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7,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成功。據悉,兩名航天員將在太空駐留30天,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讓中國離建造首個國際空間站又近了一步。有國外媒體認為,「中國計劃將在2022年完成獨立空間站的建設,這很有可能會是2024年國際空間站達到使用期限後太空唯一的空間站。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向『宇宙強國』邁進。」

雖然這類消息讓人歡心鼓舞,但是有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卻是,縱觀國內互聯網科技圈,真正擁有創造尖端技術能力的科技公司幾乎屈指可數。有人說,國外的主流科技公司都在研究怎樣改變人類的尖端技術,我們卻還在研究怎麼取悅用戶,怎麼競價排名,怎麼跑分。這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我們的確可以看到,相對於國外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的熱衷科技研究,我們更喜歡賣手機和追風口,並將其視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戰略。

國內外科技公司正形成

前些時日,馬斯克在IAC上洋洋灑灑地講解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誓將人類送往新星球。扎克伯格日前被炸掉的那顆價值2億美元的Amos-6通信衛星,更是其將寬頻服務覆蓋至整個非洲的壯志雄心;而谷歌也正以AI、量子計算機、太空電梯等佈局新一輪的科技競爭。這些超級科技巨頭,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是以跨界賣手機走到如今的。

隱形傳輸、太空移民、全球互聯,我們總以為遙不可及,也總認為這應該是舉全國之力才能辦到的事情,孰不知國外企業巨頭早已經從仰望星空向踏足銀河疾走,而我們依然在衣食住行的市場上勾心鬥角,追名逐利。一場比一場酷炫的發布會,成為每天科技圈的最大談資,千篇一律的拿著配置當創新的故事,成為資本湧入的驅動力。除此之外,感受到的就是更多的商業邏輯的浮誇。

據悉,阿里旗下電商聚划算將會聯閤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華航天博物館,計劃將於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電子商務衛星——聚划算號,這算是一次非常大膽的嘗試,三方首次將互聯網與航天相結合,共同探索包括火箭脫落材料定製、太空農業等創新項目,為中國航天科技尋找更為多元的商業應用空間,並拉近普通人與航天科技的距離。但事實上,這卻是一場炒作意味大於科技發展的營銷。這次合作拉近的可能是外星人與阿里的距離。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向外星人發出「到地球購物」的倡議。

當然,阿里巴巴或許會成為雲計算領域中的佼佼者,在目前的大數據時代流光溢彩。而百度轉型人工智慧或許會後來居上,將其應用於眾多領域,騰訊或許依靠眾多用戶開發VR產業獨具優勢。但是無法否認,在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科技領域,國內商業巨頭甚少涉足,為什麼我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跳不出西方商業模式的框架,為什麼我們總在西學東漸的道路上試圖用革新來掩蓋外來這一本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我們何時才能在科技創新上真正的強大?畢竟,除了商業化,我們應該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初期的模仿成功力不足

《沸騰十五年》中提及:互聯網在美國的每一個細小的創新,在太平洋西岸,都會有人進行學習、借鑒甚至模仿和跟隨。這在之後甚至形成一套約定成俗的成功路徑:用最快的速度學習美國最成功的商業模式,迅速本土化,贏得用戶,獲取收入,然後再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後再進行發展,以此形成自己特有的創新。這樣以模仿起家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最初發展階段大為流行,成為推動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內在動力。

騰訊最早的殺手鐧QQ是對ICQ的模仿,搜狐對應的是雅虎,百度借鑒谷歌崛起,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因為處於新興事物剛剛引進的階段,借鑒和模仿無可厚非,正是由於他們創造的這條捷徑大大地推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步伐,也正是這條連接美國和中國信息的綠色通道開闊了我們的全球視野,令初創企業能在互聯網浪潮中攪弄風雲。

但是歷經20餘年,我們似乎仍處於模仿式創新階段。在近幾年掀起狂風浪雨的互聯網風口,幾乎無一例外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矽谷也已成了國內互聯網科技公司的朝聖地。而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成功路徑竟然依舊能在本土大放異彩。但是,當模仿成為一種習慣,創新的動力在潛移默化中似乎也正一點點消逝。

周鴻禕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中國互聯網跟美國互聯網做對比,最大的差距還是創新活力不足,雖然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但是創新得不到開放的支持,沒有足夠的流量和用戶,很多創新的項目和新興的創業公司可能在競爭中失敗。

所以,國內創業環境的影響加上創新風險居高不下,模仿借鑒似乎成了最為穩妥的一條道路。每當矽谷一有新公司誕生,中關村的創客們總是聞風而動,摩拳擦掌。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直接把美國的先進產品和商業模式複製過來,這永遠是術,術依賴於勢短期內會帶來突飛猛進的效果,但是長久依靠術而不求道,安於現狀,企業很難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轉折式的突破和跨越。真正的道是怎麼把美國互聯網發展的原動力——開放和創新的精神,「抄襲」進而應用到中國來,讓大眾知道如何創業,萬眾明白如何創新。

內外多限制新的因素亟待解決

模仿固然會消磨創新動力,但動力來源卻不止一條,創新環境和創新理念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現實是,國內的創新環境和企業自身的創新素質也有待提高。

雖然我們一直致力於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融入整個社會,早早的打出各種口號試圖營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好氛圍,但是現實這個大染缸總是從各個方面拖著創新的後腿:對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投入常常因為種種原因流於表面;技術創新風險擔保、稅收優惠政策等保障落實出現偏差;知識版權保護缺口嚴重打擊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種種問題,讓真正創新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眾所周知,企業何時何地都不能脫離社會的經濟和背景發展下去,目前整個社會的科技創新領域也就處在初開階段,這些問題越早解決對於創新來說越是好事。不然,很難說國內科技公司能夠進行真正的創新。

排除大環境,相比國外的科技公司而言,國內多數企業追求規模和收益,創新的先期投入和看不見的盈利前景,往往很難被打動。所以內部也並沒有提供一個更加容易滋生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谷歌企業事業部總裁戴夫·基勒德談道:「谷歌的特別之處是其創新氛圍由創立至今沒有絲毫減弱,這對每一位年輕人都充滿了吸引力。」谷歌極力塑造創新環境,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為了鼓勵創新,員工可以利用20%的工作時間做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而上司不會過問他們在做什麼。

這種工作方式在國內互聯網企業很少能看到,多數國內企業一般都會在研發上有明確的目標,各級員工按照細分的目標各司其職,每天為了完成KPI而疲於應付。他們認為這樣最有效率,但是這浪費了公司最大的資源——員工的自由創造能力。基於公司業務進行的創新尚且窒礙難行,更遑論更高一籌的「黑科技」。

根深蒂固的用主義讓創新步履維艱

在國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有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認為科技互聯網只是用來賺錢的一個工具。

所以,互聯網科技圈眾多的誕生的公司,從第一天起就是一個「想賺錢」企業,而且有的確實已經賺到了錢。阿里巴巴的商業帝國、騰訊的社交娛樂、百度的移動搜索,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滲入,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讓自己盆滿缽滿。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風起雲湧,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快捷湧入,嘔心瀝血地提高手機性能,完全也都是本著對萬億級市場如饑似渴的熱愛,殷切著盼望把手伸進用戶的錢袋。而當商業利益已經達成,如何使利潤擴大化是企業莫衷一是的目標,有誰會想著兒時纔有的改變世界的夢呢?

而縱觀這些問題的根源,或許都是傳統的實用主義在作祟。

我們歷來喜歡問「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也願意把實用價值作為進行某件事的動力,長久如此,甚至根深蒂固。互聯網如今的商業模式也是如此,初創企業最開始的步驟都是如何把自己的項目或者項目的故事做得有價值,然後再去融資,而且,這種價值必須是能讓投資人看到收益的,兩者建立在「有用」的基礎上進行交易,直至最後,也是以收益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說一開始就是想獲得商業利益,所做的產品或者服務最初也是侷限於潛在投資人的利益關注點,即使發展比較成功,由於基因已成,這家公司也很難在除既定業務範圍之外的基礎上,投身前所未聞的深度創新項目。

相反美國的創新動力來源就有很多,熱愛、宏願、好奇心甚至是虛榮心。全世界都知道扎克伯格的創建facebook的理由:泡妞。如果沒有成功,想必這必然會成為國內諸多科技公司的反面教材。而事實上,不論成功與否,這都完全是個人自由,也正是這自由才會想他人之不想,孕育新生事物,那怕失敗,也並不意味該被嘲笑。

我們的實用主義所目及的往往是最眼前的、能緊緊攥在手裡的東西,多年來的眾多科技成果都是侷限於此,對原理和規律進行系統深究的少之又少。甚至是最為成功的BAT也沒有投身重大科技創新這一商業無人區,畢竟這一領域投資多、耗時長,連收益都可能遙遙無期。既然擁有更快、更便捷的盈利模式,為什麼還要兵行險招去觸及未來式創新項目呢?這也正是多數企業的共同想法。

國內巨的基因限制了科技圈的新能力

互聯網科技方興未艾,O2O、直播、短視頻等風口接連不斷,競相角逐後或者併購或者投身靠山,最後往往是商業巨頭成為最大的贏家。而目前整個互聯網的風吹草動總是或多或少與BAT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而BAT最大的優勢就是資金和流量,這一特性導致了改造傳統生意成為他們最為擅長的。所以,國內的新興科技公司,或多或少都會依靠這幾個公司的投資,自然形成了國內科技圈熱衷於改造傳統行業的局勢。

因為商業巨頭們往往是資金與實力的代表,他們彙集了社會豐富的人才、資金和人脈,新興公司又多是依靠他們的投資才能存活,自然在項目的選擇上向他們靠攏,根本不會選擇難度高、見效慢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導致了對模仿的膜拜,而創新只侷限於商業模式層面。

儘管馬雲構造的商業帝國已經開始蔓延至影視、音樂、雲計算,阿里巴巴的主流業務仍是是金融、支付、電商等等,儘管百度開始宣傳自己是家科技公司,曾經進行過無人駕駛,但傳統搜索也依然是其最重要核心業務,儘管騰訊對鏈接一切情有獨鍾,但大量的用戶羣體依然是它最核心的資產和發展動力。毫無疑問,這三大巨頭們最主流的產品,都是與生活娛樂息息相關的。

與科幻小說的區別一樣,他們只能說是軟科技公司,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硬科技公司,所以對於科技創新和未來式實驗的需求並不迫切。這與社會環境有關,也與他們自身的選擇有關。作為互聯網科技圈的巨頭,BAT在互聯網商業化上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個科技圈創新。

我們總是樂於在改革或者革新前將目標和口號灌注於大眾,企圖營造氛圍令我們以為已經在路上,並以此期盼每個人都能付諸實踐,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不會考慮底層是否具有相應的資源和素質能加入這一過程。在商業巨頭壟斷了大部分資源將其投入傳統行業的時候,我們可以誕生商業領袖和傳奇,卻很難誕生一個具有硬科技實力的科技巨頭乃至領袖。

而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喪失,是判斷科技興盛與衰落的最終標準。也許我們科技發展的時間還太短,現在的萬物蟄伏是開春前的等待。但是,在這場等待中,我們也應該做好準備,而不是默默的等,並為此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

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歪道道(neihangaoxiao)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