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多年來,希望工程已成爲一個符號,希望小學也孕育了一種情結,代表着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關愛和支持。不少企業或個人以援建農村希望小學爲榮;一批孩子也受益於此,不僅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也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傳遞着愛心。

半月談記者最近調研時發現,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出現希望小學校舍人去樓空,被廢棄或閒置的現象,不僅造成浪費,還可能引發社會疑慮。

投入近200萬,僅使用了6年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三元村村民郭昌林每天都要到距家4公里外的南山鎮中心小學,接送兩個孫子上下學。而就在他家對面,村道邊一所寫着“三百梯長久希望小學”幾個大字的學校則鐵門緊鎖,橙白相間的二層教學樓內空空蕩蕩,操場一側長滿半尺多高的野草。

這所總投入近200萬元的四川汶川地震災區首所投入使用的希望小學,在啓用6年後陷入沉寂。

“近幾年生源越來越少,2013年村裏報名新生僅有六七個,開不了班。”南山鎮中心小學校長田文華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於2015年停辦後,教學設備被搬到中心校,由中心校每月出200元僱當地村民看護、打掃校舍,以備必要時恢復村小辦學。

地處四川中部丘陵地區的中江縣是典型的外出務工大縣,全縣141萬人口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達48萬。中江縣教育局副局長冷衍文說,近10年來該縣撤併村小(含教學點、希望小學)共108所,全縣837個村中仍在堅持辦學的村小隻剩90所。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受農村義務教育學齡兒童減少、城鎮化加速、大量農村生源往城鎮轉移等多重因素影響,援建的希望小學被閒置的情況在全國多地存在。

在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一棟貼着白色瓷磚的二層樓房格外醒目,樓頂的“希望小學”字樣清晰可見。這所名爲野竹村小的希望小學,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捐建。如今這裏已是人去樓空,牆上的瓷磚開始剝落,教室的木門腐朽破敗,樓前的乒乓球檯則成爲附近村民晾曬玉米的桌臺。

“這棟學校10多年前就只剩十幾個學生了,實在難以爲繼,已經撤併好幾年了。”雙龍村黨支部書記孫祥生說,野竹村小條件有限,連操場也沒有,留不住學生,如今村民們大多把孩子送進城區或者鎮上的中心校讀書。

“希望小學建成後被撤併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在重慶酉陽、秀山、城口等偏遠區縣都看到過類似情況。”

重慶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一位負責人說,“我們在希望小學選址時有一個規定,當地政府要保證學校建成後至少正常使用10年。然而,這些年來形勢變化較快,一些農村地區的學生大量進入城鎮讀書,許多村校因無人上學而閒置。”

閒置校舍處置成難題

今年正好是希望工程發起30週年。1989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希望小學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如今隨着形勢變化,一些閒置希望小學如何處置,倒成了一個難題。

看着家門口的校園裏野草一天天長高,50歲的郭昌林心裏很不是滋味:“這所學校的校舍曾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現在雖然沒有娃娃讀書了,但讓它這樣一直荒着,也不是辦法。”

野竹村小撤併後,閒置的校舍怎麼辦?孫祥生說,校舍是區裏相關部門牽頭、企業捐資建設的,村裏不清楚產權歸屬,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置。由於校舍位置較爲偏遠,周圍只有幾戶人家,目前還沒有找到好的利用方式。

針對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後出現的大量閒置校舍狀況,近年來國務院、部分省市出臺文件,提出堅持“教育、公益性事業優先”原則進行處置。

但在現實中,空置校舍大都交通不便,開發價值低,不易吸引投資者。與此同時,空置校舍資產處置尚無完善依據,責任主體不明、工作職責不清,致使農村閒置希望學校再利用成難題。

一位農村學校校長表示,希望工程學校由企業或個人捐資,處置前需明晰產權、徵求出資人意見,處理起來太複雜,拿不出好辦法,只好先閒着。

此外,一些幹部擔心校舍出租後出現管理跟不上、租金收入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如若開發利用不當,造成校舍損壞或環境污染,將引起村民誤會不滿,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不利於校舍今後恢復辦學。

社會助力鄉村教育去往何方

一面是社會各界踊躍奉獻的愛心,一面是廢棄閒置的希望小學,以及依然薄弱的鄉村教育。不少基層教育人士認爲,資金分散使用造就了一些漂亮的空心校,學校建得很漂亮,就是沒有多少學生,有的學校最後被閒置。旨在援助貧困地區教育的希望工程等愛心工程應去往何方?

“應綜合考慮人口政策變化、農村流動人口等因素,科學規劃調整鄉村學校佈局,避免出現邊建設、邊閒置現象。”

四川創新教育研究院院長紀大海認爲,地方政府應對轄區適齡兒童規模及變化趨勢進行摸底、跟蹤評估,將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需求相結合,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紀大海說,應科學保留、撤銷、增設鄉村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杜絕新增閒置教育資源。對於已閒置的學校,應從農村實際出發,遵循“讓利於民、有利於民”原則,出臺空置學校處置辦法,明確責任主體,明晰閒置校舍產權,爲進一步盤活閒置教育資源掃清障礙。

許多接受採訪的基層人士認爲,相比非寄宿制的鄉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生源足、師資優,不僅教學質量相對更高,而且解決了許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無法照看孩子的難題,受到很多農村家長及學生的歡迎。應整合投向農村教育的社會資本,集中財力建設更受歡迎的寄宿制學校,讓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

“沒有希望工程,就沒有我張勝利的今天。”已經擔任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副校長的張勝利是希望工程的第一批受益人,他希望“希望工程可以在教師培訓領域有所作爲”,建議針對當前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偏重理論等問題加以改進,使培訓更加接地氣,更多實操和引教入鄉。

中國青基會:升級教育援助

就希望小學遭閒置問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祕書長楊曉禹接受了半月談記者的專訪。

楊曉禹說,中國青基會於1989年10月發起實施希望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經建設完成希望小學19814所,遍佈全國,在西南、西北的貧困地區分佈更爲集中。

希望小學的建設不僅解決了當地學生有校可上、有書可讀的問題,更促進了全社會對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支持,形成全社會關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新風尚。

對於半月談記者報道中提到的兩所閒置希望小學,楊曉禹說,四川三百梯長久希望小學是四川青基會在汶川地震後援建的,希望工程助學不辦學,建成後納入當地教育體系運行發展。重慶野竹村希望小學則不是由中國青基會系統援建。中國青基會是希望小學服務商標持有人,一些地方自行捐建學校時,擅自使用希望小學名稱,是侵權行爲。

起於2001年的農村大規模“撤點並校”政策,之後10年間近六成農村小學被撤併,這其中也有部分希望小學被撤併。青基會對此早有關注,併發布了《關於對農村小學佈局調整中需撤併希望小學的捐贈資產、校名的處置意見》,明確希望小學如確需撤併,要堅持希望小學牌子不丟、希望小學捐贈資產不丟的原則。

希望小學的動產和不動產的置換、處置所得,要保證把捐款方在捐建希望小學時捐贈金額的等值資產,用於併入的新學校。

楊曉禹說,從上世紀90年代農村學校“泥房子、泥臺子,上面坐個泥孩子”到現在建設教育強國,我國農村學校早已舊貌變新顏。然而,城鄉教育軟實力上的差距,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邊遠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與發達地區相比,有明顯差距。要實現公平而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工作重心必須注重軟硬件的同步提升。

楊曉禹介紹,2007年5月開始,希望工程就提出要全面升級,從雪中送炭式的“救助”模式拓展爲“救助—發展”模式。經過10餘年的全面升級,中國青基會已將體育、音樂、美術、戲劇、科普、衛生健康、國學等項目,通過各種形式帶入希望小學,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6期

半月談記者:吳曉穎 柯高陽 齊雷傑 李繼偉原碧霞

編輯:原碧霞、範鍾秀

主編:孫愛東

編輯:楊建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