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科舉制雖然始創於隋朝,但直到宋朝才迎來真正的鼎盛期。此時,不僅錄取的人數大幅激增,就連應試者的身份、背景也幾乎不再限制,而且爲了防作弊、保證錄取公平,還強制推行武則天始創的“糊名法”,以故寒門子弟因考試而入仕者極多,其中不乏有封侯拜相者。

  除此之外,宋朝還將“童子科”發揚光大起來,爲幼而敏慧、才賦優異的幼童提供了一條儘快躋身仕途的通道。按照規定,15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者皆可應試,及第後即予以進士出身。有宋一朝,通過這種考試進入政壇的“神童”們並不鮮見,其中較著名者,包括宰相楊億、宋綬、晏殊、李淑等人。此外,便是本文的主角蔡伯俙。

  蔡伯俙考取進士時,年僅4歲

  蔡伯俙是福建福清人,自幼稟賦異常,還在咿呀學語之際便跟隨父兄讀書,年方4歲時便已涉獵各種儒家經典,並且練就了一種過目不忘的讀書本領,委實是天生的“讀書料子”。鄉人們驚訝於蔡伯俙的早慧,便紛紛勸說他入京參加“童子科”考試,蔡父覺得很有道理,便帶着兒子千里迢迢地趕往汴京應試。

  果不其然,蔡伯俙在考試中發揮良好,一路上“過關斬將”,並在最終的殿試中名列前茅,被宋真宗賜予進士出身(“蔡伯俙,福清人,四歲能詩。元符中,舉神童。真宗賜詩寵之,即日釋褐,後授守祕書正字,尋賜進士出身。”見《榕城考古略》)。蔡伯俙中舉後,被委任爲祕書省正字,奉命到東宮侍奉太子趙禎,充當他的伴讀,時在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

  宋真宗對蔡伯俙很是賞識,還賜詩勉勵他

  由於之前從來沒有4歲幼童能中舉,所以宋真宗對蔡伯俙的表現非常驚異,爲此還專門賜詩勉勵道:“八閩山水多奇峻,四歲兒童出盛時。家世舊傳清白訓,嬰孩自得老成姿。才方學步來朝謁,未及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千里有前期”(見《淳熙三山志·卷四》)。

  蔡伯俙在東宮侍奉太子趙禎時,對方還是個貪玩厭學的幼童,只要逮住機會便會逃學,跑到宮外去玩耍。每每在這個時候,另一位伴讀晏殊(官至宰相,諡號爲元獻)都會苦口婆心地勸諫太子,希望他能收心讀書,切莫因爲耽於嬉戲而荒廢學業。太子受不了晏殊整天的嘮叨,所以總是有意無意地躲着他。

  趙禎幼年時跟蔡伯俙很是親暱

  但蔡伯俙卻反其道而行之,處處迎合太子,從未在他逃學一事上進行規勸。不僅如此,由於宮內的門檻很高,太子經常跨不過去,此時蔡伯俙便會趴在地上扮演“肉墊”,讓趙禎蹬在他的背上邁過去(“元獻自初耿介,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闌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見《續歸田錄》)。正因爲蔡伯俙如此乖巧懂事,所以太子對他甚是親暱。

  多年後,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是爲宋仁宗。趙禎即位之初,朝政由太后劉娥全權掌控,等到他親政後,便開始提拔、重用自己信得過的人。此時,曾長期充當伴讀的晏殊飛黃騰達,屢屢被委以要職,最終竟位兼將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臨淄公,端的是位極人臣、無比榮耀。

  晏殊在仁宗朝屢獲升遷,最終官至宰相

  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讓宋仁宗忌憚的晏殊都能官至宰相,那麼與他關係親暱的蔡伯俙,理應更加受到重用。但令人詫異的是,蔡伯俙在仁宗朝蹭蹬多年,最終卻只做到主管農業事務的司農卿,無論是權勢還是地位,都遠不及晏殊。蔡伯俙對此鬱鬱難平,所以某日利用單獨面聖之機,便委婉地問詢宋仁宗爲何厚此薄彼。

  宋仁宗瞭解到蔡伯俙的來意後,僅用兩句話便打發了他:“朕當年懵懂無知、良莠不分,誤把你視作忠良之才,直到成年後方知晏殊的可敬之處。如今朕統御海內,急需賢良之才治國,晏殊恰是德才兼備的良佐,而你卻是有才無德的佞人,朕怎能重用你?”蔡伯俙被皇帝好一頓冷嘲熱諷,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宋仁宗登嫌棄蔡伯俙,始終不肯讓他任要職

  蔡伯俙歷事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在司農卿的位子上坐了多年,始終未能再前進一步,最終因爲年老,被外放爲提舉江州太平觀。元祐七年(1092年),年已八十的蔡伯俙終於厭倦官場,向朝廷告老還鄉,數年後病故於家中(“既踐祚,元獻被知遇,至宰相;蔡竟不大用...凡更四朝,元符初致仕,己八十歲矣。”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榕城考古略》、《淳熙三山志》、《續歸田錄》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