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格蒙特二世統治的最後歲月以及斯特凡·巴托里統治時期,是波蘭騎兵在組織和裝備上都大幅更新的一個重要時代。雅蓋隆王朝的傳統騎兵單位通常是混編的,舉例來說,就是驃騎兵(Hussar Lancer)和哥薩克混合編製。一個騎兵連隊究竟屬於驃騎兵還是哥薩克主要取決於二者間數量上的多寡,比如1564年費隆·克米塔·扎諾比爾斯基(Filon Kmita Czarnobylski)的一個驃騎兵連隊就被記載包含了140名驃騎兵和60名的哥薩克。斯特凡·巴托里在他的統治初期就致力於騎兵單位的改組,以至於到了與莫斯科大公國的戰爭期間,混編的騎兵連隊僅僅零星地存在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中。不論從戰術層面還是組織層面來說,這都是一個進步。

此時的波蘭軍中,身穿重甲的傳統槍騎兵已經基本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便是被稱為Hussar的驃騎兵,承擔向敵軍衝鋒的職能。在1576年斯特凡·巴托里的詔令中,這種槍騎兵已經被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職能的騎兵,而這個傳統被被波蘭軍隊一直保存到了近現代。他們起源於由匈牙利傳入波蘭的塞爾維亞驃騎兵,起初承擔的主要是輕騎兵的職能,但在斯特凡·巴托里的時代,驃騎兵已經開始裝備保護性的半身甲以防護軀幹和手臂,並佩戴Szyszak頭盔。這套半身甲通常由拼接而成的甲片(或由皮革連接的板甲片)組成,手臂有帶金屬袖口的鏈甲或板甲手套保護。Szyszak則是一種覆蓋頸後部並帶有懸掛式結構以在不影響視線的情況下保護鼻樑和麪頰的頭盔。驃騎兵的主要武器包括一根長度可達5米,但刻意被減輕重量的長槍,一把馬刀以及一把波蘭特色的Koncerz劍。長槍是用來衝鋒用的,為一次性使用,因為這種長槍通常會在衝刺敵軍之後損毀。在衝鋒之後的混戰環節,驃騎兵使用長約1.2—1.4米的Koncerz長劍作為近戰兵器,以刺擊敵人為目的。若要進行砍殺,驃騎兵則會仿效匈牙利和土耳其人抽出馬刀進行混戰。除此以外,這個時期的驃騎兵還會在他們的馬鞍上佩戴用於近戰射擊的簧輪槍。在馬鞍的背後樹立著以木製為框架的「羽翼」,這就是聞名於後世的「翼騎兵」稱號的由來。

傳統的輕騎兵「哥薩克」團(與諸如扎波羅熱的哥薩克人不是一個概念)的編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在巴托里時代,哥薩克騎兵分為中甲騎兵和輕騎兵。前者主要穿戴鏈甲或板條甲,佩戴Szyszak或Misiurka(一種碗狀的頭盔,後部連接著鏈甲結構的覆蓋物),後者則像立陶宛軍中的高加索輕騎兵一樣不披甲。不管是中甲騎兵還是輕騎兵,二者所使用的武器基本一致,主要包括馬刀、火槍、長矛,並時常還會配備弓或者卡賓槍等武器。

來自西歐的僱傭軍輕騎兵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風:他們身穿半身鎧甲,裝備長刺劍以及火繩槍,偶爾也會有裝備半身甲和簧輪槍的德意志黑騎兵的身影出現。前者和後者慣於用相對緊密的陣列配合作戰,並能任意地相互穿插,但這兩種騎兵在波蘭軍中的數量並不多,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不能適應波蘭軍隊的主戰場:在廣闊的東歐戰爭舞臺上,利用騎兵衝鋒的優勢,注重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擊突襲對手纔是主要的手段,而波蘭本土的驃騎兵和哥薩克均精於此道。無怪乎在巴托里統治期間,驃騎兵于波蘭騎兵中的比例佔到了大約85%,而哥薩克輕騎兵也佔到了10%,只有剩下的5%屬於來自西歐僱傭軍的騎兵。

外籍騎兵團往往直接在波蘭國土的境外進行招募,並按照所在地所普及的編製架構進行整編。同時,在波立聯邦本土的軍隊中,騎兵往往被編製成150-200驃騎兵或100名哥薩克輕騎兵的小隊。徵召這些成分各異的騎兵人員主要是通過傳統的「Poczet Towarzyski」動員體系來進行的。當一個指揮官收到來自國王簽發的動員令後,就相當於得到了國家的授權來徵調軍隊。指揮官會就徵兵問題先行諮詢本地區內合適的有名望人士,這是一種可以回溯到中世紀的騎士或工匠行會的組織形式,有名望人士就像行會中的大師,相當於是隊長,通常是當地知名的貴族或者小貴族後裔,在戰時接受政府的徵召負責一個連隊中部分士兵的武裝,而費用也由這些大師承擔。隊列中的普通士兵就好比行會中的熟練工,擁有和隊長相近的裝備標準,但一般出身於更加貧困的貴族家庭甚至是普通平民。負責徵召的隊長隨後會與前述的指揮官訂立軍事契約,規定好徵兵服務的範圍以及軍餉支付的條款。一個典型的驃騎兵連隊中一般包括25名這樣的隊長,每個隊長下轄五個士兵,另外還有僕從負責照顧他的馬匹以及輜重,而這些僕從不計入徵召的行列,在戰時也不隨連隊出擊。指揮官會從這些小隊長中挑選一名最具能力者提拔為中尉來輔佐他,必要時也會擔任臨時指揮官或掌旗手的職責。

這個時代的波立聯邦軍中騎兵的佔比非常大,與步兵數量比約為2:1。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施拉赤塔」集團擁有強烈的傳統騎士情懷以外,也有實際戰場需要的考慮——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廣大國土的東方和南方邊境地區作戰,軍隊需要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低地,如果缺乏一隻足夠規模和素質的騎兵部隊,將很難在大草原上和韃靼、奧斯曼以及莫斯科人對敵。在巴托里統治時期以前,步兵也一直被視為騎兵部隊的附庸,但隨著波立聯邦與莫斯科公國在堡壘林立的北方邊境地區的軍事衝突加劇,以及伊凡雷帝軍事改革的展開,使這種情形也開始有了變化。伊凡雷帝組建的「射擊軍」編製,有效地增強莫斯科大公國軍隊的火力。有鑒於此,斯特凡·巴托里有意地強化了波立聯邦軍中對步兵、炮兵以及工程兵等部隊的側重。誠然在1579-1581年對抗莫斯科大公國的戰役中,步兵在波立聯邦軍隊中的比例仍然僅有30%,但需要看到的是騎兵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立陶宛貴族的私人騎兵部隊,而在波蘭軍中,步兵數量的佔比實際上已經達到50%。最終,在攻打普斯科夫的戰役中,波立聯邦軍中的步兵數量已經很明顯地超過了騎兵。

在與莫斯科公國的多年戰爭中,斯特凡·巴托里致力於從一切可利用的來源以達到對步兵數量的擴張,為此他效仿了很多國家對步兵的編製、裝備以及戰術模式。根據這些特點,人們可以輕易地在波立聯邦軍的步兵中區分出波蘭人、匈牙利人、德意志人以及蘇格蘭人。如果根據徵募的方式,波蘭步兵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僱傭軍和選徵軍。

選徵軍的兵源來自農民,波蘭本土僱傭軍的兵源則首選城鎮中的平民。波蘭步兵的徵召體系與騎兵十分類似,由「施拉赤塔」階層的成員擔任指揮官統籌整個部隊的招募工作。但讓施拉赤塔負責徵兵工作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強化了把徵募來的優質兵源都供應給騎兵隊的傾向,也就是施拉赤塔所珍視的「騎士傳統」。他們視步兵為出身低微的人才配從事的軍種。斯特凡·巴托里決心摒棄這種刻板傳統,努力從施特拉塔階層中徵召一支獨立的步兵隊,但收效甚微。在與莫斯科公國最後的戰役階段,波蘭軍中也僅有650名步兵徵召自施拉赤塔。

在單位的組織和裝備上,本土僱傭兵和選徵兵之間沒有實質上的差別。一個波蘭步兵連隊的人數通常在200人左右,並分成若干個小隊。連隊的指揮層包括上尉、中尉和少尉,下轄20個左右的小隊,並配有鼓手或軍樂手。在1558—1570年的立窩尼亞戰爭期間,每個小隊配有8名持重火繩槍和軍刀的火槍兵,1名披甲的長槍兵或戟兵,以及一位持大盾的盾兵,但斯特凡·巴托里從自身的經驗以及來自匈牙利的步兵模式出發,對波蘭步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引進的就是統一的步兵軍服,樣式為藍色的外套、帽子和披風搭配紅色的襯裡和綠色的褲子。但更為重要的引進是武器裝備。國王命令麾下所有步兵都必須裝備火繩槍、軍刀,以及應軍用工事之需的短柄斧,並拒絕步兵裝備全身甲、盾牌以及長槍。在這種改革下,波蘭步兵的樣式開始變得與國王在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的軍隊並無二致。除此之外,斯特凡·巴托里在其加冕之時還帶來了600名Hajduk步兵,而到了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之時,他們的力量增長到了3000人。

多虧了斯特凡·巴托里的努力,使波蘭步兵呈現為一支基於匈牙利模式的純火槍兵編隊。這種編製模式使波蘭步兵在防衛戰和要塞圍攻戰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即使在開闊地野戰也能運用十排的列陣實現規模客觀的火力投射,唯一的不足在於他們極易受到敵軍騎兵的攻擊,但很顯然波立聯邦軍隊優良的騎兵傳統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短板。

外籍僱傭軍也在這項改革中獲益。早在立窩尼亞戰爭期間,齊格蒙特二世就曾引入過小規模的德意志僱傭兵連隊。到了1576年,有600名德意志僱傭兵在巴托里的命令下加入了波蘭軍隊。隨後,仍有更大規模的德意志僱傭兵服務于波立聯邦——1579年是2200名,1581是1600名。他們都是在巴托里的命令下,於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以及西里西亞等地招募的,並編組成特別的獨立團。他們在組織上有著更高階的指揮官和更多從上校到中士的基層軍官協助運作。其中的火繩槍兵裝備著火繩槍和長劍,長槍兵則裝備長達5米的長槍,並有半身甲和頭盔的保護。在這點上巴托里引入了一些屬於他自己的小發明。在擁有規模龐大的優質騎兵作為組成的情況下,巴托里訓示他的步兵不需要畏懼敵人的騎兵,因為在與莫斯科公國的交戰中他們裝備有比長槍多得多的火繩槍;同時他也命令麾下的德意志傭兵團裝備一定數量的圓盾,以在圍攻莫斯科公國要塞的戰鬥中提供必要的掩護。

在格但斯克戰役(1577年)期間,國王還僱傭了幾百名在全歐洲享有勇敢和堅韌美名的蘇格蘭傭兵。蘇格蘭傭兵通常裝備著火繩槍,或者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蘇格蘭長矛、一柄雙刃長闊劍和匕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格但斯克戰役結束後繼續留在了波蘭,為國王在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中效力。

巴托里還從齊格蒙特二世那裡繼承了一支優良的炮兵,因此他無需在此方面做更大的改變。波蘭最早的大炮生產和貯存中心是在克拉科夫,因為那裡擁有兵工廠和皇家鑄造廠等基礎設施。隨後,更多的兵工廠和鑄造廠又在利沃夫、維爾紐斯和蒂科欽等地建造起來。為了更有效地利用炮兵來應對莫斯科公國在東部邊境的威脅,巴托里最終把維爾紐斯作為炮兵的建造和維修基地。

在巴托里的兵工廠中,有專業的大師級人員擔任廠長負責指導炮手和所有的工匠,而早在此之前,火炮就已經被運用在了波蘭軍的戰鬥中,比如1557年在Pozwolska戰鬥使用了68門,1567年在Radoskowicze使用了100門。運送這些大型火炮需要供應大量的貨車和牛馬,比如運輸一個發射5磅彈的野戰炮就需要6匹馬,而裝載其所需的彈藥和火藥的貨車則需要12匹戰馬才能拉動。對此巴托里採取了一個有效的措施,那便是在國土引進一支專門的財務團隊,來負責火炮兵的後勤。相比之下,利用水路來運送火炮有更大的優勢,比如1579-1581年間,有幾十門火炮藉由水路來運輸,而一次這樣的旅程便可以運送數千枚的炮彈,幾百桶的火藥,40車的斧頭以及許多車的其他各色工具。

工兵也是炮兵團組成的一部分。起初他們的職責主要是運送設營或構築工事所需的器械,隨後巴托里卻將更多的重心放在了這些軍事工程師身上。在他的命令下,路德維科·魏德爾運用由馬車或河船所運送的物資,在維爾紐斯完成了一座浮舟組成的浮橋。這些浮舟被構築於渡口間的鐵鏈所連接著,上面鋪滿了堅固的木板。這種簡易和耐用的築橋方式,很快就被在複製在了德維納河和季斯納河上,平均用時僅有三個小時。巴托里僱傭了大批優秀的外國軍事工程師,尤其很多來自於義大利,協助他完成了大量圍城工事以及地道工程的建造。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被認為是波蘭軍事史第一次運用了地圖,這就要歸功於巴托里所僱傭的專職繪圖師,他們為敵軍要塞的圍攻提供大量詳盡的繪圖以作為作戰計劃的依據和參考。

在那個時代,士兵們領取軍餉謀生,但也需自行負擔日用,途徑主要包括向隨軍商人購買或者在敵境內搜刮掠奪。在這種後勤條件下機動力和地位都相對優異的騎兵並不會面臨太大的困境,但步兵則就經常挨餓,這在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中尤為明顯。為此,巴托里嘗試了兩種補救方法,其中較傳統的辦法便是從每一連隊裏都抽調一名步兵和車輛跟隨騎兵隊協助補給品的徵調和運輸,而更為創新的辦法是買下所有的補給品然後運送到戰地分發給步兵們,再從步兵的軍餉中進行扣除,但財政和運輸上的困難導致這種補給時常得不到保證。

不可不提的是,雅蓋隆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還將一支海盜艦隊納入皇家編製中,用以攻擊伊凡雷帝對納爾瓦港口的封鎖。到了1570年,一支正規的皇家艦隊開始進入建造階段,但建造計劃很快就因為波蘭的王朝更迭而被打亂。在格但斯克戰役期間,斯特凡·巴托里嘗試加大對海盜艦隊的支持,但很可惜後者被格但斯克和丹麥的海軍所擊敗,從而未能在後續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中繼續發揮作用。

來自施拉赤塔階層的政治壓力迫使波蘭國王的一切軍事和外教行動都需要經過瑟姆議會的批准。斯特凡·巴托里充對此有著充分的認識,因此在對莫斯科公國的軍事行動前,他花了極大精力向議會解釋來自伊凡雷帝的威脅以及採取軍事行動的必要性。與他前任不同的是,巴托里大量運用了印刷機的力量,向全社會宣傳他的軍事改革理念,以支持他的作戰方案,但他是否確實採取了相應的信息審查制度,以防止波蘭軍在前線的敗績或其他負面消息傳入國民的耳中,這就不得而知了。

節譯自《THE POLISH-LITHUANIAN MILITARY IN THE REIGN OF KING STEFAN BATHORY (1576–1586)》by Dariusz Kupisz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