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你想必已經被各種博物館的創意主題強行洗腦、被世界各地紛繁多樣的博物館類型刷新三觀。而我們今天介紹的“地底博物館”嚴格說來並不能被稱爲“博物館”,它們分別是倫敦地鐵、慕尼黑地鐵,以及壓軸登場的斯德哥爾摩地鐵。雖說這些只是每個當地人再熟悉不過的城市軌道交通,但當你俯下身軀、鑽入地底、凝目細觀,才發現它們在地表之下,默默承載着舉世無雙的後現代文化意味。




撰文、攝影:安一然Roger


倫敦


“地下的幽魂”——滑鐵盧地鐵站。


2011年夏天,剛剛大學畢業的我來到倫敦攻讀材料學博士學位。對於第一次一個人長時間在國外生活的我來說,倫敦是個不錯的選擇。有句老話貌似挺有名:你若是厭倦了倫敦,也便是厭倦了生活。這話可能有些絕對,但足以從一個側面說明倫敦是個多麼多姿多彩的城市。



2012年我買下了我人生中第一臺單反:尼康D800,從此攝影變成了我生活中最好的朋友,也變成了我表達自己感受的獨特手段。生活在倫敦這樣一個大都市,我想地鐵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經常打交道的交通工具,我也在坐地鐵的時候時常能碰到一些讓我驚歎不已的結構和線條。久而久之,我便產生了拍攝地鐵這個主題的想法。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線路在倫敦建成。從此開始,倫敦地鐵就像一座龐大的地下博物館,見證着這座英倫都城的百年變遷,也成爲了倫敦著名的標誌性元素之一。倫敦地鐵網遍佈全城,既有百年曆史的老線路、老站臺,也有近幾年纔剛剛開通的新幹線、新車站。古老與現代的元素在倫敦地下交融、碰撞,塑造出了風格各異的地鐵建築。


Jubilee沿線的地鐵站總是這麼充滿神祕的氣息。


地鐵的拍攝題材多種多樣,可以進行側重乘客方面的人文拍攝,也可以完全專注於地鐵的建築和結構之美,我拍攝的倫敦地鐵系列便是側重於後者。



拍攝地鐵,首先一點就是要習慣一個人。我曾經試過和朋友一起去拍地鐵,卻發現這樣的效率非常之低下,而且有弊無利。首先很多地鐵站裏的拍攝機位其實只有那一個點是最完美的,人多的話便要排隊拍攝,消耗的時間暫且不說,一個最大的問題便是會招來地鐵工作人員的注意。地鐵作爲城市公共交通設施,政府擁有地鐵的物權,很多時候在地鐵裏用三腳架進行拍攝是不被允許的,而很多時候由於地鐵昏暗的環境三腳架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抓住時機,快速拍攝便顯得異常重要。


中央線的列車內部


拍攝地鐵建築這類題材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尤其是市區主要交通樞紐的車站都是人流量極大的,選擇早晚乘客流量相對較少的時間進行拍攝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通常會晚上九十點之後纔出去拍攝,然後趕在半夜最後一班地鐵前回家,這樣的效率往往是最高的,不過也比較辛苦。除此之外,其實拍攝地鐵系列最大的挑戰和難度,便是發現和找到值得拍攝的元素,這也是拍攝地鐵最核心的內容。


Poplar地上地鐵站


拍攝最爲密集的那段時間,我經常便是從一條線的起點坐到終點,每一站都下來轉一圈尋找是否有適合拍攝的結構和線條。有時候一條線下來就已經筋疲力盡了,有些時候甚至在地鐵裏睡着了,睜開眼睛已經不知道到哪站了。


西敏寺地鐵站



而每每發現一個有趣的樓梯或是獨特的拐角,那份成就感就別提了。在拍攝倫敦地鐵期間,獲得最好的拍攝地點,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嗨!大眼睛你好


當時我坐地鐵坐到了Northern line的Angle站,準備在這個站裏面轉一圈之後出站上去買點東西。在站裏轉了一大圈卻並沒有發現什麼值得拍攝的地方,還頗有些失望,準備出站離開了。不過不巧的是那天Angle站正常的電梯出口因故關閉了,乘客們只能通過平時沒有人使用的應急樓梯離開車站。



在一片埋怨聲中我和其他乘客一起通過應急樓梯離開。不過當我走到這段應急樓梯的時候卻是大喜過望,原來這是一段設計頗爲精巧獨特的旋轉樓梯。等乘客都離開之後,我好好地拍攝了一番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Angle站臺的旋轉樓梯


慕尼黑



喜歡這種顏色的配搭


我曾藉着開會的機會前往慕尼黑和斯德哥爾摩繼續我的地鐵系列。這兩個城市的地下世界也是我預謀已久,神往不已的地方。


離奇掉落的公共電話


慕尼黑作爲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首府,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旖旎的自然環境讓這裏成爲了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豐饒富庶的巴伐利亞讓慕尼黑的經濟發展一直處在德國甚至歐洲的前列,城市的地鐵網絡也早已達到了頂級都市的水準。


德國人給世人的一貫印象,比較好聽的說法是嚴謹精準,而不太好聽的說法便是太過嚴謹而不知變通。不過當你踏入慕尼黑的地下世界的時候,也許你對德國和德國人的印象要來個翻天覆地的改變了。


出鏡率最高的站臺之一,站在這裏等車會不會有突然的啓發呢?


我拜訪過很多城市的地鐵系統,慕尼黑地鐵給我的最直觀印象就是多變,形式五花八門。作爲一個材料工程專業的博士,慕尼黑地鐵的材料選擇可謂兼容幷包。拋開常規的混凝土、金屬等等建築材料不說,玻璃、塑料等等材料也被大量地應用其中。




材料還是基礎,更爲重要的是慕尼黑地鐵的設計師們賦予了這些冰冷的材料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大膽的用色和倫敦地鐵昏暗陰鬱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慕尼黑地下,各種鮮豔的色彩在這裏以不同的形式碰撞交織,或許這樣的用色會給城市裏忙碌穿梭的乘客帶來一些新鮮和釋放。



除了顏色,慕尼黑地鐵裏的結構元素也讓人稱道。平常的牆面經常會由形狀各異的色塊構成,地板也時常會由奇特的線條和形狀鋪蓋。慕尼黑的地鐵彷彿無時無刻不在給乘客營造一種浪漫的理想主義的氛圍,讓乘客們忘記身處在冰冷的地下鐵當中。



由於時間有限,我並沒有走遍慕尼黑所有的地鐵線路。不過即便如此,慕尼黑地鐵仍舊打破了我對地鐵固有的理解和想象,讓我不得不驚歎嚴謹刻板的德國人居然可以創造出如此多彩跳脫的地下世界!



而我在慕尼黑幾天的拍攝時間中,有一天也算是頗爲傳奇了——


那天我下午從新天鵝堡返回慕尼黑已經很晚了,筋疲力盡的我思前想後還是決定繼續回來拍攝地鐵,直到座上末班車再回酒店休息。沒想到慕尼黑的地鐵線路比較複雜,我又不懂德語,對手冊上顯示的不同線路的首末班時間理解的略有偏差,我竟然在坐到一條線路的終點時發現已經沒有返程的地鐵了。而這裏又離我住的在市中心的酒店非常遙遠,我竟然最後決定在地鐵站中過了個夜!所幸德國的治安非常好,我從凌晨1點休息到了4點多,乘坐第一班早班車便繼續拍攝去了,我也實在是佩服我拍攝時可以爆發的驚人能量!


金屬感爆棚



斯德哥爾摩(壓軸出場)


火焰主題,斯京出鏡率最高的地鐵站。


離開慕尼黑之後,我立刻飛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以下簡稱斯京),拜訪另一處聞名世界的地下世界。這座北歐首都的地下宮殿聞名世界已久,多次在世界範圍內地鐵的各種評比當中脫穎而出。


可愛的童話世界


頗有童趣


如果說倫敦和慕尼黑的地鐵世界尚且在我的認知範圍內的話,那斯京的地鐵真可謂是天馬行空,超出了我的想象範圍了。斯德哥爾摩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稱,因爲這裏同樣是一個由很多小島組成的城市。這裏水系發達,各個地鐵站連接了各個小島,因地制宜,斯京的很多地鐵站的建造要符合當地具體的地質構造和地形結構,因此不同於多數常規城市的地鐵設計。


“地獄之門”



踏入斯京的地鐵,你彷彿覺得並沒有進入一個現代城市的地鐵站,卻像是進入了古代維京海盜們的地下山洞一樣。



這裏的地下構造通常不是平整的牆壁和規則的走道,更多的時候是岩石般的牆面,牆上還時常會鑲嵌一些貝殼、化石之類的裝飾,甚至有很多鳥類和其他生物的標本,實在是讓人興致盎然。


彩虹躍然頭上,這樣的地鐵站會讓你一天都有好的心情。


維京人的藍白色系


這次的有趣經歷,是我在斯京地下穿行的時候偶然碰到了一位非常健談的瑞典老阿姨,她是地鐵的工作人員。她看到我揹着大包、拿着三腳架在拍攝地鐵,便饒有興致地問我在拍些什麼。得知了我的意圖之後,她便打開了話匣子,和我聊起了這些地鐵的建造歷史。原來斯京地鐵在建造之初便有着高於其他城市地鐵建設的用意和目標。每個地鐵站的整體設計都是交給一個獨立的藝術家來構思和完成的,每個地鐵站也都要承載交通運輸之外的意義和任務。


哪裏跑?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斯京的地鐵遠遠不止是地鐵,這裏就是瑞典的人文歷史博物館和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很多地鐵站你甚至可以看到只有在博物館中才能見到的櫥窗和展品以及豐富的文字介紹,斯京地鐵人的理念正是把博物館中看似高高在上的東西拿到地鐵站中來,很多時候這些地鐵站中的“展覽”對我的吸引已經超過了這裏的建築本身。


斯京地鐵的車廂內部,濃濃的復古感。


如今我已經拍攝完了倫敦、慕尼黑和斯德哥爾摩三座歐洲城市的地鐵,但是我的腳步並不會停止。短期內的計劃是前往莫斯科和紐約繼續我的地鐵系列,有朝一日希望能去往世界上更多的城市拍攝地鐵,向大家展示不同大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地鐵和交通文化。


因爲世界上有一種博物館,

一直深藏於每個國家的地底。


擴展閱讀


這個小縣城,居然是江浙滬地區最“黑”的地方之一

五月的南京,是最恣意的南京!

爲了這條推送,我們準備了10年

拍了20年,她把古樹拍成了神樹!

媽媽,你爲什麼哭了?

這是一座超乎你所有想象的大橋!




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按鈕

超低價格

預訂《華夏地理》2018典藏版

還有大禮相送哦!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