我們可以看出:

(1)進口貿易商品結構方面,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需求旺盛。這與我國的研發投入不足、生產技術水平低、技術吸收能力弱、勞動力素質偏低有關。首先我國的研發投入不足,直接導致了我國科研能力偏低,技術吸收能力較弱。並且,我國企業的研發活動中,全新的觀念少,大體還停留層次較低的模仿階段。其次,我國的人力資本投資較低,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待增多,勞動力總體素質低下。

(2)進口貿易方式結構方面,一般貿易仍是我國主要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處於轉型期,佔比有下降的勢頭,其他貿易形式猶如雨後春筍,2014 年以後總量和佔比上均超過了加工貿易。

(3)進口貿易主體方面,外商投資企業依然是我國的進口貿易主體,國有企業佔比有下降趨勢。2014 年,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等其他企業異軍突起,總量和佔比上超過了國有企業。

(4)進口貿易市場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進口比重不斷上升,降低了貿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貿易風險。

參考文獻(略)


還有問題也可下方評論or私信我——編輯部的王姑娘

收集大家的問題,發文章來給你們解答!

文章——2019-3-12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