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長的風度與力度:稱釣魚島問題不能愧對祖宗2013年05月15日16:51環球人物我有話說(1932人參與)

《環球人物》2013年第13期封面報道

  強硬回擊日本挑釁,展開東盟「溝通之旅」

  從「周邊外交」起步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 肖瑩 綜合報道

  2013年5月5日,立夏。這意味著迎來了一年中最炎熱、各種作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也是在這一天,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結束了上任後的首次獨立出訪,返回北京。兩個月的開局鋪墊,讓中國外交在夏天來臨之際,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期和發展期」。王毅很清楚,面對中國未來的外交棋局,自己需要用智慧與勇氣,力爭將每一粒棋子落得到位,落得精彩。

  開局60天日程緊密

  2013年3月16日,王毅正式執掌外交部。履新後第六天,他就陪同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踏上了北方鄰國俄羅斯及非洲坦尚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的熱土。

  這是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外交開局之旅,自然被賦予很多內涵,也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訪問時間內,充分展示新一屆領導人的外交思路和風采、取得更多外交成果,這是對王毅的一個重要挑戰。他需要了解此行的每一項活動、每一個環節,與到訪國進行深入、細緻的溝通,容不得出半點差錯。

  最終,人們看到這樣一組醒目的數據:訪問期間,習近平共出席了66場活動,與32位國家元首及政要舉行了會見、會談,發表了20多次演講和重要講話,出席了10多場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動,簽署了近百份合作文件……沒有人看到一系列數字背後王毅忙碌的身影,但不難想像,在俄羅斯零下20攝氏度的風雪中,在非洲大地的炎炎烈日下,他的神經是怎樣地高度緊繃。

  訪問結束後,王毅在向隨行記者介紹情況時表示:「首訪俄羅斯,著眼的是周邊環境和大國關係;出席金磚國家峯會,著眼的是當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興力量;訪問非洲三國,著眼的是發展中國家這一中國外交的根基。」

  隨習近平出訪之後,王毅又與各國領導人及外交事務負責人積極接觸,就重要問題交換意見、進行溝通。翻看外交部官方網站,進入部長「相關活動」的頁面,會發現王毅的工作議程排得格外緊湊,幾乎沒有一天空閑:

  4月2日,會見東盟國家高官和駐華使節,提出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已超越雙邊範疇,是東亞發展的重要動力、地區穩定和繁榮的重要基石;

  4月6日,同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通電話,就朝鮮半島局勢清晰地表明立場:反對任何一方在這一地區的挑釁言行,不允許在中國的家門口生事;

  4月13日,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在北京舉行會談,提出雙方要「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骨架注入強勁肌肉」,「讓太平洋更加太平」;

  5月9日,與來訪的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就推進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等問題進行深入交談……

  顯然,這位新任外長已向中國公眾乃至全世界展現出新一屆政府積極主動的對外工作氣勢。他的一系列發聲,將中國在關鍵問題上的態度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

  高調亮明釣魚島立場

  因為曾經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王毅被認為是中國外交官中的「日本通」。日本各界充滿期待,希望他出任外長能讓中日關係回暖。但王毅上任之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釣魚島問題上動作不斷:4月17日,他對外公開宣稱,「釣魚島為日本所有」,「將保持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的全天候巡航姿態」;不久後,他再次發表講話稱,「向釣魚島派出公務員或建設港口等時常在我的腦海中」……中日關係陷入了新一輪僵局。

  長期以來,中日雙方在釣魚島問題上一直存在嚴重分歧,王毅曾明確地就此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2013年3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的他,在參加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討論時就指出,「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維護釣魚島主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否則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

  香港《明報》曾刊文指出,「2013年中國的睦鄰外交將繼續走務實道路……但這並不意味中國打算放鬆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維權舉措」。4月23日,為防止日本右翼滋事,我國8艘海監船進入釣魚島12海裏海域巡航執法。當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如果中國登上釣魚島,將「使用武力驅逐」。29日,在美日防長聯合記者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不但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管轄」權,更揚言「美國反對任何尋求破壞日本對釣魚島管轄權的單方面行動或強制行為」。

  面對日美的言論,4月30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使館發表講話稱,「中方從未承認過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或管轄權……我們希望,其他方面不要去搬日本這塊石頭,而讓日本這塊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中國外交部門的態度,被外界認為表明了新外長王毅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明確立場。

  中日幾番交鋒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福布斯》雜誌評論稱,「美日同盟不可能保證釣魚島爭端的局勢不變,美國在某些時候必須避免因此與中國發生衝突」。

  首秀出訪東盟四國

  2013年5月1日至5日,王毅展開了對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東盟四國的正式訪問。其間,他分別與泰國總理英拉、印尼外長馬爾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汶萊蘇丹哈桑納爾等舉行了會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認為,王毅此次出訪顯示中國已開始發力「周邊外交」。

  這次被王毅稱作「溝通之旅」、「合作之旅」的訪問,可以說成果頗豐,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了中國與這四國下一步互利合作的方向和路線圖。有外媒大膽推測,「對南海問題的討論將充滿王毅的整個行程」。不出所料,南海話題被一再提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王毅在印尼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表態。

  5月2日,印尼外交部大樓的一個大廳內,各路媒體記者早早趕來搶佔有利地形,將手中的長槍短炮對準前方的兩個立式講臺,等待印尼外長馬爾迪與王毅接受採訪。身著深色西服套裝、系銀灰色領帶的王毅一出現在大家面前,立刻成為全場的焦點。採訪中,王毅始終微笑傾聽每一個提問。在向一位記者表述中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時,王毅說:「中國有決心、有能力與東盟國家一道,把南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和合作之海。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個別勢力和國家為一己私利在這一地區興風作浪,挑動是非。」中國新外長這句措辭強硬的表態一出口,便被迅速登上各國媒體的重要版面。有分析人士稱,這其實是對個別不友好國家進行批評。

  自從在黃巖島問題上碰壁後,菲律賓一直避免與中國直接較量,改走國際路線,試圖用「軟實力」戰勝中國。除了在東盟峯會上頻頻發聲,挑動成員國對中國發難外,今年初,菲律賓又在國際仲裁法院起訴中國,想利用法庭程序的拖沓來爭取更多的輿論曝光。作為回擊,4月26日,中國外交部公佈了菲律賓非法侵佔的8個中國南沙島礁名稱,鄭重要求菲方「從中國島礁上撤走一切人員和設施」。雙方在南海問題上脣槍舌劍,互不相讓。

  香港大公網評論稱,此次王毅在選擇出訪國家上表現出「耐人尋味」之處:東南亞之行繞開了菲律賓,同時「顯示出東南亞在中國外交佈局中的地位」。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和平說,東盟10國在對待南海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王毅出訪的4個國家都屬於南海問題上的「中間務實派」,這次出訪也體現了中國在「回防東盟外交戰」中的具體戰術:在鞏固緬甸、寮國和柬埔寨等對華相對友好派關係的基礎上,主攻印尼、汶萊等中間務實派。在東盟中爭取到絕對的多數,可以對菲律賓等對華強硬派形成孤立。

  關注海外「民生工程」

  對於王毅來說,佈局不僅僅是對中國外交的宏觀把握與安排,還應該著眼於每一個具體的個人。也正因為如此,履新後第五天,王毅來到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檢查工作。成立於2007年8月的領事保護中心,是在原領事保護處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主要負責辦理中外領事關係、頒發護照、承擔海外僑務工作、會同處理移民事務等一系列領事保護與服務工作。近年來,隨著出境公民人數的劇增,我國領事保護與服務工作面臨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每年需處理各類領事保護案件近4萬起,涉及數百萬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外交部南樓11層,王毅一進門就拱手與等候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打招呼:「大家好!」眼前的王毅,少了平日裏打得一絲不苟的領帶,多了分親切與隨和。他微笑著給在場的年輕同志鼓勁:「領事工作是培養外交幹部隊伍的大舞臺。幹領事,會經歷很多風險考驗,很多急事難事,對自身的成長大有好處。有了領事工作經歷『這碗酒』墊底,今後碰到什麼困難都不怕了。」他沒有高高在上的領導做派,只是發自肺腑地將自己數十年外交工作的體會與感悟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領事保護與服務是外交部,也是黨和政府在海外的『民生工程』,與國內『民生工程』同等重要。」王毅語重心長地說道。

  此時,7層的領事認證業務受理廳裏已經排滿了辦理業務的羣眾。王毅索性走進其中和大家交談起來。

  「你們是哪裡來的?」

  「我是貿促會的!」「我是中興公司的。」「我是……」

  「這裡辦事方便嗎?服務周到嗎?」

  「環境好,效率也高。」……

  看著眼前這個面帶微笑、一點架子也沒有的部長,大家紛紛搶著回答他的每個提問。大廳的氣氛格外輕鬆、自然。

  在王毅到領事保護中心檢查工作後3天,由於中非共和國反政府武裝聯盟「塞雷卡」佔領首都班吉,當地治安惡化,中國駐中非共和國大使館在外交部領導下,動用5架包機,分兩次將67名中國僑民撤出班吉。駐中非大使孫海潮說,他們先將大家接到使館,「給大家安排食宿」,把女士及年紀稍大的僑民安排在客房裡,再趁著天還不亮、路上還沒設路障時出門,將大家送往機場。使館工作人員回來時,還請了兩輛法國裝甲車前後護駕。整個撤僑過程中,工作人員幾天沒有休息過,一天下來只喫幾塊餅乾充饑。這一事例印證了王毅在結束領事保護中心檢查工作時說的那句話:「外交官不是『官』,而是人民的勤務員。」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作為新外長的王毅,面臨的外交命題可謂紛繁複雜,肩負的外交任務也格外繁重。短短60天,或許尚不足以讓他施展拳腳,但他或真誠、或強硬、或親切的每一個舉動,已能隱隱表現出他不辱使命、努力開拓外交新局面的決心。

  二外的高材生,外交部的筆杆子

  從「大齡學生」到最年輕副外長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 張憶耕

  今天,他是國家的外交部長,站在國際舞臺之上展示著中國形象。30多年前,他是一名普通的北京知青,出生在皇城根下,對政治敏感,曾憂國憂民地苦苦思索,也曾與同窗好友結伴四處尋覓有特色的小飯館……

  憑「氣質」選出的班長

  3月,萬物復甦的時節。1978年的春天似乎來得比以往要早,因為一羣年輕人的到來讓北京顯得更加生機勃勃。他們剛剛經歷過1977年冬天的高考,此時正懷揣著豪邁的激情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各高等學府。王毅就是其中一員,邁進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大門。這一年,他已經25歲,剛剛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度過了8年的青春時光。而當時外語學院招生,對考生年齡做出的限制是:不能超過25歲,王毅差一點就與「外院」失之交臂。

  「七七級」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生源複雜,在亞非語系日語專業招收的40多名學生中,工農兵各種身份都有,但大致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剛中學畢業的,一種是靠自學考進來的,另一種則是外語學校畢業的。王毅被分到了由自學考生組成的日語二班。開學不久,他就被同學們一致推舉為班長。

  2013年5月8日,當記者來到二外探訪時,這裡已經「難尋舊貌」了。原來的亞非語系教學樓正對著學校北大門,如今成了綜合辦公樓;現在的日語系已搬進一棟新樓。陳燕生是王毅的大學同班同學,現在是二外的日語教授。回憶起當年選舉班長的情形,他笑著說:「因為入學時間不長,所以大家彼此瞭解不多。但王毅個子高,人也顯得穩重,看起來就有班長的氣質。事實證明我們沒看走眼。」

  沒過多久,王毅的特點就顯現出來,他低調沉穩,心思細膩,考慮周全。

  「七七級」的另一個特點是學生年齡參差不齊,王毅所在的日語二班同學之間的年齡最大能差上七八歲。年齡上的差距難免讓彼此間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但作為班長的王毅和每一位同學關係都很融洽,不僅如此,他還能做好同學間的溝通工作,處理好各種問題。

  如今,這個班的學生已經畢業整整31年,但仍然保持著每年舉辦同學會的傳統。儘管工作日益繁忙,王毅每次都會盡量騰出時間參加。老同學們敘敘舊,聊聊生活近況,倒是很少提及工作上的事。拍照合影時,「班長」王毅必定還是將老師扶到中間,自己站在一旁以示尊重,謙和有禮一如當年。

  「七七級」唯一入黨的學生

  「組織能力強、善於思考、見解獨到、思想深刻」是陳燕生對王毅的評價。大二開始,王毅利用週六下午的課餘時間,組織同學們辦起了讀書會。閱讀的書目不限,可以是剛被解禁的,也可以是古書、名著。每次1至2人發言,不僅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還要對所讀的書做出評價。大家暢所欲言,不同觀點碰撞,有時甚至針鋒相對。「王毅不僅是讀書會的組織者,展開討論時,他又能提出問題,引導大家的思路。」陳燕生說,「兩三年堅持下來,每個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它培養了我們讀書的習慣,直到現在,如果哪一天沒看書就覺得缺了點什麼。」

  潘壽君教授曾經教過日語二班的課,王毅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讓他深有感觸,「每次上課之前,他們都已經把課本上的內容基本掌握了。王毅常常帶著大家一起學習、討論。這讓剛留校任教的我感到壓力很大。」

  「認真」是王毅給一位吳姓大學同窗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的認真表現在做任何事情上,不論大事還是小事」。日語班幾乎每天都要進行小測驗,很多同學已經對「每日一考」習以為常,就算考不好也不放在心上,但王毅不然,「他會因為偶爾一次成績不理想而自責,然後加倍用功學習,下次考試成績一定就會上來。」

  正是這股認真勁兒讓王毅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他先後發表了兩篇日語專業論文和一篇翻譯作品,其中一篇發表在國內知名的日語研究刊物《日語學習與研究》上。一般情況下,能在這本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都是些學者級的人。「一個本科生能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這讓王毅在學校一鳴驚人。同學們都敬佩他的勤奮和努力。」陳燕生對這件事依然記憶猶新。大學畢業時,王毅的功課成績幾乎門門第一。

  經歷過「文革」的年輕人,深深體會到置身於大時代之中,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是如此的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他們關心時事,抒發己見,堅定地秉持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王毅也不例外。

  1981年底,王毅懷著激動的心情迎來全新的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為此,學校專門召開全校範圍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王毅在會上做了發言。那時,學校對黨員的考覈標準極為嚴格,成績優異、政治覺悟高是必備條件,還要在老師和同學中具有極高威信,「只要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就不能被批准。」當年,包括王毅在內,有3名同學成為候選人,但最後只有王毅一人順利通過了所有考評。據王毅當年的輔導員宋春林老師回憶:「他是『七七』級第一個入黨,也是唯一一個入黨的學生。」

  得知王毅當選外交部長後,宋春林第一時間給王毅發去了祝賀簡訊。很快他就收到了回復:「謝謝老師。感謝你當年的培養,也請代我向認識的老師們專致我的問候。」落款是「學生王毅」。

  在二外採訪時,還有同學向記者透露王毅一個鮮為人知的「愛好」——美食。週末,他常和幾個同窗好友結伴在北京城裡四處尋找好喫的小飯館。「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小祕密。」這位同學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然覺得很值得回味。

  筆杆子過硬的外交官

  在同學們看來,踏實勤奮、認真謹慎的王毅適合做一名學者,搞研究。但1982年大學畢業後,王毅卻與外交部結緣,進入亞洲司工作。

  從此,王毅在仕途上順風順水,成為外交部提升極快的幹部之一。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長,從科員到副部長,他只用了19年的時間,所經歷的每個職位幾乎都創下了「外交部該職位最年輕的紀錄」。

  在1996年到1998年期間,王毅在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讀在職碩士研究生,獲得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學位。至今,研究中心的老師對他印象依然深刻,「他在學習上非常刻苦認真,完成了所有課程,順利地畢業了」。之後,王毅又在外交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啟朋是他的導師。周教授透露:「他當部長助理的時候在外交學院讀博,論文研究方向是當代國際關係。」

  在外交部,一些老幹部對王毅的印象是: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能吸收借鑒學界的新理論、新觀點,勇於承擔責任並善於與媒體溝通。在王毅突出的個人能力中,「好文筆」是大家公認的。他對文學、歷史情有獨鍾,早在北大荒當知青時,王毅就利用業餘時間讀了不少文史等方面的書,還在黑龍江的各大報刊上發表了一些作品。時隔30多年,王毅的同學雖已記不清當年高考的作文題目,但他們卻清楚地記得,王毅高考時的語文成績是班裡的最高分。

  王毅的這個特長和文字水平在外交部得到了充分發揮。上世紀80年代,胡耀邦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第一次訪問日本,當時王毅還是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的一個科員。其間,有一份報送胡耀邦的相關材料是由王毅起草的。看似一篇官樣文章,卻被王毅寫出了名堂。一般情況下,據說外交部送到胡耀邦手裡的稿子,返回來時總會被他修改得「一片紅」。但王毅起草的這篇稿子,返回來時,胡耀邦只修改了兩處。這很少見。據知情者透露,胡耀邦還在這篇稿子上批示:「此稿寫得很好!」

  王毅與外交還有另外一個緣分,他是知名外交家錢嘉東的女婿。錢嘉東曾任周恩來的外事祕書,後來擔任過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大使,現退休在家。

專家告訴本刊

  「中國外交應向進取型轉變」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 李靜濤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個「地球村」,那麼國與國之間就如同遠親近鄰。在這裡,親戚、鄰裏之間的相處之道並不簡單,無論是和睦融洽,還是劍拔弩張,時刻都彰顯著大智慧。作為「地球村」成員的中國,要隨時調整、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外交工作也面臨著更複雜的挑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崔立如5月8日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外交,「要在顧全自身事務的同時,考慮到在國際體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從這一點看,王毅肩上的擔子很重。

  環球人物雜誌:新一屆政府的外交,在延續以往大政方針的同時,是否需要一些新思路?

  崔立如:中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比較強,新一屆政府在大的方針政策上不會有較大變動,仍然是著眼於促進和平穩定發展,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綜合國力方面,中國已經排名世界第二。金融危機使這一地位轉變來得有些突然,中國從外交思維和機制上都沒有做好準備。這就要求我們要思考在國際事務中如何扮演好「第二」的角色。

  環球人物雜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日關係是否仍然是中國外交面臨的重大挑戰?

  崔立如:中日之間存在歷史恩怨,兩國的結構性矛盾不容易解決。近年來,中國迅速崛起,而日本國內的社會經濟狀況不佳,在走下坡路。這就使日本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它不僅僅存在於日本右派,更是日本民眾普遍的心理狀態。這些矛盾在現階段集中體現在釣魚島問題上。領土問題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不能退讓。因此,中日關係正處在一個困難時期,並且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雖然這樣的現狀不符合兩國利益,但短期內實現重大突破不大可能。

  環球人物雜誌:周邊其他國家是否也會給中國出難題呢?

  崔立如:中俄關係目前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東北亞方面,儘管中朝之間總體上保持了傳統的友好關係,但兩國並非在所有問題上的看法都一致。如何處理好對朝關係,保持朝鮮半島的穩定,是中國新一屆政府外交上的一大挑戰。東南亞方面,中國和東盟的關係一直不錯,但是中國的崛起也引起了部分東盟國家的焦慮,同時有些國家還和中國有領土爭端。中國在處理和這些國家關係時,要兼顧和東盟整體的關係。南亞方面,目前巴基斯坦國內政局不穩。中巴關係一直不錯,中國應該在不干涉其內政的情況下,努力推進地區穩定。中亞國家目前普遍處在過渡期,老一輩的領導人或將淡出,新一代的領導人正逐一登場,要繼續維持和發展同這些國家的關係。

  環球人物雜誌:中美關係的走向一直備受關注,近期,兩國關係似乎並未出現過太大波動。

  崔立如:中美關係一直以來都有「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的說法。這種說法不錯,但太籠統。應該明確的是,在新時期中美關係是有變化的。現在,美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處理中國地位上升所帶來的挑戰。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中美之間的競爭性上升,美國必然會調整對華政策。這種調整具有兩面性:既要防範和制衡中國,同時由於意識到兩國之間已經形成了深度依存,美國還要考慮如何推進兩國的合作。避免衝突,實現基辛格所說的「共同演進」,對於中美雙方來說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環球人物雜誌:未來,中國外交上將有哪些轉變與突破?

  崔立如:中國的外交應該要有整體設計,也就是戰略設計。長期以來,中國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服務於經濟建設,所以更偏向於防守型、反應型,工作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對抗、分歧。現在外交工作應該更為積極主動,向開拓進取型轉變,當然開拓進取和侵略絕對是兩碼事。

  環球人物雜誌:作為新一任外交部長,王毅將會為中國外交帶來怎樣的積極影響?

  崔立如:王毅長期在外交部工作,豐富的外交經驗無需贅言。更重要的是,他曾經有過長期主持中國與周邊國家外交工作的履歷。而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正是新一屆政府的外交重點之一。尤其是在中日關係的困難時期,擔任過駐日大使的王毅必定會發揮出積極有益的作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