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 治 法病例概況

一6歲男孩,不愛喫飯,大便溏,有時腹脹腹痛,口水多,睡覺露睛。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無力,指紋淡。

予以理中丸,每次3克,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

一週癥狀減輕,堅持服藥一月痊癒。

經典回顧

《黃帝內經》謂「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所謂「逆者正治」,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這就是正治法。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中醫思維。對於單純的寒、熱、虛、實證,療效肯定。

按 語

上述病例是典型的中焦虛寒證,用理中丸溫中健脾,理所當然。

中醫的正治法和西醫的對抗治療很相似,也可以認為正治法屬於對抗治療的範圍。

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補治虛,以瀉治實,當然是對抗。但和西醫的對抗治療有層次的區別:中醫仍然是宏觀層次的對抗,西醫主要是微觀層次的對抗。

西醫針對的是更加具體的實體,如抗病毒、抗細菌等。

在抗病毒、抗細菌的時候並不考慮寒熱虛實的宏觀層次,細菌感染無論病人表現為實熱證,還是虛寒證,在現有的西醫理論下,抗菌的原則和藥物是相同的。

現在的臨牀事實已經證明,對於表現為實熱證的細菌性感染用抗菌素效果好,而對於表現為虛寒證的細菌性感染效果就不太好,甚至是不好。

這說明,中醫的正治法雖然屬於對抗治療的範圍,但和西醫的對抗治療並不相同。同時還說明,中西醫的治療思路可以互相補充。

2瀉 心 法病例概況

患者吳某,男,43歲,複發性口腔潰瘍11年,反覆不愈,此起彼伏,苦不堪言。

診時自訴口腔潰瘍經久不愈,反覆發作,口乾、口苦、口臭,胃脹怕冷,大便溏瀉,每天3~4次。舌質淡苔黃膩,脈沉。

予半夏瀉心湯加升麻、藿香,一週而愈。

經典回顧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俱,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謂:「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按 語

中焦的病變,有單純的虛寒證,如理中丸證;也有單純的實熱證,如白虎湯證、承氣湯證,這就是「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還常見脾胃同病,虛實互見,升降紊亂而痞、嘔、利並見。

脾主運化,升清,脾病則多虛多寒,脾虛則生濕,清氣不升;胃主受納,降濁,胃病則多實多熱,胃實則濁氣不降。

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壅塞於中焦,則為痞;脾氣不升則見下利,胃氣不降則見嘔吐,胃熱上燻則見口瘡、口乾、口苦;脾濕與胃熱合,則見濕熱之象,如舌苔黃膩,口粘等,再則,濕熱中阻也可形成嘔、痞、利。

瀉心法因此而設,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

方中半夏辛溫而散,燥濕化痰開結,降逆止嘔;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姜夏的辛溫而散而升脾氣。

黃芩、黃連苦寒,瀉胃熱,降胃氣;姜夏芩連並用即是辛開苦降、寒溫並用的配伍,脾陽復,脾濕除,脾氣升,胃熱清,胃氣降,升降復常,諸證自愈。

人蔘、大棗、甘草以補脾胃之虛,復升降之職,以絕後患,又是攻補兼施的配伍方法。

複發性口瘡,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上有口瘡,下有便溏,中有胃脘不適等消化功能障礙。如果不進行整體考察,就容易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見口瘡而用苦寒清熱,則便溏加重;治便溏用溫補則口瘡加重。

《傷寒論》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嘔、利、痞為我們提供了寒溫並用,攻補兼施,調理升降的思路,李東垣對此更有發揮。

他認為「脾胃一虛,則陰火下溜」,認識到了脾胃虛與陰火的關係。

而其所謂之「陰火」,包括脾胃內傷,升降失常,濕熱困阻中焦,上燻於心,致心火不降而旺於上,所以他提出「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他的這一理論揭示了複發性口瘡的發病機理,我於臨牀師仲景半夏瀉心湯法,或用東垣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方(人蔘、黃芪、炙甘草、蒼朮、黃連、黃芩、石膏、羌活、柴胡、升麻),多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瀉心法是高一層次的中醫思維,如果只知道正治法,不知道中焦脾胃氣機的升降規律,就不可能理解瀉心法。不理解瀉心法,中醫的水平就只在初級階段。

3建 中 法病例概況

張某某,女,45歲。

疲乏無力,汗出惡風,失眠多夢,手足心熱,心慌氣短,腰痛膝軟,頭暈眼花,月經量少色淡,食慾不振,性慾淡漠,二便無力,大便偏幹,小便稍黃。

素體體弱,稍受涼則頭痛噴嚏流清涕流眼淚,情緒不穩易生氣,沒有生活熱情,面色萎黃無華。舌質紅苔少,脈弦細。

病史3年,久治不愈,西醫認為有抑鬱傾向。

予小建中湯原方,治療3月,基本恢復正常。

經典回顧

小建中湯是治療虛勞的主方。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13條:「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根據上述小建中湯的證治原文,我的意見是將「虛勞」定義為:五臟並損,氣血陰陽皆虛的複雜性虛弱病證。對於五臟並損,氣血陰陽俱虛的虛勞,可謂一團亂麻,錯綜複雜,如果按照正治法,始終不得要領,無處著手。

在《靈樞·終始》載:「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葯,不可飲以至劑。」

據此,我的意見是將"建中法"定義為:以小建中湯為代表的,以建立中氣為方法,以恢復氣血陰陽和五臟虛弱為目的的治療方法。

按 語

建中者,有建立中氣之意。脾胃位居中焦,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中氣立則化源足,五臟皆可得養,這也是治病求本思想的體現。

對於一些錯綜複雜,無法正治的疾病,應求於中焦。《內經》強調「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顯然,建中法不同於常規辨證論治、更能代表中醫特色,比瀉心法也高一個層次,屬於更高境界的中醫思維。

瀉心法雖然複雜,但仔細分析,仍然能辨別出寒熱虛實和氣機紊亂之所在,治法仍然還是補虛瀉實,散寒清熱,升清降濁,只是要將性味功效完全相反的藥物配伍在一起,需要更加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和駕御藥物的功力。

建中法則完全超越了寒熱虛實的層次,從滋生氣血陰陽,五臟六腑的源頭,即中氣入手,建立中氣,強壯中焦,氣血陰陽生化有源,五臟六腑皆得所養,寒熱虛實諸證不治自愈。

4寫 在 後 面

通過上面三種不同的治法,我想告訴大家:不學好《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就只可能達到正治法的境界,而不可能理解瀉心法和建中法的境界,顯然,也不可能領略更高境界的中醫思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