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每當提及孩子的零花錢這個問題,家長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孩子和父母不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總是一副母慈子孝的畫面,真正牽扯到零花錢的時候,總是會出現“兩敗俱傷”的場面。其實關於零花錢這件事,父母要學會利用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愛上勞動,將零花錢作爲其中的一種附加價值,久而久之好習慣自然養成了。畢竟大多數父母設立做家務換零花錢這項規矩的意義,就是爲了讓孩子不那麼好吃懶做,承擔一些家庭的責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媽媽改變方法讓孩子變“勞模”

  每次媽媽讓小華做家務的時候,他總是會用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不是說肚子疼就是說忙着做功課,其實這點兒小伎倆早就被媽媽看在眼裏,一直沒有說破罷了。可是孩子從小就這麼懶惰,實在不是種好習慣,後來媽媽無意間看到小華在整理自己儲蓄罐的時候,那種眉飛色舞的神情,忽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有一天媽媽對小華說:如果以後的每一天你不做家務,就要從現有的零花錢里扣五塊錢,家務做得不合格也要扣兩塊錢,小華雖然剛開始非常不情願,但在媽媽的反覆勸說下,他還是勉強接受了關於做家務的協議。

  雖然剛開始孩子還是用非常敷衍的態度做家務,可在媽媽真的扣了他兩塊錢之後,小華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他不僅會準時完成自己的工作,還會額外去做些整理的工作。小華的這點改變讓媽媽非常意外,本來只是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做家務改變懶惰的壞習慣,現在看到兒子自覺主動的態度,幫忙收拾家裏的衛生,儼然一副勞模的樣子,還有幾分欣喜。那麼,通過扣零花錢來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這一點究竟可取嗎?在回答之前,我們不妨先對比下這兩種方式。

  “做家務給零花錢”和“不做家務扣零花錢”,哪種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

  “做家務給零花錢”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非常多弊端。雖然家長的初衷是鍛鍊孩子做家務,改變懶惰的習慣,但持續進行下去就會發現,更多的孩子會把這當成一種賺錢的手段,只要平時的零花錢不夠花,就通過做家務來換取金錢,甚至有時候態度敷衍、偷工減料,家長礙於已經許下了承諾,無法拒絕給孩子錢。其實,這樣孩子根本體會不到勞動背後的意義,也不明白賺錢的不易,更不要說承擔什麼家庭責任感了。

  在孩子的眼裏,做家務就能換來金錢,這些錢能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零食,這纔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結果。很顯然,這種想法和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對孩子的教育更沒有什麼積極作用。說不定哪天孩子沒零花錢了,還要對你說:“媽媽,我拖完地給我五塊錢吧。”到那個時候,父母肯定會被氣得七竅生煙。

  而不做家務扣零花錢這種方式,雖然一開始比較難以接受,但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更能帶給他們觸動。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叫“損失厭惡”,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的厭惡,會比獲得的喜悅要更加深刻。做家務就給零花錢?其實這樣不對,反轉過來,懶孩子也能變成“勞模”。

  想象以下兩幅畫面,會幫助你對這種心理了解更深刻:

  畫面一:孩子生日的當天早上,媽媽對孩子說:“今天你過生日,媽媽爲你準備了一個蜘蛛俠玩具”。孩子感覺到非常開心,媽媽緊接着說:如果你不能把地上的玩具收拾整齊,就不能得到這個蜘蛛俠玩具。孩子雖有些不開心,但仍然在蜘蛛俠玩具的驅使下,把地上的玩具收拾整齊了。之後,孩子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自己的玩具,作爲父母不僅信守了承諾,同時又教育了孩子,豈不是一舉兩得?

  畫面二:同樣是孩子生日的早上,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你把地上的玩具收拾整齊,媽媽就會送你一個蜘蛛俠當做生日禮物”。可是不久之後,孩子就離開自己去玩了,媽媽多次提醒之後,孩子才重新把玩具收拾整齊。但在整個收拾過程中,孩子一直在跟媽媽討價還價,並說不想要蜘蛛俠做禮物,想換成其他的可以嗎?

  明明媽媽表達的意思差不多,爲什麼卻有如此大的區別?第一種情況下,孩子已經知道,自己會收到蜘蛛俠作爲生日禮物,這時蜘蛛俠對於他來說是已經得到的東西。如果完不成媽媽的要求,就會喪失已經到手的東西。這時“損失厭惡”的心理就會迫使他努力完成任務,防止損失一個蜘蛛俠玩具,在心理上他是比較主動的。而第二種情況下,孩子並不確定蜘蛛俠已經是自己的禮物,一切都處於未知的狀態,自然動力就被削弱了很多,後來會被媽媽多次提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樣看來,“不做家務扣零花錢”要比“做家務給零花錢”有效得多。

  曾經有父母提出,扣孩子的零花錢的確效力更好,但是否容易打擊孩子幼小的心靈,有點兒冷血呢?

  其實,父母可以把這種行爲當做“在公共場合吸菸會被罰款”。具體的規則內容不同,但效果是一樣的,只要違反了規則就會受到懲罰。每個孩子都喜歡零花錢,只要抓住這種心理,用扣零花錢的方式推動孩子做家務,是種很不錯的方式。不過,這種方式儘管非常有效,但也不能頻繁使用,時間長了孩子識破了家長的套路,自然也就不起什麼作用了。

  另外,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適時地進行讚揚和引導,讓他明白做家務絕不是一件需要耳提面命的事情,更多的是要享受勞動的過程。當孩子的好習慣養成之後,他會非常享受勞動的過程,也會更想看到家裏乾淨整潔的樣子,到那時即便父母不催促,他也會自發主動地去幹這些家務活,自然父母也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如何讓孩子更好地接受這種方式?

  1、提前爲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請這樣告訴孩子:“媽媽希望你能承擔一部分家務活,不做的話就會扣一部分零花錢”。當得到孩子的同意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這樣一來,孩子會更加容易理解父母的行爲,在被扣零花錢之後,也不會有特別難受的感覺。有的孩子會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他會考慮到是由於自己沒有做好,纔會導致零花錢減少,自然也就自我督促,將事情完成得越來越圓滿。

  2、從易到難實施

  父母在對孩子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之前,可以先從簡單的事做起,在孩子輕易地完成後,父母先肯定孩子的付出,之後再對孩子提出更有難度的要求。這樣,孩子在完成任務之後有更加滿足的心,漸漸地會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3、父母做好表率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以身作則”。平時自己也可以將家裏的清掃工作做得更好一點,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都如此用心地收拾家裏,自己作爲家庭的一份子,也一定要付出一份力,這樣也會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並且,在孩子完成家務活之後,家長要告訴孩子,現在這種乾淨的家庭環境,讓家人多麼舒服,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他的付出。只有肯定孩子在這其中的價值,才能引導孩子嚮往更加潔淨的家庭環境,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從而擁有自主勞動的動力。

  其實,不管是“做家務活給零花錢”還是“不做家務活釦零花錢”,都是爲了提高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從小開始就有一種愛勞動的意識。千萬不要讓孩子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之人,更不要養成好逸惡勞的惡習,這樣纔是培養孩子勞動的最終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