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50967.JPG

班蒂丝蕾中有著精美的雕刻。

班蒂丝蕾,又被称为「女皇宫」。

同样是吴哥窟非常著名的景点寺庙之一,非去不可的景点

寺庙的色彩构成,就与吴哥窟其他寺庙截然不同,

但所在位置比其他庙宇来的远。

前往此地会建议做汽车,且车程需要约1小时,省钱的话也可以问问看嘟嘟车司机是否愿意接送。

但我抵达时看到的交通工具几乎都是汽车或是旅行团的游览车。

 

P1250947.JPG

▲入口处前的游客集合点,有看板简介。

由于我们八点多就到了,小猫没几只。

 

P1250950.JPG

▲往里面走就可以找到剪票处,女皇宫门票也是使用我们第一天抵达时买的PASS

 

P1250951.JPG

▲纪念品店(但我也不太会在观光景点买东西,因为价钱会比夜市再贵一点xDDDD)

女皇宫位于一座类似公园的管理区中,

必须走一小段路(是真的一小段XDD)才能看到女皇宫的影子。

 

P1250955.JPG

说是公园,但也能看到种植水稻的田园。同时也是生态保育区(?)

 

P1250956.JPG

▲剪票完后,再往前没多久,橘红色的建筑就会出现于视野中。

 

P1250958.JPG

▲从入口的雕刻材料皆为一种含玫瑰色的细质砂岩,在阳光照射下,反映出石质中浅浅的橘粉色泽。

 

P1250960.JPG

▲再将距离,入口门楣的雕刻,精细的工法,令人眼光撩乱,但又一探究竟。

雕刻繁复精密的像是刺绣一样,门楣上龙的模样,也就是印度教中的蛇神「Naga」。

蛇神搅动乳海,左右两旁漩涡状的雕刻,也就是浪花。

中间有个人形模样的雕刻,为「因陀罗(Indra)」,坐骑为三头象。

因陀罗经常出现于吴哥庙宇的门口上的门楣。

在印度教的故事中,因陀罗是掌管天空,掌管雨水,

因此可以看到雕刻中祂周围被浪花(水)包围著。

P1250973.JPG

▲进入内部后有约67公尺长的引道

(吴哥王朝很注重引道的空间设计,几乎每间寺庙都有引道)。

左右两边是林咖(男性生殖崇拜的石柱,祭拜父系祖先)。

代表著在祖先的保护下,走过引道。

 

P1250975.JPG

▲引道的中段,往右边或往左边都有藏经阁。

Linga两侧地势较低的部分是护城河的蓄水区域,

当时是干季的时候旅游,引道被水池围绕的模样只有下雨后比较可以看到。

 

P1250979.JPG

▲女皇宫要上午去会比较好拍照,拍摄建筑物正好是向光。

 

P1250989.JPG

▲引道的终点是第二道门,此道门楣上也有精美的雕刻。

 

P1250993.JPG

▲此道门上的雕刻依然是因陀罗,因陀罗类似我们所谓的门神。

 

P1260005.JPG

▲女皇宫,一开始还没研究时,与大部分人的反应一样。

以为是吴哥王朝女皇们居住的地方,以为是以女性角度为出发点建造的庙宇,

所以建材的使用上也与其他庙宇不同。

 

但事实上,是法国人发现这座庙宇时,自以为是的想法给取的名字。

由于看到庙宇中有许多女性雕像,以为是国王的妃子们所居住的地方,

(没办法,我们古时候开始的文化就是可以一夫多妻,纳妾后宫XDDD)

但经过后来考古学家的分析判断,其实那些雕像是女神「阿普沙拉(Apasara)」。

这座寺庙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为了感谢国师,赠送他一片土地。

国师利用土地建造供高僧隐修的寺院,且献给印度最大的神「湿婆神」。

 

P1260007.JPG

▲女皇宫的雕刻非常复杂且精细,很像密密麻麻的刺绣。

从此得知,当时那时候的世代,艺术的雕工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

实在很难想像当时的工匠是怎么爬上去雕刻,而且雕得图案都长得像印表机复制一样。

同时也有著吴哥艺术宝石、东方蒙娜丽莎之称。

 

P1260019.JPG

▲女皇宫的规模很小,绕一圈其实不用五分钟,但来这里必须放慢脚步,缓缓地观赏雕刻的细节。

每一座门楣上都雕刻著不同的故事,几乎都与湿婆神有关的故事。

(不妨询问大家的老学究谷歌大神,这里就不多说惹xDDDD)

 

其中的门楣,

有著湿婆神抱著他的太太坐在牛神Nadi上的雕刻;

也有关于湿婆神站起来跳舞使宇宙结束的雕刻;

甚至也有关于印度史诗《罗摩耶纳》的故事。

 

P1260011.JPG
▲图片中看到像猴子一样的雕像是女皇宫的卫兵

因为这个范围被绳子包围限制住,没办法靠近,只能远远观赏,

(可以用相机镜头的焦距来欣赏xDDD)

 

 

总而言之,女皇宫,一定一定要放慢步伐,暂时遗忘天气的炎热,好好欣赏浮雕。

 

另外,女皇宫正殿都没有遮蔽的地方,若正中午去的话要注意别晒昏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