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看一下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看上去是不是很合理呢?這在很多的理財課程里,都是一個必講的部分:

第一象限:保命的錢 20%的資產

用來購買保險,通過買保險,意外險等,來保證家庭的突發事件;

第二象限:要花的錢10%的資產

作為短期消費,3-6個月的生活費;

第三象限:生錢的錢 30%的資產

用來買資產的錢,資產就包括股票、基金、房產等;

第四象限:保本升值的錢 40%

養老金,子女教育金、債券、信託、低風險的頭部P2P等。

然後就有很多做產品的平台會大肆宣揚,動輒拿出十萬塊來買保險、投網貸。其實這個只是一個參考,告訴你,要把所有的資產分成4個部分,然後按照你的基本情況,再去劃分,但是拿來主義盛行啊,好多人直接就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進行4個象限劃分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以下的幾個因素:

1、年齡因素

年齡越小,承受風險的能力就越大,所以在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在規劃的時候,有一個觀點:

100減去你的年齡,就是你的高風險資產持有比例(即你買入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比例)。

比如你今年25歲,那麼你可以將資產的75%投入股票/風險投資市場。

但是每個人的心裡承受點位是不同的,如果你默認自己活不到100歲,比如能活到80歲,則可以用80-現在的年齡,同樣,如果你25歲,那你就可以持有55%的資產比例進行風險投資,所以,公式未必都可靠。

2、家庭人口結構

如果一個421結構的家庭,賺錢的只有「2」個夫妻,那麼,在買保險的時候一定要買兩個人的,而老人和孩子作為「純支出」項,則應該買性價比較高的意外和重疾類的保險。4個老人因身體情況的不同也會購置不同的類型,所以在整體的比例劃分上,還是以保障為第一位的,不要去追求購買保險的總金額比例。

但是如果是一個只有1個人的單身漢,那買保險的金額就少了。意外和重疾類的保險保證「夠用即可」,不要追求高保額。

3、職業因素

在第一象限中,我們要充分的考慮到職業類型,如果收入比較穩定,那麼應急的家庭資產只要保證3個月即可,只要工作就一定會給工資,如果發生了意外,體制內的保障措施會更好,而離職的風險更低。

相反,如果是在競爭激烈,經常換公司的行業,就一定要留足6個月以上的生活費,畢竟,一旦發生了意外,一個月賺幾萬之後,好幾個月沒工作是很難熬的。

個體商戶則應該區分職業危險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應急的家庭資產和生意的現金流分開來,並且保證6個月-1年的生活周轉期。

4、高低風險資產比例

按照之前說過的50:50的原則,大部分的家庭都可以用這個原則來進行風險投資,然後用動態平衡來處理高低風險之間的平衡。而標準普爾家庭結構中,30:40的比例過於保守,只有在動態的平衡中才能在市場低位抓出更多的籌碼,在市場高位時有更多的「穩妥保障」

綜上,在進行家庭資產劃分的時候,可以遵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測試:

1、你的年齡?

2、你能承受的風險預期?

3、家庭的人口數?

4、工作中的勞動力比例?

5、職業風險係數?

6、高低風險資產比例?

再通過適度的平衡,調整四個象限之間的比例,才可以確定自己合適的資產配置方案~

歡迎來我的公眾號找我哦~

關注費錢錢同名微信公眾號「費錢錢」,一起嘮嗑聊生活聊理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