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帶有「30億、假理財、私行大客戶」等關鍵詞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不少業內的朋友紛紛唏噓——市場這麼亂,真是沒法看……

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150名私人銀行高端客戶通過某銀行北京某支行購買了總規模高達30億元的,號稱「保本保息」的偽造理財產品,在一次偶然詢問中,投資者們意外發現,他們所購買的產品壓根兒就不存在。

唉呀媽呀,150個人,30個億,人均兩千萬,聽著都替這幫有錢人上火。怎麼在銀行也能買到假理財呢,這以後還怎麼投資?

行了,你先繼續喫瓜,讓我來給你說說吧。

目前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一類是代銷的產品。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唯一的產品編碼,投資者可以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銀行代銷產品則可以通過銀行網點公示的代銷產品清單查詢。他們都是真的,遇到疑問還可通過銀行客服熱線、官方網站等途經進行信息核實,投資者大可不必過度擔心被騙被坑。

除了查詢「產品真偽」之外,購買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有哪些需要防範的風險呢?

一、申購渠道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均須通過櫃面或自助渠道進行認申購操作。在銀行櫃檯完成認購手續之後,一定可以拿到一份機打的業務受理憑證;自助渠道也有業務受理信息反饋,可以查看。尚在募集期的產品,資金狀態一般為待扣或凍結,產品申購成功後,可以在網上銀行查詢到產品信息。

二、永遠不要給個人賬戶轉賬。

購買銀行理財,客戶資金會在申購之時凍結,然後被劃至銀行賬戶。如果理財經理讓你打入收款人為個人或第三方公司的賬戶,則要提高警惕。

三、查看資金投向

銀行理財產品多投資於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證券基金、央行票據等資產,極個別的銀行理財產品會投資於實體項目。市場上也有些非銀行系的財富管理機構,在針對高凈值客戶發行一些私募產品,通常是以股權、債券等形式投資於某某企業,或某某項目,如果銀行的理財經理跟你介紹類似的產品,那就得多加註意了,可能他正在「飛單」。

四、關於保本保息

這次的「民生事件」,投資者也是被「保本保息」這樣的字眼吸引。但請大家明白,只要是理財產品,你想要獲得的是比定期存款更高的回報,那必然會承擔比定存要高的風險。定期提前支取尚且只能拿回本金和活期利息,你的理財產品又怎麼可能「美好」到可以保本保息呢?一些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是允許承諾「保本」的,但是「保息」,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理財經理告訴您一款產品是保本保息的,您可以試試讓他在合同裏找給你看……

其實,在幾年前,各地銀監局為了防範理財產品違規銷售風險,保護消費者利益,就已經開始要求轄區內的各銀行營業網點設立理財銷售專區,提示投資風險,所有金融產品信息收錄網站,供投資者公開查詢。同時,銷售過程要全程錄音錄像,以備存檔待查。所以如果你的投資流程,是在銀行外進行或者簽個字就結束的,那你可得留個心眼了。

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只有相對成熟、行事謹慎的投資者。哪怕是再靠譜的投資機構,也可能會遇到沒有職業道德的從業人員,所以我們必須儘可能的武裝自己。如果以後再遇上類似的情況,不妨先來找7分鐘理財幫你看看,再做決定吧。

請你一定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7分鐘理財(www7mincomcn),如果擔心買到「假理財」,可以隨時給我留言提問,我來解答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