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古城東北片區內,東昌首府項目的七地塊被圍擋圈起,一排排仿古建築已完成主體建設,工人穿梭其中,正爲這些青磚灰瓦、雕樑繡柱的新建築調製最後的“古香古味”。

  自2009年4月聊城市啓動古城重建工作,至今已滿十年,但在此期間,“拆真建假”的質疑卻從未間斷。日前,“大拆大建、大搞房地產開發”,短短十一字的通報批評,將這座古城再次拉進公衆視野,歷史文化名城如何保護成爲爭議焦點。

  聊城市住建局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相關部委在正式發文之前,已在內部進行通報,該市針對提出問題,逐條列出清單,整改方案已於2月初制定下發。

  記者注意到,本次整改方案指出,該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住建局,以負責統籌推進整改落實各項工作,並要求建立整改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報送機制,辦公室需將整改工作進展情況每兩週上報省住建廳一次,每月上報住建部一次。但是,時隔兩月,對於當前整改進展,上述官員卻表示,“整改還未落到實處,沒有進行過報送。”

  古城改造

  聊城市,被譽爲“江北水城、運河古都”。位於現城區西南部的聊城古城,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四周被國內面積最大的人工護城河——東昌湖環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上古城景象。古城始建於宋代,以光嶽樓爲中心,向東南西北延伸四條大街與城牆相連,形成“田”字型格局,分割爲四個片區。古城內部顯得空間格局嚴謹,道路經緯分明,建築呈棋盤方格網狀分佈, 是十分典型的中國古代城市格局。

  隨着城市的外延式發展,古城區由原來城市功能的核心區,逐步衰退、邊緣化。加之原有的居住生活條件落後、傳統風貌的完整性較差、歷史文化價值與旅遊價值挖掘和展示不夠等問題逐漸凸顯,單純的保護已經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2008年6月12日,聊城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原則通過了《古城保護與整治規劃》《聊城市古城形象營建與景觀綜合整治途徑與方法研究》等古城保護性開發規劃和方案,決定成立古城保護與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古城改造項目實施。

  次年4月9日,古城保護與改造動員大會召開。彼時的聊城市領導在講話中指出,“許多地方的古城開發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我們的古城一點也不比別的地方差,而且我市還可以借鑑外地的一些成功經驗,避免他們走過的彎路,完全能夠實現後來居上。”

  自此,轟轟烈烈的“改造”運動全面展開,除光嶽樓等少量文物建築和個別單位家屬院保留下來,其餘建築和街巷幾乎全部拆除,古城區內26家企事業單位外遷,4000多戶近1.5萬羣衆被重新安置。

  但是,預想中的“後來居上”還未實現,大拆大建的“改造”運動反而成了負面典型。2019年3月14日,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發佈《關於部分保護不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報》,通報中指出聊城存在古城內大拆大建、大搞房地產開發的問題。要求及時整改,防止情況繼續惡化。對於整改不到位的城市,則將提請國務院撤銷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事實上,早在2012年11月,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就曾對聊城等城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名城歷史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問題進行過通報批評。

  相關報道還指出,在當年召開的“紀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三十週年論壇”上,時任住建部副部長的仇保興曾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爲,直接點名聊城市。

  “當時的古城改造並沒有遵循規劃中‘只拆除影響整體歷史風貌的建築,只進行有必要的修整,保留傳統的街巷和建築’這一要求, 而是想一次性恢復古城最繁華的景象,在沒有充分調查、研究、考證的情況下,將古城內大量古建築、古街巷全部推倒, 復建了大量仿古建築。”一位聊城大學的學者如是分析。

  曾研究過聊城古城區保護與整治規劃的另一位高校教授指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爲了保護古城和避免產生建設性破壞,聊城市政府就凍結了古城區內的大型建設項目。進入21世紀後,古城內市政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且隨着城市發展重心轉向新城區,古城區經濟衰落,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新舊城區環境形成了巨大反差,所以改善民生也被定爲古城保護和整治規劃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房地產開發

  本次被通報的“大搞房地產開發”問題實則源於第一次通報之後。

  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在古城區“田”字型格局、四個片區內,共開發建設了三個房地產項目。其中,位於古城樓東大街以南、樓南大街以東的東南片區建設爲東昌御府項目,古樓西南片區建設爲光嶽府項目,而目前仍在建設的東昌首府項目,囊括東北、西北兩個片區,佔據古城“半壁江山”。

  土地出讓信息顯示,上述三個項目涉及的四宗土地均於2013年出讓。東昌御府項目佔地205畝,總建築面積15.27萬平方米,容積率小於等於0.7,綠化率43%,建設有御錦園、御瓏園、御秀園和御湖園四個片區,共313套“中式庭院”。

  光嶽府項目,規劃總用地13.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10.38萬平方米,居住套(戶)數爲332戶,總建築面積155870平方米,住宅平均層數爲2層,容積率0.7。

  東昌首府項目,則將東北、西北兩個片區進一步劃分爲七個地塊,總用地面積20832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70887平方米,建築密度35%,容積率0.7。當前,該項目四、六、七3個地塊尚在建設之中。

  事實上,就在聊城古城第一次被通報的2012年,當時的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發改委曾聯合發佈了《限制用地項目目錄(2012年本)》及《禁止用地項目目錄(2012年本)》,其中明確提出住宅項目容積率不得低於1.0(含1.0)、禁止向別墅類房地產開發項目供地。

  上述三個低至0.7容積率、從外觀上看幾乎全是別墅類產品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一度被推向風口浪尖。但是,該市國土部門負責人在當時解釋稱,項目建設符合古城保護規劃的基本要求——不能建超過三層的建築,所有建築不能高於古城中間的光嶽樓。

  而在2013年7月,聊城市出臺的《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同樣提出,在落實古城保護規劃方面,要嚴格控制古城建築層數和建築高度。

  “保護”古城似乎成了開發別墅類房地產項目的正當理由。記者翻閱本次整改方案,發現列出的三大項、二十條問題中,並沒有針對“大搞房地產開發”問題的相關整改措施。東昌首府項目公司策劃部相關負責人同樣告訴記者,目前來看本次整改對項目沒有什麼影響。

  上述高校教授分析稱,舊城改造被認定是直接面向基層、與當地居民密切相關、由地方政府負責更有效的領域,屬於典型的地方事權。因此,聊城市政府是改善古城民生的責任主體。但是,作爲一個欠發達地區,財政相對拮据,聊城市政府在此方面的利益訴求是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實現“政府不舉債”的目標,即運用市場化的手段通過對古城內的土地運營來籌措資金。

  據聊城政府官方網站2013年8月發佈的信息顯示,面對建設古城區和望湖小區(古城區居民安置社區)雙重資金壓力的現狀,古城保護與改造指揮部多管齊下、多措並舉,積極通過銀行貸款、爭取政策性資金、企業拆借資金、加快安置資金回籠等渠道,努力籌措資金。截至2013年6月底,累計籌資25.98億元。

  在採訪中,上述當地住建局官員同樣向記者表示,據其瞭解,古城改造工作延續至今,確與資金緊張有關。

  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還多次致電致函當地宣傳部新聞科,該部門負責人稱正在組織協調各部門回覆,但是截至發稿,記者並未收到回覆信息。

  發展困頓

  “當時改造古城的一個目標就是搞旅遊開發,但是現在房地產開發了,旅遊業卻沒發展起來。”談及古城當前的發展狀況,上述官員頗顯無奈。

  行走在古城街道上,記者發現,歸屬於三個房地產項目的內部街巷顯得較爲冷清,臨街商鋪大多數處於空置、關門、轉租等狀態,開門營業者甚少。而包括光嶽樓、七賢祠、範築先紀念館在內的多個景點也是遊客寥寥。

  “以前很熱鬧的,但是那麼多人都被拆遷搬走了,現在開發的別墅,一般人哪買得起,買得起的人又不經常住。”未被拆遷的供銷社家屬院一位居民告訴記者。

  而對於古城的旅遊狀況,多位受訪的當地市民均表示,即便是週末和節假日,當地人也很少去古城內遊玩,外來遊客同樣不是很多。

  在光嶽樓向西200米位置,記者看到一處關門的“古城招商中心”,外牆擺放的展板顯示爲“水上古城四大街商業招商進入收官階段,主招酒吧、KTV、書吧、咖啡、西餐等業態” 。周邊商鋪店員告訴記者,該招商中心已關門一年多時間。

  據瞭解,古城建成初期確實吸引了大量新老商家的入駐, 但隨着日後古城發展遲緩, 吸引力不足, 客流量稀少等因素,商家無法承受高額的租金, 開始陸續撤出古城。如今古城的商家主要爲餐飲業及部分特產、文化店鋪。

  在本次的整改方案內容中,記者看到,“古城恢復建設完成後,居民數量有所減少,平時城內活力略顯不足”的問題已被提起。而對應的整改措施爲利用已建成景點和四大街商鋪,導入特色文化資源,尤其對四大街商鋪通過招商引資,來吸引聚集人氣的地方小吃等業態進駐。

  上述聊城大學的學者分析稱,聊城古城的旅遊產業以古城觀光爲主, 對古城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足, 產業發展檔次較低。由於古城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被破壞, 古城未來發展的吸引力和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被大大削弱, 居民的歷史成就感、古城的歷史分量感、古城的競爭力都顯得大不如前。

  此外,該學者進一步指出,大多古城更新會側重對空間審美的表達, 過度追求保護往往缺乏社會活力。古城內新建的旅遊設施, 只有大型節日聚會表演時才被使用, 其他時間均成爲擺設, 實用性不足。復建的絕大多數建築都是國內其他古城也具備的, 缺乏自身特色, 加之仿古建築與真實古建在價值、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造成了聊城古城吸引力不足的現狀。

  記者看到,本次整改目標提出,要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的關係,避免出現大規模突擊式整治改造或過度商業開發行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