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精緻生活

不知多少人對古代生活的印象,是從穿越劇來的,花盆底鞋、指甲套、插滿花朵的旗頭,悽婉的男女配一碗沒完沒了的蓮子湯。其實古時候的生活哪有那麼乏味,哪有穿越劇裏的那麼做作?這幅清代《十二月令圖軸》分明告訴我們,春有繁花夏有風,秋有拜月冬有酒,這纔是活生生的生活。你懂不懂古代不重要,你能不能穿越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今天還能記起,曾經與四季對話,與時節對飲的精緻生活,離得還不是那麼遠,猶可追。

這幅《十二月令圖軸》,正靜靜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裏。這幅未題作者姓名的畫,卻描繪了曾經中國人每一個月最重要的活動。今天,給自己五分鐘,我們穿越到畫裏,到亭臺樓閣、青山流水間,過上一年古人的精緻生活……

詩意春天,賞燈踏春會雅集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稱燈節。從漢代開始,家家戶戶要點起彩燈萬盞,賞月猜燈謎。遠遠望去,懸滿燈籠的街道如一條盤旋的火龍,路邊的樹木像被寶石環繞。視覺效果完全不輸今天的廣場大屏幕。幾個小孩歡脫地燃了煙花,“啾”地一聲,春就要來啦!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一月 元宵節(局部)

每逢三月三,人們要以春水沐浴,以示洗去污垢,迎接新春。文人們相聚在溪水旁,玩着古老的“曲水流觴”遊戲。酒觴順着溪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喝酒吟詩。相傳飲酒是爲了去除不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便是寫王羲之與朋友的雅集。一代書聖酒至酣處,興甚至哉,手起筆落,飛沙走石,行雲流水,遂成千古名篇。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二月 踏春嬉戲(局部)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三月 曲水流觴(局部)

熱鬧夏日,採蓮樂事誰家有

待天空已飄起了梅子雨,木蘭花俏立在枝頭,牡丹開得一派花團錦簇時,端午節的龍舟早已驕傲地昂着頭,如箭飛過。河岸兩邊的亭臺上,男人擠在廊上,吶喊助威,指點江山。女人們則安靜地喫着瓜果點心,偶爾指着某一艘龍舟,“這個龍頭好漂亮呢!”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四月 賞花消遣(局部)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五月 賽龍舟(局部)

夏末初秋時,正是江南採蓮好時節。朵朵蓮花矗立在碧水綠葉間,隨着一陣溫軟的歌聲,茂盛的蓮葉後閃出幾葉扁舟。採蓮少女們撐着篙,對着歌,握着小叉,從湖裏叉上一個又一個蓮蓬。有時小夥子也來對歌,“餘花任郎摘,慎莫罷儂蓮”,“泛舟芙蓉湖,散思蓮子間”……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六月 賞荷採蓮(局部)

絢麗秋天,唯念親人團圓

乞巧節,家中女子聚在一起,擺出各色瓜果點心,祈福自己擁有美妙的手藝,遇見如意郎君。盼着盼着,終於到了團圓的中秋節。明月皎皎,高掛天空,一家人全聚在觀月閣上,月餅、柚子、糕點、美酒擺了滿滿一桌。喫美食、敘家常,吟詩詞,或是發呆看月亮。團圓,不是爲了做什麼事,而是爲了在一起,這纔是團圓的真正意義。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七月 乞巧節(局部)

重陽正是佩茱萸,登高賞菊時。人們尋來最燦爛的菊花,放在窗前籬下,片片金黃團聚如繡球,似乎要留住這最後的韶光。因爲菊花花期晚,被古人寓以長壽之意。在這一天,人們相約賞菊,飲菊花酒。只希望日子永遠有歌唱,花開永不敗。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八月 中秋節(局部)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九月 重陽節(局部)

沉靜冬天,藏一個錦繡中國

天兒漸漸變冷,農作物也已收好。人們順應天時,在冬天休養生息。家人聚在一起取暖,邀好友品鑑古玩、猜謎作詩。每日晨起習字、作畫,日子倒也津津有味。生活的樂趣,在於懂得爲自己找來閒事忙。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十一月 賞古玩(局部)

待到飄起第一場雪,人們對冬天的熱情,好像又被點燃了。孩童們堆幾隻雪獅子,打幾場痛快的雪仗。冰天雪地間,一樹紅梅傲然盛放,喚童僕折下一兩支,放進高挑的梅瓶中,陳放在廳堂書房裏。人們喝着熱酒暖茶,抱着手爐,看着梅花,等着春節的到來。美好的日子總是期待的。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十二月 堆雪人/賞梅/滑冰(局部)

五分鐘已過,此刻我們已回到現實。雖然不似古人,無亭臺樓閣可望月賞花,無曲水流觴可吟詩作對,但一花一草、一餐一飯、一步一景,都能有可圈可點的精緻。只要你還記得,只要你還願意,精緻生活猶可追。

本文轉載自“中式生活美學”,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