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鉤,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皮帶卡,主要用於鉤系束腰的革帶。古又有"犀比"、「獅比頭」等多種稱呼。

帶鉤作為一個小發明,卻對人的衣冠約束和著裝整齊起到了極大作用,從良渚文化發現的玉帶鉤至今,它伴隨人類發展至少走過了5000年歷程,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實用品。時至今日,我們腰帶上的「皮帶扣」仍在延續使用!幾十年前流行的中山裝制服和軍服領部的鋼絲領扣(風紀扣),也是古代帶鉤的發展變形。

  帶鉤的用料十分豐富,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金、銀、銅、鐵、玉、翠、瑪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製成。帶鉤造型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以中原為主,形狀基本上以琵琶形、∽形為主(本文圖例以中原帶鉤為主,見圖一,帶鉤基本制型及各部稱謂)。另一個系列就是內蒙、河北、遼寧、雲南一帶的金屬(青銅)帶鉤,這類帶鉤特別注重造型,內容豐富多彩。鉤身有虎龍獅豹,有牛羊馬犬,飛禽走獸,昆蟲,也有人物造像,樂器、兵器、工具等,包羅萬象。

(圖一)

  目前最早的帶鉤,發現在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器型多呈長方體形或扁長方體形,有長型和短型之分。長度在3-8釐米之間,通體光素無紋(圖二:良渚文化玉帶鉤)。一端有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可穿繩結系,是帶鉤製作的初始狀態。帶鉤出現後,直至西周近2000年間,並沒有在大範圍內普及,這應該與我們漢族人的結繩系帶習俗有關,時至今日,鄉下老年人仍有用布條搓繩系帶的習慣。

(圖二)

  帶鉤大量使用主要是在戰國秦漢。在戰國中晚期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及傳世皆很多。玉鉤一直是貴族首選;這個時期的青銅鉤,很多也鉤體鎏金鎏銀,錯金錯銀,構成各種精美圖案,有些還在鉤身雕刻各種圖案、浮雕、鑲嵌寶石、松石、玉,使帶鉤更顯珍貴,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鉤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圖三:曲阜魯國故城出土銀帶鉤)

(圖四(1):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銅錯金銀鑲嵌帶鉤)

(圖四(2):臨淄帶鉤錯銀銘文:丙午鉤口含珠手抱魚)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士族權貴們衣帶的加寬,武將士卒鎧甲和騎兵馬具的發展,帶鉤和帶扣開始並行,因為寬的腰帶和硬的革帶用帶鉤不方便。宋元明清時期的青銅帶鉤已不多見,大多使用帶扣;玉帶鉤大都是琵琶形、如意形,鉤首有龍有鳳,有鳥有獸,鉤身上常常有圓雕鏤空各種奇異的怪獸,或鑲嵌各種寶石;這一時期帶鉤的實用性已和把玩觀賞性並重,所以選料考究,精雕細刻,鉤身上常常鏤雕螭龍、異獸,十分生動(圖五:元代玉帶鉤)。這一時期的帶扣一般鉤身較短且寬,有方有圓,上面圓雕鏤空螭龍或素麵。一半帶鉤,一半帶環,兩面對稱,各帶一鈕。同時利用巧雕,在鉤身巧雕出各種動物的精美造型(圖六:清代翡翠帶鉤)。

(圖五:元代玉帶鉤)

(圖六:清代翡翠帶鉤)

帶鉤的主要用途是系帶!但在帶鉤發展過程中,有一帶鉤,其紐演變成一個印章,這種帶鉤也叫帶鉤印;還有的增大鈕面,成為一個隨身攜帶的小銅鏡;一物兩用,既是帶飾,又是印章或端容工具,帶在身上十分方便,真是一舉兩得。

帶鉤引起大家興趣的時間較短,上世紀90年代之前,市場上青銅帶鉤基本上沒有仿品、贗品。90年代以後,市場上才開始出現偽品。作假都是圍繞著玉帶鉤、錯金銀鑲嵌銅帶鉤進行的。玉帶鉤防偽斷代與一般玉器防偽斷代辦法是一致的。近幾年,隨著玉料大幅度升值,特別是和田玉料價格飛漲,用新玉作舊作偽的玉帶鉤已經少見了。一般素麵銅帶鉤市場價位不高,銅帶鉤作偽最多的是老體新工,就是將老的素麵青銅帶鉤上錯金、錯銀、鑲嵌綠松石,提高價值,坑騙錢財!同時收藏青銅帶鉤,要仔細觀察銅鉤是否有修復,修復的帶鉤大大影響其經濟價值!

因為帶鉤收藏家羣體人數較少,帶鉤存世量又很大,目前青銅帶鉤整體價格不高,如青州博物館收藏的一枚錯金帶鉤(圖七),被定為二級文物;而筆者幾年前在冷攤了淘到一枚基本類似的帶鉤(圖八),花費也不過數千元而已!市場上常見的普通帶鉤,價格基本在百元至幾千元之間。

(圖七:青州博物館藏青銅帶鉤)

(圖八:筆者所藏青銅帶鉤)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個人的行為便受到約束,不管是法律的還是道德的,也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目前黨和政府為了規範公職人員和公知人員言行,出臺了「八項規定」,並加大了監控和管理力度,新常態下,大家不妨像帶鉤一樣,加大自我約束力度!不出格,不越軌!

參考書目:《中國文物定級圖典》、《善自約束》、《山東文物精粹》、《臨淄文物集萃》、《青州文明圖典)

作者:農行山東分行馮愛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