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古往今來都講究一個“術業有專攻”,離了行的事能有幾個人做得好?像文人妄談軍事,一般都免不了“紙上談兵”的空談,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不過是一介弱質書生,卻在國家危難關頭挺身出,指點沙場,挽救國家於爲難關頭,更難得可貴的是此時的他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這更是讓人敬佩,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虞允文。

故事發生在紹興三一年,即公元116年。這一年,北宋走向了衰弱,而敵國金國在完顏亮的統治下兵力強盛。在此期間,完顏亮揮兵南下,想要挫挫大宋的威風,甚至於想將之收在囊中。看着這步步緊逼的敵人來襲,北宋淮河的守衛居然被嚇得屁滾尿流,轉頭就跑,這敵軍一看,更是威風得不得了,一路追擊到了長江。而此時的北宋皇帝纔在鶯歌燕舞中察覺到了這迫到眉間的威脅,雖是昏庸無道,卻也知道這是亡國之危。慌亂中忙派宰相前往戰場安撫士兵。可這宰相卻是個無用之輩,惜命得很,哪裏肯去這戰火紛飛的地方自尋死路,於是已經五十多歲的五品官員虞允文承擔起了這個責任,在九死一生的前線安撫士兵。

等待着虞允文是一灘爛攤子,這敵人數十萬的兵馬在步步逼近,而北宋不過萬餘人馬在抵禦着。更爲致命的是,這虞允文不過一介文官,而帶兵打仗的主將還看不見身影,看起來這被金一舉攻下是必不可免的了。

這匆匆趕來的虞允文只看見一羣渙散的士兵,毫無紀律可言,簡直就是一羣待宰的羔羊。而帶兵打仗的主將還沒到達疆場,若是想要等主將過來,怕先來的就是金兵了。在這危難關頭,形勢十分的嚴峻,原本“溜之大吉”是虞允文最好的選擇,不過這要是如此,青史上可能就不會有虞允文的名號了。

於是這一介書生決定自己帶兵打仗,有人勸住他道,你本就是奉命來安撫士兵而已,何須親自帶兵,攬下這爛攤子實在是不值得。虞允文卻不以爲然,這保家衛國匹夫有責,不過置身死於事外罷了。

於是他率領着不到兩萬的人馬與金兵抗衡。這幸而天不完大宋,金兵雖驍勇善戰,卻不熟水性,虞允文很快就發現了金兵的這個劣勢,利用船隻優勢大敗金兵,並一戰成名,這也是北宋著名的採石大捷之戰。

一個弱質書生,在國家危難關頭有着捨身爲國捐軀的覺悟,在連士兵都放棄了國家之際,他挺身而出,救國家於危難,改變了亡國的命運,更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