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題中的自我非自我認知,而是性格吧。我的父母對我的管教僅限於生養和普通家常,但是雙方都是性格鮮明的人,按道理來說我在這樣兩位的教導下也會成為有性格的人。初中時忙於所謂的同學交往,給自己塑了個膜,把自己融到裡面,成了一個樣子,但我隨年齡的增長極其厭棄這個樣子。因此我在逐漸把自己攪成一團,不妙的是我以前所能表達出來的個性在逐漸流失,越來越沒有性格

平常看人事比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有基本道德。

我個性比較冷漠。也能笑也能鬧,但只是一時。過後如果在想起當時覺得有趣的東西,就感覺記憶力又笑又鬧的自己很陌生,像別人的故事。不怎麼依賴親情以外的感情。

有時候挺對不起現在的好朋友的,感覺雙方交往中她付出的比我多太多。

所以,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是同齡人都存在的青春期現象還是自身問題,想來請教一番各位怎麼看。

雖然我單方面覺得,和青春期沒關係,因為我沒什麼期限的概念。小孩,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在我眼裡的不同是心智的差距。年齡不重要。

一部分上了年紀人的眼界和格局,確實比不過現在很多較為年輕的人。

就醬,感謝大家。

------------------------------------------------------

抱歉,因為是睡前編輯的,腦子有些不清醒,有一些問題沒有闡述清楚。謝謝已經回答問題的人,也謝謝指出我未講明白問題的人。

是這樣的。初中的時候我把自己造成老好人的樣子,收穫了很多朋友。但是就有一個問題,老好人的這個模板對我來說在交往中相當於生態圈裡的生產者,而身邊的朋友就是消費者。有人可能天生樂於被消費,但是我經過一年之後,煩了。確實我當時的虛榮心促使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大家心中的好人,後來遇到了現在的朋友,她個性非常鮮明,而且是很有情緒的一個人,我很嚮往她。所以,我打算從老好人模子裏出來,但是在出來的過程中,漸漸丟掉了以前塑造的性格,開始展露我的真實。問題來了,我以前認為我還算一個外向活潑的孩子,從模子出來之後情感就不鮮明,而且很少有情緒起伏,和我以前就是兩個人。很不理解,是我又給自己塑模了,還是我原來的性格就應該是這樣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從小到大就不太能和別人共情,我可以理解親友之痛,但我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很奇怪,看到朋友們講什麼傷心事大家就一起哭,看到爸爸失去媽媽在哭,我能理解他們的傷心,但是我感受不到傷心。

有點缺心眼。

所以說,我這是青春期的正常反應還是我出了什麼問題呢。


這就是典型的客觀抽象思維發育。

進步一說,就是有點悟性。

有些人到了青春期不一定能發育到這個水平。也有些人在平均年齡之前就到了青春期。也有人靠後天學習能夠達到這個邏輯水平。

所以你要是從案例的角度講,可能不同歲數的人都有可能思考你現在糾結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個性流失。不如說是個性的覺醒。你開始意識到自我認知與自我管理的行為模式有些不一致的地方。迷惑於自己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邏輯為準則行為,生存和思考。

我們一開始有這樣的問題時,是困惑的。這其實很簡單,是因為我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新問題。有的人靠悟性解決了這個問題。也有的人靠逃避無視這個問題,也有人駕馭不了鬧心下去。總之各種情況都有。

我建議你多看點哲學方面的書。或許從過來人的角度看,很多哲學書籍說的都很矯情,但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就是有和沒有的區別。有這樣一個自行車,總比你腿著走要強。


感謝邀請。

我覺得題主目前遇到的問題是:想要給所有東西找到它們的歸屬。

有些事情,它自打產生就是在那裡的,本身毫無意義可言。但是有的人比較有儀式感,必須要給這些東西安上一個意義才會安心。

壓根兒沒必要。

小時候不懂事,逐漸長大了以後開始對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這個時候,我們對很多東西都產生了困惑,我們懷疑是不是全世界就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開始否定自己。

我之前有段時間特別想找到一個萬能的理論模型,可以解決我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惑。後來發現是在做無用功。

但這些你所困惑的東西,不管你怎麼去懷疑,否定,它就是會在那裡。所以,首先要做是接受。不是所有的東西必須都要由你自己來親力親為地安排,把它放在那裡,偶爾看兩眼就可以了。

這就是我的解決辦法,接受,然後平常心對待。

題主覺得自己沒性格,我不太同意。在我看來,有喜歡和厭惡的東西,性格就會產生。即使是冷漠,色彩不鮮明,不依賴除親情以外的別的感情,這也是性格中的特質,只不過題主自己覺得這樣的特質不好罷了。

我之前鋪墊了這麼多,想說明的就是題主沒必要為自己的性格特質苦惱,只要遵紀守法,待人善良,其他的沒什麼問題。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也可以自己逐漸嘗試去改,不過過程很難受就是了,畢竟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性格比較冷漠,我覺得這是許多人都有的,題主可以在知乎上刷一刷,這種性格特質的人不在少數,不用擔心。

成長的過程裏怎麼可能沒有迷茫跟困惑,我覺得題主提到的問題是這個年齡段的普遍現象,多經歷一些就會懂不少。如果可能的話,盡量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吧,老想這些挺容易鑽牛角尖的。

有句話我放在這裡,題主高考完之後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句話:有些功力,經歷不夠就永遠發揮不出來;有些見識,歲數不到就永遠體會不明白。

提前祝願題主金榜題名哈。上面那句加黑的話不是我原創的,想噴的話別噴我23333。


謝邀。

初中就能把自己包裹在一個膜裏,然後又能看到這個膜,挺好的。這是覺醒者的能力。你很聰慧。

把自己包裹正膜裏,有另外一種形容詞:成長 、修養、面具、自我保護等等,都是對這個膜的描繪。這是的確是一直自我保護意識。融入集體是自我保護的最好辦法。但是融入不等於失去了自我。保持自我的同時融入集體纔是最好的辦法。不止你,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做錯了。

包裹完了還能看到包裹後的自己,這是非常好的體驗。這是還知道自己的表現。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原來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了。偏離太久,已經找不到自己的比你更困擾。你最少現在還知道自己在哪。

慢慢找到自己,那個最真的自我,然後,做自己。


你確定自我非自我認知而是自我性格,好似性格與自我認知相矛盾,所以非認知問題而是性格問題,是吧。

父母僅限生養和普通家常 - 非終極完美教養。

父母是性格鮮明的人 - 正正得正,怎可為負。

初中為了交往 - 塑造的是外向愛溝通。

隨年齡增長厭棄這樣 - 調整後的性格不想看。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 這不是誰特有的屬性。

較冷漠能笑能鬧 - 視需要看要不要回應。

當時覺趣事後覺陌生 - 審視行為,批判大概是行為何以不同思想高度一致,竟隨心境起伏,不理性,那是別人不是自己。

不怎麼依賴親情以外的感情 - 也許由此脫離。

覺得好友付出比我多 - 可能信奉對等原理。

青春期現象還是自身問題 - 自我落足點疑惑不限年齡,對自身懷疑不用質疑,問題肯定是問題,有問才會審題,也就是審自己,如何化解此問。

一部分上了年紀人的眼界和格局,確實比不過現在很多較為年輕的人 - 固有輸入觀念與實際檢驗觀念得出不一致,若事實如此,有此不恥?

請慢慢的,觀望幾下,再評判對錯,這條,對你自己,也可以說不為過。


高中階段正處於心理髮展的自我同一感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主要發展的功能是對自我的認同,也就是找到自己是誰,自已能做什麼,自己該做什麼。這個時期要發展的品質是忠誠。這裡說的忠誠是指忠誠於自己內心,從事讓自我發展的事。

那要做哪些來培養這種品質,發展這些能力呢?探索自己的內心,發展自己的興趣,尋找自己願意獻身的領域。要積極探索,而不是盲從、聽從,或者拒絕探索。沒有探索就沒有決定,沒有決定就沒有目標和方向,因此也就沒有自我實現。

最後,行為只要符合道德及法律,性格就沒有好與壞。


困惑之所在,就是你解決的所在。提升所在之能力和判斷力。


感覺通篇的重點在最末:"一部分上了年紀人的眼界和格局,確實比不過現在很多較為年輕的人。"而且這句後面接著"就醬,感謝大家"。樓主的意圖應該是清楚完全的表達出來了。

這一段又與前面有些矛盾,樓主提問是希望別人來幫助你解決困惑,顯然在樓主的身邊沒有人能幫到樓主(身邊同齡人應該不少),所以能解決樓主困惑的應該是年齡比樓主大的人。但是樓主又說"一部分上了年紀人的眼界和格局,確實比不過現在很多較為年輕的人"這就有意思了。一方面樓主自知自己跟周圍的朋友所知有限,一方面又表明自己所屬的年輕人的羣體眼界跟格局在線。可以看出樓主自身處在非常大的矛盾之中,有可能在哪裡被年齡大的人用智商碾壓了,但是心有不甘在此處發帖。


你想說什麼,問什麼問題?困惑在哪?

我的困惑是,覺得你沒法和人正常交流,你首先得說話讓我聽得懂,我才能幫助你。

前言不搭後語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還是該看看心理醫生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