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尋跡境外行:風潮變幻難預料 一壺六堡不可少

2017年9月10日晚上,茶葉收藏家巫崑崙位於馬六甲家門前的簡易茶寮里,十多名茶客圍坐一起,就著六堡茶的氤氳茶香,品茶聊天,氣氛融洽。

這樣的茶敘已持續了十多年,參加茶敘的人大多是六堡茶愛好者。多年來,大家因茶結緣,共同品茶、聊茶、購茶,六堡茶成為他們聊之不盡的話題。

巫崑崙(中)為參加茶敘的茶友們倒茶。

對於很多東南亞的茶客來說,在這小小茶杯里的,不僅是醇厚香濃的六堡茶,更濃縮著社會百態。因為,六堡茶通過「茶船古道」在東南亞地區延伸線的輸出,在一百多年間見證了整個南洋地區的時勢變遷,同時也深深地融入當地華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消費脈絡能觸摸

相比港澳地區,六堡茶在東南亞的消費模式及其形成發展的過程更具歷史感。

學者陳烈甫所著的《東南亞的華人華僑》一書記載,早期,「下南洋」謀生的華人主要來自福建和兩廣地區。因此,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福建人、兩廣人和客家人。受地域傳統因素的影響,東南亞華人的 飲茶習慣至今仍然涇渭分明:福建籍華人主要飲用烏龍茶,兩廣籍華人主要飲用六堡茶或普洱茶,客家人則兩類茶都飲用。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東南亞當地的茶莊茶行曾經必須同時備有這些茶葉,才能應付顧客的需要。

回望過去,六堡茶在東南亞的 消費史可分作幾個階段,發展脈絡清晰可見:

19世紀中期,華工「下南洋」風 潮掀起,大量來自兩廣地區的華人 進入南洋各地,隨船帶去六堡茶。 這一時期,六堡茶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種植園、礦區和建築工地等華工密集區,六堡茶被作為消暑解渴、化食去滯的保健涼茶來使用。

到了20世紀初期,華人社區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雅加達等城 鎮中形成並不斷擴大,六堡茶隨之擴展到東南亞的城市生活當中。 這一時期,在東南亞的城鎮里,六堡茶多見於街邊的小吃攤檔,主要 作為社會底層的食客們飽餐後去膩消食的飲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南亞的種植業用工模式發生轉變,大量華工散去,六堡茶在種植園裡的使用逐漸弱化。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後,隨著東南亞錫礦業開發高潮再起,華工高度集中到礦區,六 堡茶也緊隨而去。在這個時期,隨 著東南亞華人階層的壯大,六堡茶在華人聚居區里成了華人家庭和消費場所的日常用茶。

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尼時局驟變,割斷了當地華人社會飲用中國茶的文化傳承,六堡茶在當地逐漸銷聲匿跡。但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六堡茶的消費層面繼續深化推進,六堡茶成為茶樓酒樓的必備用茶,等級高的甚至成為高檔用茶。

20世紀70年代後期,東南亞錫礦業逐漸衰敗,六堡茶在礦區的消費與使用也告一段落,但此時的六堡茶已經深深紮根於東南亞,尤其 是新馬兩國的華人社會裡。

20世紀80年代至今,時代的巨手不斷扭轉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依然將六堡茶作為日常生活用品……

不勝唏噓「礦工茶」

發端於19世紀中期的華工「下南洋」風潮,拉開了六堡茶大規模 「下南洋」的序幕,使得「茶船古道」 輸出線路向東南亞地區快速延伸。

《東南亞之華僑》一書所援引的數據顯示,1860年至1900年間,進 入南洋各地的華工超過200萬人。 這些華工主要集中在加里曼丹、爪哇、蘇門答臘等地的種植園,邦加、勿里洞、馬來半島的錫礦區,以及新加坡、檳城、雅加達等港口城市的開發區,尤其是在錫礦區,華人礦工高度集中。

昔日的新加坡街市面貌(新加坡牛車水原貌館收藏) 蘇愛清翻拍

在礦區,華工們面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極度惡劣。《光緒朝東華錄》有這樣的記載:「邦加地方華人在錫礦工作,苦不可言。礦工大半 在山崖,山水下流,廠主不設抽水機,華工日在水中,既患潮濕,又系枵腹,故染病最重,況天氣異常,時症不息,死者枕藉。」

這樣的惡劣環境,迫使華工們將隨身帶去的六堡茶當作「救命茶」。馬來西亞六堡茶文化研究愛好者趙美玲說,在惡劣的環境中,礦工們長時間勞作又得不到健康保障,會無心工作,因此,礦主往往會 準備六堡茶無償供給礦工飲用。正是因為在礦區使用量最大,價格低廉又具有保健功效的六堡茶被稱為 「礦工茶」。

晚清時期南洋地區種植園裡的華工(印尼客家博物館收藏) 楊麥翻拍

隨著使用量的增大,華工們隨 船帶去的六堡茶滿足不了需求,上 規模的茶葉貿易成為必然。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英記」茶莊的後人鄧炳強曾提及,20世紀初期,「英記」茶莊曾透過廣州的「廣元泰」茶莊,向南洋地區大量銷售「礦工茶」。

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後,東南亞掀起新一輪錫礦開採高潮,六堡茶在馬來西亞、印尼礦區的使用量再一次被推高。20世紀70年代,巫 崑崙曾在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的錫礦場工作,那時,六堡茶是他每天必喝之茶。憶述往事,巫崑崙說:「當時霹靂州有大大小小几百個錫礦場,數萬人在礦場工作,礦業公司每天都會免費給礦場的工作人員提供伙食和茶水,使用的茶葉就是六堡茶。」

20世紀70年代後期,東南亞錫 礦業跌入衰落軌道,六堡茶在礦區的使用也隨之逐步消減。但是,在許多老礦工的家庭中,關於「礦工茶」的記憶卻始終是那樣深刻。

融入居民生活中

新加坡的廣珍茶莊已有82年的歷史,其創立至今一直經銷六堡茶。茶莊開業不久,一些做建築工等體力活的「紅頭巾」陸續前來購買 六堡茶。漸漸地,這個以廣東籍華工為主的女工群體,就成了早期廣珍茶莊的主要消費者。2017年9月8日,茶莊負責人劉秀鳳接受採訪時說:「以前,我們的六堡茶很多都是賣給『紅頭巾』的。現在,她們的後人依然是我們的顧客。」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新加坡的「紅頭巾」(新加坡牛車水原貌館收藏) 蘇愛清翻拍

進入20 世紀,東南亞的開發邁入新的階段,城市和港口建設快速推進,新加坡、檳城、吉隆坡、雅加達等港口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許多華工參與其中。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華工「下南洋」高潮,使得 大量華人進入到東南亞各地的城鎮 中經商、務工、定居,這些城鎮也形 成了不斷拓展的華人社區。當時,六堡茶隨這些華人的腳步進入到城鎮里,進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1940年編修的《廣西年鑒》統計數據顯示,1935年,廣西出口的茶葉達到1128.95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銷往東南亞地區的六堡茶。

二十年轉眼過去,六堡茶在東 南亞華人生活中的使用繼續深化。馬來西亞廣西總會總秘書鄧宏智祖籍梧州岑溪,他介紹,20世紀40年代,他的爺爺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森美蘭州的馬口,在一個橡膠園裡 當割膠工,養成了每天用一個鋁罐悶泡六堡茶飲用的生活習慣,並一直堅持到其晚年。

1941年底爆發的太平洋戰爭摧毀了東南亞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當地華人群體生活一片暗淡,六堡茶在東南亞的消費市場一度一蹶不振。幸好,這種狀況僅持續了十年左右。

1950 年以後,東南亞地區的經 濟社會得到恢複發展。此時,中國 的茶葉購銷政策雖然發生了巨變,但由於六堡茶被列為特種茶供出口創匯,因此面向東南亞的出口沒有受到指定限制,「茶船古道」又開始 提速向東南亞延伸。廣西收購用於出口的六堡茶從1953年的510噸提 升到了1956年的3120噸。

時代的鐘擺盪入20世紀 60年代後,六堡茶在東南亞的消費市場不斷發生變化。印尼市場的驟然缺失,把六堡茶對東南亞的輸出壓縮到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但因六堡茶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日常生 活用茶,這一時期新馬地區的六堡 茶需求量不減反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街頭到處是小食鋪,由於六堡茶價格低廉,這些小食鋪都會準備一大壺 六堡茶給食客們免費飲用,因此六 堡茶在新加坡的使用量很大。」新加坡白春新茶莊負責人白進火接受采 訪時說,「當時,很多茶莊茶行都會購進六堡茶備售。」

這一時期,東南亞經濟發展迅速,除了小食鋪外,大大小小的茶餐廳和茶樓酒樓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新馬地區湧現,大量地消費六堡茶。 「以前,我們進口的一級茶主要供應門市、高級酒樓、餐館、雜貨店等。」 馬來西亞廣滙豐茶行有限公司的執 行董事劉偉才說,在茶樓酒樓等高端消費場所,等級較高的六堡茶被作為高檔茶使用。

不僅如此,在新馬地區的華人家庭,六堡茶還成為與柴米油鹽並列的家常用品,除了茶莊茶行外,香火店、海味店、雜貨店也都有售。馬六甲的六堡茶愛好者蔡玉芳說:「普通居民的敬神茶和寺廟做法事用的還願茶包,都會使用六堡茶。」

如今的馬六甲河只通行遊船

國內地出口的六堡茶已經滿足不了新馬地區的需求,香港茶商們看準時機,從中國內地進口青毛茶,或從泰國、越南、緬甸和印尼等地採購大葉種的毛茶,將其製成六 堡茶銷往東南亞。這些「港產六堡 茶」迎合了東南亞華人的口味,風行 一時,而且等級較低的「港產六堡 茶」在東南亞佔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以至於在小食店、小茶樓、小餐館等低端消費市場,「大葉」一度 成為六堡茶的代名詞。

出口銷售生機現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六堡茶在礦區的使用漸告結束,但是,新馬地區的六 堡茶消費並未銳減。1981年編修的《茶葉初制與毛茶初評》一書記載,當時「馬來西亞這個市場年銷500噸~600噸六堡茶」。

與此同時,新馬地區進口經銷六堡茶的茶企也在整合之中。在新加坡,中國內地出口的六堡茶主要由廣珍茶莊和廈門信局經銷,安發行茶莊則主要進口經銷 「港產六堡茶」。在馬來西亞,進口經銷六堡茶的茶企一度達到10家,但在20世紀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中國內地的六堡茶出口量減少,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六堡茶基本由「廣滙豐」「聯隆泰」「南隆」「裕 生祥」「廣福源」等5家企業壟斷。

失去了礦區的消費支撐,又受制於香港本地生產成本的攀高,「港產六堡茶」在20 世紀90年代後就逐漸沒落了,中國內地出產的六堡茶重新佔據新馬地區市場的主導權。進入2000 年以後,新加坡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茶包、速溶茶等便捷的 茶葉飲品成為當地華人的主要飲料,六堡茶麵向新加坡的輸出量有所下滑;在馬來西亞,由於生活節奏相對緩慢,當地華人使用六堡茶的頻率依然極高,該國的「裕 生隆」「廣滙豐」「聯隆泰」等 3 家公司,在最近十多年間,從中國內地進口的六堡茶數量均呈現增長勢頭。

裕生隆有限公司門店裡銷售的六堡茶

更可喜的是,隨著時勢的轉變,在印尼、菲律賓,如今已經有茶商嘗試引進六堡茶,而泰國的企業也曾來到梧州洽談,計劃在曼谷設店銷售六堡茶。

六堡茶對馬來西亞輸出的重振,以及 「茶船古道」面向東南亞延伸線的重新拓寬,令人看到了新的曙光。

「邦加人生產過『改良烏龍茶』」

講述人:林瑩輝(54歲,印尼偉力天然茶業公司銷售主任,現居印尼雅加達)

我是第二代的印尼華人,我的父母對茶尤其是中國茶沒有什麼認識,平時都是喝咖啡。我自己平時倒是喝中國茶,以普洱茶為主。

我研究中國茶葉已有十幾年時間,五年前開始做茶葉生意,主要在印尼和新加坡銷售中國茶。我對各個茶葉品種都會關注,因為六堡茶和普洱茶都屬於黑茶,所以我對六堡茶也有所了解。

印尼的華人偏愛茉莉花茶、烏龍、鐵觀音等高香的中國茶,如今在印尼的中國茶市場里,茉莉花茶最受歡迎,因為這種茶有一股獨特的香氣。不過,最近幾年,其他中國茶 在印尼也漸漸有人接受了。在我開的茶舍里,現在每個月賣的普洱茶也有兩三百公斤。

我最早聽說六堡茶這個茶種是 在四五年前。我自己也有些六堡茶,其中,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我在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和新加坡買到的。現在每年的廣交會,我都會去參展,我在廣交會上買過六堡茶。我買的六堡茶都是熟茶,品飲過後感覺它的口感和普洱茶很相似。不過,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在印尼賣六堡茶的計劃,因為在印尼認識和品飲過六堡茶的人比較少。

據我所知,在邦加地區,客家人比較多。一直以來,當地都有人經營小茶園並制茶,他們用本地的製作工藝生產「改良烏龍茶」,再拿出去賣。在印尼,以前幾乎把所有中國茶都叫做「烏龍茶」,茶葉分類沒有現在那麼細。所以,以前邦加島上的人有沒有製作和飲用黑茶,我不是很清楚。

「以前新加坡小食攤檔 六堡茶總用量很大」

講述人:白進火(47歲,新加坡白新春茶莊老闆,現居新加坡)

我記得我阿爺講過,20世紀60年代以前,新加坡最旺的就是牛車水(當地的唐人街)一帶。當時街上還沒有大茶樓,都是小食攤檔為主。除了當地人會買一些六堡茶回家沖泡以外,六堡茶主要賣給這些小食攤檔。當時很多工人要起早摸黑幹活,一日三餐都是在街邊隨便吃點東西,所以街邊的小食攤檔非常多。牛車水幾條街都排滿了小食攤檔,賣包點、粉面、粥飯、肉食的,什麼都有。這些小食攤檔大部分是一副挑子擔出來佔個地方就營業了,為了方便客 人,這些小食攤檔會在挑子一頭放一個藤籃,裡面放一個大洋灰桶茶壺,免費提供茶水給食客。食客吃完東西以後,就用自己的碗裝一碗茶喝,這樣既解膩又消食。因為這些茶水是免費提供的,所以攤主只 選擇夠茶味又便宜的茶葉。 由於當時的六堡茶極其便宜,每公斤售價不到2 元(新加坡元,下同),最適合使用,因此多數小食攤檔都用六堡茶。

舊時的白新春茶莊(白進火提供)

雖然新加坡小食攤檔總的用茶量很大,但細分到每個攤檔,用茶量卻不多,攤主每次都是買幾斤,有的甚至每次只買一兩斤。當時新加坡所有茶行茶莊分布在街邊的騎樓里,騎樓外面是小食攤檔, 所以六堡茶銷售很方便。

「在印尼很難找到賣黑茶的地方」

講述人:林愛儒(62歲,在雅加達慈濟中心從事茶道推廣工作, 現居印尼雅加達)

我出生在雅加達一個華人家庭,屬於第四代。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母很少喝中國茶。在印尼,只有部分華人家庭中的老一輩會喝中國茶,我們更多的時候是早上起來喝一杯加糖的紅茶。

不過,我的三伯父愛喝中國茶。 他家裡有一個庭院,他經常在庭院里會友。他還備有一套茶具,喜歡和朋友邊喝茶邊聊天。我三伯父家裡收藏有各種中國茶葉,像普洱茶這類黑茶,他經常喝,因為這些茶可以長時間存放,而且還是越陳越好。據我所知,這些黑茶,他不是在印尼買的,而是回中國探親時順便買的。在印尼很難找到賣黑茶的地方。

廣珍茶莊昔日銷售的六堡茶 龍天傳翻拍

我在慈濟中心接觸中國茶道以後才開始品飲中國茶。在印尼,當地人喜歡喝加糖的紅茶,他們認為中國茶苦澀,尤其像普洱茶那樣的黑茶,不太能夠接受。目前,我們中心推廣的茶葉主要是中國台灣生產的茶葉,沒有黑茶。

「六堡茶『浸』過夜沒問題」

魏榮南(54歲,新加坡茶葉進出口商會會長,南苑茶莊(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 現居新加坡)

南苑茶莊在馬來西亞有分公司,由我弟弟負責馬來西亞的茶葉市場營銷。由於馬來西亞很多華人喝六堡茶,20世紀80年代,南苑茶莊馬來西亞分公司既賣烏龍茶,也賣六堡茶,當時我們曾向馬來西亞茶商葉顧霖購入六堡茶用於銷售。

那時候,馬來西亞的六堡茶供應緊張,經常斷貨,為了解決貨源問題留住客戶,我們曾經將雲南普洱拼配進六堡茶里,再賣給客戶。起初,我們認為,六堡茶和普洱茶都是黑茶,茶性相似,而且當時普洱茶的市場價格和品牌效應都比六堡茶高,用貴的普洱茶拼配便宜的六堡茶應該行得通。但是沒想到,很快,客戶就不來買六堡茶了。我們覺得奇怪,就去做市場調查,發現原來這與當地的消費特點有關:在吉隆坡,喝六堡茶的多是社會底層的工人,那裡的「媽媽士多」(指路邊茶檔)賣的六堡茶,通常是會「浸」過夜的。工人們早上吃完了早餐,上工前就到路邊喝一杯茶消暑化滯。泡好的六堡茶「浸」過夜沒問題,但泡好的普洱茶「浸」過夜後卻會有酸味,而六堡茶的特質是「浸」過夜後不會有酸味,這就導致了我們拼配的「貴价六堡」賣不出去。從此以後,我們再也沒有把普洱茶拼配進六堡茶裡面賣了。

「『紅頭巾』是我們茶莊早期的消費群體之一」

講述人:劉秀鳳(54歲,新加坡廣珍茶莊負責人,現居新加坡)

早期,廣珍茶莊從中國內地進 口的六堡茶都用大竹筐包裝,壓得很結實,一籮大約重50 公斤。那時候,新加坡市面上對六堡茶的需求量很大,很多人都喝六堡茶,那些像 「紅頭巾」一樣干體力活的人,更是我們茶莊主要的消費群體。

「紅頭巾」都是來自廣東的女工, 她們主要在新加坡做建築泥水工,因為頭上都戴著一個紅色頭巾,所以被叫做「紅頭巾」。這些「紅頭巾」長期 要在烈日高溫下從事土方作業,具有去暑化濕功效且價格低廉的六堡茶很適合她們喝,所以「紅頭巾」們喜歡每天早上用暖水壺泡一壺六堡茶帶去上工。當時,我們茶莊的六堡茶很多都賣給那些「紅頭巾」。

在南洋,早期六堡茶在各地的銷售都有特色,馬來西亞那邊是「礦工茶」,新加坡這裡就是「女工茶」。由於「紅頭巾」愛喝六堡茶,喝茶的習慣也影響了她們的家人,因此很多「紅頭巾」的後代會來我們店買六 堡茶。

「沒有名號的六堡茶最便宜」

講述人:李麥蓮(70歲,安發行茶莊有限公司門店負責人,現居新加坡)

「安發行」創辦於1970年左右,我和我丈夫在歐南園那 里的二樓租了一個小店面專門經銷茶葉,主要做六堡茶批發,茶葉賣給茶樓和酒樓。

在我的印象中,「安發行」 剛剛創立時,我們都是從香港 的親戚那裡訂購六堡茶。我 丈夫有一個哥哥在香港專門 加工製作六堡茶,那個哥哥在 香港開了一家「榮發號」,他做好六堡茶以後就發貨給我們。我們起初是通過打電報向他下訂單,後來有了電話後就改用電話聯繫。

當時,我們經銷的六堡茶主要分為「原度」「天上天」「原 笠」「六堡王」「正山」等幾種, 「六堡王」最好,價錢最貴,跟著就是「天上天」,還有「原度」,最便宜的是那些沒有名號的六堡茶,年份都比較新。

20世紀70年代,我們供應茶樓酒樓的六堡茶一般是每公斤6元到10元(新加坡元,下同)。到了20世紀80年代,供應茶樓酒樓的六堡茶每公斤售價一般是12元左右,到現在我們這裡還有每公斤十幾元的六堡茶出售。

以前,我們打電報或打電話去香港訂購六堡茶,香港那邊會等合適的船期再發貨過 來。一般來說,我們下訂單後等一個星期,船務公司就會發 單過來告訴我們運茶的船什麼時候到,我們憑單叫「開櫃公司」去接貨。從船隻起運到我們去接貨,至少又需要一個星期。當時那些運茶來新加坡的船都是散裝貨船或小型集裝箱 貨船,散貨船雖然船型不是很大,但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船艙,裡面裝有很多貨。「開櫃公司」 會派持有牌照的工人進碼頭裡 面幫我們把貨拉出來再送到店裡。當時的六堡茶一般都用大竹籮裝,每籮重40公斤。

「『大葉』成為普通六堡茶的別稱」

講述人:趙美玲(54歲,馬來西亞六堡茶文化研究愛好者,現居馬來西亞吉隆坡)

小時候,我經常跟父母去橡 膠園割膠,當時我們會隨身帶一個水壺,每天泡好六堡茶後把水 壺灌滿帶去,在橡膠園裡一整天 都喝六堡茶。這一方面是因為 六堡茶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六堡茶的價格便宜,社會底層的人都喝得起。

但這並不是說六堡茶全部是低檔貨,以前在馬來西亞一些茶樓,我也見過很有錢的老闆喝六堡茶,只不過他們喝的六堡茶是等級較高的茶芽。以前,馬來西亞的六堡茶共分一到七個等級。這些六堡茶有很多是香港加工生產的,現今保存下來的六堡茶很多是一級茶,三級以下的六堡茶保存下來的比較少,因為等級低的六堡茶都被茶樓、餐館、酒樓等飲食場所作為基本用茶,消耗量最大。

以前,香港生產加工的六堡茶用的很多都不是廣西梧州市六 堡鎮的茶青,而是越南、泰國、印尼那邊的茶青。由於這些茶青屬於大葉種茶,生產出來的六堡茶 的條索比較大,尤其是低等級的 六堡茶更是粗枝大葉,因此在馬來西亞的茶樓里,人人都把這種六堡茶叫做「大葉」。結果,「大葉」就成了普通六堡茶的別稱。

「我爺爺一輩子都喝六堡茶」

講述人:鄧宏智(52歲,馬來西亞廣西總會總秘書,現居馬來西亞吉隆坡)

我的祖籍在廣西岑溪,屬於第三代紮根在馬來西亞的華人。20 世紀40年代,我爺爺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在馬口(馬來西亞一個小鎮)的一個橡膠園裡當割膠工人。

從我記事起,我每天都看到爺爺用一個大鋁罐泡好一罐六堡茶,要喝的時候就打開鋁罐,用鋁罐的蓋子當杯子盛茶慢慢喝,喝完以後再蓋上蓋子,繼續把茶悶 在罐里。爺爺說,這是他當年在橡膠園工作時養成的習慣。

鄧宏智(右)與馬來西亞茶業商會會長李健榮在廣滙豐茶行有限公司了解六堡茶的銷售情況。

雖然我爺爺一輩子都喝六堡茶,但我以前倒是不喝六堡茶的,只喝普洱茶。最近這幾年,我經常回廣西,每次都有朋友或接待單位請我喝六堡茶,我覺得爺爺喝的茶也不錯,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慢慢地,我也喜歡上了六堡茶。現在,我日常也喝六堡茶了。

「曾有店家賣六堡茶不願稱重」

講述人:黃俊慶(30歲,馬六甲州馬六甲市培風中學教師,現居馬來西亞森美蘭州)

受爺爺的影響,我小時候就喝過六堡茶。我爺爺是客家 人,從中國廣東惠州來到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錫礦做工,在礦上一干就是十多年。當時礦上免費提 供 六堡茶給礦工飲用,久而久之,他就習慣了每天都喝六堡茶。後來,礦山倒閉了,爺爺離開了礦區,把家搬到了森美蘭州,但喝六堡茶的習慣保留了下來。爺爺覺得喝六堡茶可以解暑祛濕,而且六堡茶沖泡方便,長時間浸泡不澀不餿,價錢也便宜,所以他就自己買茶回家泡。爺爺每天必喝六堡茶,每次都用陶瓷壺泡一大壺茶,讓家裡人一起喝。壺裡的茶沒味了,爺爺就往壺裡加些茶葉繼續泡。

以前,在森美蘭州買六堡茶很方便。這種茶在當地是最 普通的茶,在雜貨鋪、海味鋪都能買到。六堡茶很便宜,有的 一包才賣0.5馬幣(馬來西亞林吉特,下同)到1馬幣。因為茶葉便宜,有些店家不願對茶葉進行稱重,而是大致掂一下分量,就將茶葉包起來,碰上熟客還會多給些。這種狀況持續到2000年前後,之後物價上漲,店家就開始對茶葉稱重了。

我爺爺在 1998 年去世,之後我們家就比較少喝六堡茶了。2011 年,我到培風中學當老師,經朋友介紹,到馬六甲六堡茶藏家巫崑崙家喝茶,大家邊喝茶邊交流茶文化,這使我 對六堡茶有了新的認識,我也漸漸喜歡上了六堡茶。因為六 堡茶耐泡宜泡,所以我都是在上課前泡好一壺,這樣,隨時都可以喝。我除了向巫崑崙他們買茶外,自己有空也會到街上 走走,尋找陳年六堡茶。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我在高銘發茶莊竟然找到了陳放了十多年時間的六堡茶。

如今,我晚上一有空就會到巫崑崙家喝茶。他們一家人都很熱情,有空就會搞「茶敘」。

「我們的三、四、五級茶賣到錫礦區」

講述人:劉偉才(65歲,廣滙豐茶行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現居馬來西亞吉隆坡)

20世紀50年代,「廣滙豐」開始銷售六堡茶。那時六堡茶銷量並不大,顧客主要是廣東人,消費地區集中在廣東人較多的吉隆坡、怡保等地。進入20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迎來錫礦大開發期,怡保等地有很多錫礦,而六堡茶是出了名的「礦工茶」,基本上各個礦區都會購買六堡茶免費供給礦工飲用。我們家族因為有錫礦開採業務,與其他礦區的聯繫相對密切,所以在六堡茶經營方面有獨特優勢,我們的三、四、五級茶專賣到錫礦區,而一級茶則主要供應門市、高級酒樓、餐館、雜貨店等。

劉偉才展示一份廣滙豐茶行1973年在秋季廣交會簽訂的六堡茶交易合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滙豐茶行分別從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進口六堡茶,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其中購進的茶葉以中國內地出口的為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內地每年都會舉辦兩次廣交會,「廣滙豐」就是通過廣交會購買梧州出口的六堡茶。至今,我們茶行仍保留著一張1973年在秋季廣交會上簽訂的梧州六堡茶購買合同。

「鑿散的六堡茶整片賣」

講述人:許金龍(70歲,馬來西亞茶葉商會永久名譽會長、建源茶行有限公司負責人,現居馬來西亞吉隆坡)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們建源茶行進口的六堡茶主要銷往北馬(指馬來亞北部)的錫礦區和吉隆坡當地的茶樓酒樓。我們是進口商,銷售的六堡茶都是整籮批發出去的,只有在門店零售時,才會把整籮六堡茶砍開拆解,用鑿子將茶鑿成一片一片來賣。馬來西亞這裡的人都喜歡買整片的六堡茶,他們覺得結在一起的六堡茶才是真正的六堡茶,鑿得太散的六堡茶反而會引起他們的質疑。

建源茶行貯存六堡茶的倉庫 許金龍提供

由於當時的六堡茶各個等級之間價差並不大,而北馬那邊的錫礦公司都很挑剔,因此客戶在我們這裡購進的六堡茶等級都比較高。此外,吉隆坡上檔次的茶樓、酒樓,用的也是一級六堡茶。他們把整籮六堡茶打碎,用自己店裡的大蒸籠將茶蒸軟了晾乾,然後放在一個個大玻璃缸里備用,這些茶樓、酒樓供給客人喝的都是高等級的六堡茶。只有經濟飯店才用五級的「大葉」,而且還是免費提供給顧客飲用的,這些「大葉」當時在小飯館、包店、點心鋪里很有市場。

「『泥水工』用六堡茶泡飯吃」

講述人:釋慧信(60歲,芙蓉山大覺禪寺僧人,現居馬來西亞芙蓉市)

我們祖輩是從中國廣東梅州來的。從我父親那一代起,我們家就已經在森美蘭州芙蓉 市居住了。因為芙蓉市是森美 蘭州的首府,正好位於馬六甲到吉隆坡之間,以前很多從中 國來的有名望和地位的人,都是先到馬六甲或者芙蓉「落腳」(指居住一段時間),等穩定下來,再搬去吉隆坡。所以,到了現在,馬六甲的華人以福建人為主,芙蓉的華人則以「廣府 人」和「客家人」為主。

因為「廣府人」和「客家人」 比較多,以前芙蓉市很多華人都喝六堡茶,家裡也都備有六堡茶。雖然我自小接受英式教育,對中國茶道文化了解不深,但我 記得,我小時候在家裡還是不時會喝到六堡茶。

以前,芙蓉市有很多做建築 的「泥水工」,他們平時工作的時候都喝六堡茶,到了夏天,他們還用六堡茶泡飯吃。後來,喝六堡茶的人慢慢少了,很多人都改喝普洱茶。而且,在芙蓉做粗活的建築工人也少了,「泥水工」蹲坐在工地上吃茶泡飯的場景也 不見了。

近年來,六堡茶在馬來西亞又逐漸受到了關注,芙蓉這裡也有一些人重新開始喝六堡茶,我現在也喝六堡茶。(采寫:本報記者 蘇愛清 楊 麥 龍天傳 ;攝影:本報記者 蘇愛清(除署名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