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葉卡捷琳娜二世死後,其子(保羅一世)和孫(亞歷山大一世)相繼登上沙皇位。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上演了兩場兒子推翻前朝政策,“除舊佈新”的變革。保羅一世以廢除貴族特權爲核心,大肆顛覆母親的“開明專制”政策,而亞歷山大一世,則以恢復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給與貴族特權爲主線,將父親保羅一世的政策廢除、化爲烏有。

  這兩種顛覆,都是以“革新”的名義進行的。這種顛覆,也再次上演了羅曼諾夫王朝帝王的“不幸更迭”:妻殺夫,子滅父,兄弟姐妹相殘。一輩子與母親相向而立的保羅一世,被貴族們殺死在宮闈中自己的牀榻之上,而正值壯年的亞歷山大一世,則在療養時不明不白地死於南疆小鎮塔甘羅格。

  保羅一世畫像

  不過,無論是保羅一世,還是亞歷山大一世,在對前朝的背叛和革新中,有一點他們是忠實地繼承了下來,並不惜力量予以拓展。這就是爲俄羅斯帝國收集更新、更多的土地。

  從法國大革命時起,葉卡捷琳娜二世在收集土地中對外交權術的運用,就極盡狡黠之道。而她的子孫所面臨的更大難題,是要在與拿破崙的周旋中,保住帝國已經收集到手的土地,因此與歐洲列強的結盟與相向、今日歡笑明日翻臉的景象,就時常出現在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和刀光劍影的政治舞臺之中。

  亞歷山大一世畫像

  保羅一世沒有母親的膽識,更沒有她的剛毅和力量。他的決策是基於“守成”這個原則。在1798年,與英國、奧地利、奧斯曼帝國結成反法同盟,目的就是,採取最有效的措施,制止法國的武力擴張,迫使它退回到自己的原有邊界之內去,保持歐洲的“永久和平與政治均衡”。

  在這種表面一致,內裏各懷私利的結盟下,亞·蘇沃洛夫被任命爲“盟軍司令”,進行了兩場反對法軍的遠徵:意大利戰役(1798年)和瑞士戰役(1799年)。

  在意大利戰役開始時,保羅一世曾授權蘇沃洛夫:“這場仗你想怎麼打就怎麼打!”蘇沃洛夫以“恢復意大利北部的舊秩序”爲名出征,把法國人趕出了意大利北部,但這塊土地由奧地利軍隊駐守。

  瑞士戰役的目標是英國的願望——佔領瑞士,再發兵法國。作戰的主力仍是蘇沃洛夫的軍隊,奧地利軍隊協同作戰,只是有名無實。此役中,蘇沃洛夫的軍事天才發揮到了極致。他率軍強行穿過一系列險峻的山隘、峽谷、峭壁,最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但俄軍一過阿爾卑斯山就遭圍困,不得不轉去奧地利。瑞士戰役沒有達到預設的目的,俄國上下歸罪於盟友軍隊的不協力。但蘇沃洛夫自己對此次戰役卻是評價極高:“俄國的刺刀刺進了阿爾卑斯山”。

  俄國畫家瓦·蘇里科夫的油畫《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

  儘管俄國軍隊進行了這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卻一無所獲:既沒有將法國軍隊趕回法國去,也沒有實現覬覦更多新土地的最初願望。只有蘇沃洛夫的赫赫戰功和軍事天才,得到了不斷的讚譽和各種高級勳章的贈與;在意大利戰役後,保羅一世甚至奉他尊號“意大利公爵”,只是這個公爵並不能管轄意大利土地。

  亞·蘇沃洛夫畫像

  不過,有件事卻是這次結盟中俄國獲得的唯一利益。1798年9月,一直在塞瓦斯托波爾負責黑海艦隊工作的費·烏沙科夫,率領艦隊進入了博斯普魯斯海峽。1799年1月,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締結了反對法國的盟約後,俄土聯合艦隊成立。就在蘇沃洛夫西征時,由烏沙科夫統領的俄土聯合艦隊發兵希臘海岸的伊奧尼亞羣島(該羣島1797年被拿破崙兼併),攻佔了科孚島。1800年3月,俄土在君士坦丁堡簽署協議,在該島建立共和國,由俄國和土耳其共同“保護”。實際上,“保護”的實權掌握在俄國手中,土耳其只是名義上的。

  離開了談判桌,保羅一世就密令烏沙科夫,在“被俄軍解放的島上”成立一個受俄羅斯帝國保護的“獨立共和國”。烏沙科夫遵照沙皇的諭令,按照波將金的辦法,在該島上挑選了親俄的揚尼斯·卡波迪斯特利亞作爲唯一候選人,“選舉”組成了地方當局,成立了“七島共和國”。

  從1800年到1807年,卡波迪斯特利亞先後掌管了該共和國的軍事和民事管理大權,擔任國務大臣和地方警察首腦。由於俄國的佔領,並且有親俄的地方政府,伊奧尼亞羣島一時間成了俄國掌控的地中海的通道。烏沙科夫因此功而被保羅一世晉升爲海軍上將,聯合艦隊的另一方土耳其蘇丹,也贈給他紫貂皮大衣和鑽石等厚禮。

  揚尼斯·卡波迪斯特利亞畫像

  但是,這種表面的歡騰喜悅,並不能掩蓋這些“盟國”間帷幕後的密謀運籌。烏沙科夫在建立了“七島共和國”後,又率海軍陸戰隊迅速佔領了巴勒莫、那不勒斯和整個意大利南部,並向羅馬挺進。這就像蘇沃洛夫所說的:“俄國的刺刀刺進了意大利!”俄國軍事力量在歐洲的擴展和壯大,令奧地利、土耳其和英國感到了威脅,它們預見到了俄國兼併更多土地的可怕前景,紛紛開始了對這場結盟的重新洗牌。土耳其艦隊沒有預警地從聯合艦隊中撤離回國,奧地利軍隊讓蘇沃洛夫在瑞士單獨作戰。

  而英國早就與俄國爲爭奪馬耳他勾心鬥角。對於英國來講,將地中海上的馬耳他據爲己有,是英國參加這次反法同盟的重要目的。對於俄國來講,馬耳他是它經黑海、穿越地中海、西進歐洲的必奪之地。一句話,由於馬耳他扼守地中海上的戰略要地,它成了各強國,尤其是英俄爭奪的目標。

  早在16世紀的中期,那裏就由西班牙國王封號的“聖約翰馬耳他騎士團”行使權力。1798年,保羅一世當選爲馬耳他騎士團的大首領。這位沙皇馬上就將馬耳他作爲收集新土地的目標。他諭令將馬耳他建爲“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將該島併入俄國。雖然這位帝王缺少力量和鐵腕,但他的雄心不減於自己的祖先,決心要將馬耳他建成一個海軍基地,使其成爲在地中海及至歐洲南部保障俄羅斯帝國利益的核心基地。

  保羅一世的這一宏願遭到了英國的迅疾反對。英國出兵攻佔了馬耳他的首府瓦萊塔,在島上升起了英國旗,任命了英國總督。隨之,這次同盟中的最後一個盟國與俄國分手,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保羅一世對於英國的反目懷恨於心,隨後與法國接近,試圖聯手反對英國。

  說保羅一世收集新土地的雄心不亞於他的先祖,還有個例證:在他被殺前一年,還派哥薩克軍隊遠徵印度,試圖囊括那裏,但力不從心,遠徵以慘敗告終。

  保羅一世留給兒子亞歷山大一世的遺產,是一個變幻莫測的歐洲,一個各強國在對待法國態度與決策上游離不定的外交舞臺。亞歷山大一世面對一系列的對手和強敵:爲了使格魯吉亞、達吉斯坦和阿塞拜疆北部徹底臣服,遭到波斯和土耳其的反對;俄國與主要貿易夥伴英國的經濟活動遭到了拿破崙的封鎖;土耳其封鎖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土之戰的戰火蔓延到了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保加利亞……

  拿破崙畫像

  1804年12月,拿破崙稱帝。他兼併整個歐洲的野心,令歐洲各國震驚。於是,歐洲外交舞臺上開始了新一輪博弈。博弈的主角,是拿破崙一世和亞歷山大一世。博弈的實質就是:誰來把歐洲各國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誰應是歐洲的“盟主”,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還是法蘭西皇帝拿破崙?這是一場歐洲大陸上的收集土地的生死較量。

  對於亞歷山大一世來講,祖輩所奪取的波蘭,以及多瑙河沿岸的土地,不能拱手讓給拿破崙,三次瓜分波蘭後建立的俄國西部邊界絕不能東退。俄國需要的是一個帝國,一個歐洲霸主的地位,而不是屈居於拿破崙之下,甚至是僕從的地位。爲了“神聖的土地”,爲了“勢在必得的霸主地位”,亞歷山大一世需要一個新的反法同盟,爲此,盟友可以是過去的對手、競爭者或敵人。於是,俄國開始由接近法國反對英國,轉向聯合英國抗擊法國,最後於1805年組成了俄國、英國、奧地利、瑞典和那不勒斯的第三次反法同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