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曾經一枝獨大的EMS,近年受到民營快遞的強烈衝擊,危機感增強那是自然的。目前,EMS仍然與順豐與中通列為中國快遞業的第一集羣,虎威尤在,但周圍已是強者林立,不謀求改革與增效,顯然無法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

先看重大的發生。

就在前些天,京東集團宣佈旗下京東物流集團完成具有約束力的最終增資協議,此輪融資總額約為25億美元。其中主要投資方包括招商局集團、騰訊、中國人壽。這一筆融資也算是中國物流行業最大單筆融資,不僅具有規模意義,其中含有的投資者背景也耐人尋味。

當下,中國電商領域的兩大巨頭阿里與京東間的爭奪也是火星四濺,拼完「雙十一」,又拼「雙十二」,其中物流之爭是雙方主要的戰場之一,相關事件大家應當有注意到。阿里的菜鳥物流是撮合型的,而京東的京東物流則立足自建。

眼看著物流業的陣營諸巨頭各施其招擴張,中國郵政集團顯然也有點坐不住了。題中所述「EMS回歸郵政管理」,正是市場競爭大格局下的謀變。有消息指,中國郵政集團擬整合速遞物流資源,組成寄遞事業部。

再看EMS歷史沿革。

郵政特快專遞服務,簡稱「EMS」,此項業務早於1980年便在國內開展。其運作公司稱為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是中國郵政集團全資直屬公司,該公司「EMS」全球品牌的特快專遞業務已在國內與國際展開,還有「CNPL」國內物流品牌亦名聲在外,顯示了發展的先發優勢。

現在國內實力最為雄厚的民營快遞為順豐,它的成立時間是1993年,一般認為是比EMS晚了13年。但時勢造英雄,且自古英雄出少年。順豐速運、中通快遞、韻達快遞、圓通速遞、申通快遞等也是風頭甚勁。

最後要說的是,蛋糕很大,但還得調動能量來搶。

互聯網時代,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給了快遞業一次次騰飛發展的機會。中國郵政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國快遞業務量預計完成39億件,規模超過日本2016年全年的郵政快遞量,同比增長76.4%。也就是一個月的市場量,等同日本一年的市場量。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多優秀的賽跑者,如果有誰還在喫老本,誰就很有可能落到了隊伍的後面。

雖然還未見到明確的細節披露,但如果EMS回歸郵政管理,有可能在現有的快遞與郵政業務形成三個方面的整合:統一服務平臺,統一財力配濟,統一人力調配。如果真有這麼一回事,那麼提高管理水平和遞送效率,這是必然的。


EMS回歸中國郵政是國有企業改革增效的嘗試,困難不少,希望成功。

以郵政體系為代表的國企改革,對全世界都是個難題,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是一個值得紀唸的年份,這四十年間國企經營多次面臨系統性虧損、員工工作效率低下等困難,中國的改革者都能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這次應也不例外,改革的問題只能靠深化改革來解決。

媒體和公眾需要有個清晰的認識,時至今日,依然有相當數量的既得利益者希望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找國企經營解決辦法,也包括郵政體系,這是本輪國企改革最大的阻礙。更有甚者,別有用心者利用A股市場過去幾個月的起伏動蕩,妖魔化資本市場,妄圖從根本上否定將諸如EMS之類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進一步推向資本市場,都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另一方面,中國地大物博,郵政完全市場化絕不可取,只能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郵政體系,把頂層設計和實踐摸索相結合,中央和地方各級郵政體系改革方案依次展開。例如,EMS回歸郵政體系與與股市相結合,有著充分的市場想像空間。畢竟,已經有多家快遞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市,形成了相對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範本,特別是薪酬體系市場化,EMS可以借鑒。本著中央國企改革「1+N」方案的相關原則,郵政體系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的股權結構優化,促進郵政遞送效率,是2018年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攻堅戰。


要看公司內部的高管如何管理,現在EMS的管理人才基本沒有,管理系統理念落後,效益不好,工資是郵政小包快遞員的三分之一,市場競爭力不強,基本可以說是沒有,整個企業士氣低落。年後合併以後除非管理層大換血,換成優秀的管理人員纔可以。現實卻是人才都被順豐挖走了。


郵政EMS一直是郵政的一部分,不存在回歸,如果年後改革了,資源整合後,總體競爭力會進一步加強,同樣會減少內耗,對於郵政總體發展是有利的,也希望國企改革會越來越好,畢竟他們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春節民營都放假了,多虧郵政還營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