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篇短的。談談經濟史。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看看歷史,會讓我們能對現在發生的一切有所掌握和領悟。


所有在中國學習過中學歷史的同學,或許對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毫無印象,或許對十字軍東征一無所知,但一定記得老師反覆強調的一個歷史細節:瓦特發明蒸汽機是近代工業革命的開端。



那麼,瓦特發明蒸汽機,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答案是,除了用來做運輸工具(鐵路與火車),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用途是,用來做棉花。


棉紡織業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研究棉紡織業被認爲是研究資本主義的鑰匙。


作爲一種經濟作物的棉花,原產於印度。在亞歷山大東征的年代,隨軍的歷史學者就曾記錄過在東征到印度的時候,曾經遇到過身穿身背竹弓,身穿棉花衣服的當地人。



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勤勞智慧的印度人在數千年的手工生產中積累了大量關於如何紡織棉花的經驗。印度人民也可以生產非常美麗,而且非常耐用的棉紡織品。印度的棉布,既可以用於自銷,也可以用於出口。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印度的棉布一直是中東,東南亞乃至東非一帶非常流行的搶手貨。


然而這一自給自足的過程卻被一件事所打破。那便是新航路的開闢以及後來到來的工業革命。


這裏就不得不提英國最早的比較有競爭力的出口產品,羊毛了。在當時侷限於歐洲範圍內的貿易中,由於那個時候的英國並非一個在經濟和技術上較爲領先的國家,英國本土所生產的所有產品中唯有羊毛在歐洲的市場上比較有競爭力。而當時講法語的弗蘭德斯(如今屬於比利時)地區既是歐洲另一片主要的棉紡織中心,又是英國生產的毛紡織品的集散地。


然而,這些早期的歐洲貨,雖然在歐洲內部還算知名,但是與當時同樣時代的印度產品比,完全沒有競爭力。與羊毛的粗重相比,棉花輕便,靈巧。自然,印度的棉紡織品在歐洲,以及逐步興起的歐洲殖民地(比如美洲和非洲)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優勢。


在當時葡萄牙人統治下的剛果,印度棉紡織品可以直接用來交換奴隸。


殘酷的奴隸貿易


起初,英國東印度公司所經營的一大貿易就是購買印度的棉花去歐洲販賣。當然,銷路很好。因爲印度人的產品非常好。然而這一行爲卻嚴重侵犯了英國本地毛紡織品商人的利益。因爲這樣下去,就不會有人繼續去購買英國人自己生產的毛紡織品了。


怎麼辦?在當時已經頗具規模的英國議會,英國的商人階層動用議會力量成功的通過了一道法律,阻止大量的印度棉紡織品的進口。與此同時,已經初具雛形的資本力量,開始逐步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英國的商人階層盯上了一種剛剛開發出來的新技術。那便是,蒸汽機。使用蒸汽機驅動機械,可以讓生產棉毛紡織品的速度增大,自然,也可以降低其成本。從最開始的棉毛清洗過程開始,棉毛篩選過程,棉毛紡織過程,一個又一個原本由人力完成的工序開始被機器完成。


人類歷史上其實也是這樣不斷地循環。從當年的輪子開始,到蒸汽機,再到19世紀20世紀的電氣技術革命,再到後來的計算機化,互聯網化,自動化,以及今天以機器學習爲代表的大數據技術,機器取代人工,智能取代手工,從來都是人類歷史的潮流。面對新的技術趨勢,千萬不能逃避,否則必然被淘汰!


也許有人會問,那麼印度人完全可以仿製英國人的工廠生產。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爲何?因爲印度的勞動力成本實在太便宜了。因此,在印度,繼續堅持數千年來傳統的手工業生產,纔是在當地的經濟模式下最理性的選擇。


看到這裏,您覺得,在那個工業革命起步時代的中國,我們更像印度,還是更像中國呢?


隨英國一道的是法國,荷蘭以及德國。最後,工業革命也傳播到了西班牙,意大利,俄羅斯和美國。


勞動力成本太便宜,這是當時印度和中國不願意去變革的根本原因。而隨着工業革命,凡是接受了工業革命的國家,工人的相對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那個時代,印度的農民終年所吃的,不過就是千篇一律的混合了豆類的米飯。而中國的農民所吃的也就是米飯以及自己醃製的蔬菜配上一點點豆類。但是在那個時代的英國,當年走入一個英格蘭農民家的廚房,你會發現,無論是男女主人臉上都洋溢着營養健康的紅色。一個典型的英國早餐包括燕麥粥,黃油,在商店買來的鮮肉以及培根等等。


典型的英式早餐


這背後的區別是什麼?工人的工資,收入!


工人有了工資,自然也可以把孩子送去接受教育。也慢慢產生了對文化,社會等其他問題的追求。社會自然就越來越好。而一個低工資水平的社會,從根本上講,就好比一個“停滯的社會。”


這好比是什麼呢?印度的工匠,明明有着非常高超的手藝,卻一直在貧困中循環。英國的同行,並不需要非常艱辛的謀生,或許手藝還不如自己的印度同行,但是卻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背後的問題是什麼?是工人的收入水平。再往後,則是科技,資本,技術革命。


因此你看現在有些西方媒體,在不斷地唱衰收入水平提高之後的中國經濟。我們中國人難道天生就應該去流水線上拼裝手機麼?難道我們天生就應該去工地上推車麼?隨着工資水平的提高,的確一些低端產業會在中國不再興盛。但是這也註定,只要我們能夠趕上工業革命,能夠不斷地發展高科技,就一定可以把自己的產業模式變成以科技和資本爲主導的產業。於此,我們也才能真正實現從洋務運動以來無數漢族知識分子爲之奮鬥的一切:中國可以與西方分庭抗禮,實現自立和富強。


資本可以成就一切,也可以毀滅一切。英國要實現工業革命,自然需要原料,也需要市場。於是,英國人要站起來逆天改命了。印度本身有着歷史悠久,手藝高超的棉紡織業。英國人要用資本,以及帝國主義的力量把它擊倒。從征服孟加拉開始,英國人一步一步將印度這個有古老文明的大國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與當年征服美洲的西班牙人所採取的簡單粗暴的“強盜式,征服者式”的掠奪式方法不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殖民。”


何爲資本主義的殖民呢?一方面是要原料。另一方面則是要市場。把成本端留給別人,把收益端留給自己。這就是資本主義式的殖民。英國人一方面把印度作爲自己棉花的主要供給地。另一方面,把本來有全世界最優秀紡織技術的印度作爲自己的主要的紡織產品傾銷地。


英國人完成這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動用資本的力量。因爲隨着技術的革新,英國的產品雖然質量未必趕得上印度的產品,但是價格一定更低(因爲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因此,通過大量低價的傾銷,慢慢佔領了市場。第二件事則是動用行政壟斷的力量。因爲當時的印度是一個殖民地國家。


19-20世紀印度饑荒時代的照片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英國政府,商人以及部分印度本土的買辦自然可以發財。另一方面,則是無數原本有着高超手藝的印度工人,因此破產。作爲近代印度紡織中心之一的金奈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原本有60萬人口。大多數是紡織工人。而到19世紀末的時候,一度銳減爲三萬人。原本是富庶之地的孟加拉,到19世紀,開始爲貧困以及饑荒不斷襲擊。


印度的工人原本有世界上最好的技術,但是卻陷入貧困乃至死亡。這不公平,爲什麼呢?你說爲什麼?


有人說中國被殖民三百年就能繁榮。你信麼?殖民地走向繁榮的有之,比如香港和新加坡。包括印度的孟買。然而這正是一種普遍貧困下的畸形繁榮罷了。這些港口城市因爲背靠殖民地,可以做轉口貿易,所以可以走向繁榮。然而其往往是需要後邊大片土地的貧困作爲代價的。


唯自強可以求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