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一家企業要發展,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內涵式發展,一種是外延式併購。

內涵式發展主要靠企業自身的積累,這種模式發展相對緩慢,且具有不確定性;外延式併購,即通過投資、併購其他的企業來實現業務擴張,這種模式發展較快,但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包括影視公司在內,很多企業都是通過投資併購來實現發展壯大的,而伴隨大量併購出現的,則是商譽的不斷累積,也就是說商譽是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因此,影視公司商譽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與此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商譽的減值風險。

何為商譽?

回到題主問題本身,首先我們要知道商譽是什麼。按照一般的定義,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在企業合併時,商譽是購買企業的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併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舉個例子,A公司以10億元併購B公司,而B公司凈資產2億元,兩者的差額8億元,就稱之為商譽。之所以會產生8億元的商譽,可能是因為B公司的口碑良好、團隊素質高等,而這些都無法體現在B公司的賬面凈資產裡面。

商譽問題普遍存在於輕資產行業

從行業層面來,商譽問題普遍存在於輕資產行業,比如傳媒、餐飲旅遊、計算機、家電、醫藥等。原因何在?讓我們把視線聚焦到影視行業。

從2013年左右開始,受國家有關部門鼓勵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強國)影響,加上當時併購政策和流動性環境都比較寬鬆,影視行業的併購重組迎來井噴,與此同時,被併購的影視公司估值也迅速提升。

而影視行業具有很強的輕資產屬性,高度依賴創意和人才(編劇、導演、演員等),沒有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重資產」,也就是說,體現在賬面上的凈資產比較少。由於商譽=併購價格?凈資產,一增一減的結果,就導致相關影視公司的商譽不斷累積。

我們統計了A股主要影視公司的商譽金額,剔除了商譽為零或極小的歡瑞世紀、唐德影視、上海電影、橫店影視、金逸影視等,剩餘的影視公司共16家,商譽總計347.53億元。

考慮到各家影視公司的規模不一,我們用商譽占凈資產的比重作為排名的主要依據。數據顯示,排名前五的公司商譽占凈資產的比重均超過50%,分別是長城影視、萬達電影、驊威文化、捷成股份、文投控股。

長城影視獨佔鰲頭並不令人意外。自從2014年借殼上市後,公司先後收購東方龍輝等6家廣告公司,南京鳳凰等9家旅行社,馬仁奇峰等3家實景娛樂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也從影視劇投資製作,擴展到廣告營銷及實景娛樂。

院線龍頭萬達電影的商譽也是非常高的,占凈資產的比重為76.45%,排名第二。如果從商譽的絕對金額(96.6億元)來看,萬達電影是無可爭辯的第一名。萬達電影商譽的主要來源包括:收購澳大利亞電影院線運營商Hoyts,形成商譽約35億;收購時光網,形成商譽約21億;收購萬達傳媒,形成商譽約10億。

此外,很多高商譽的影視公司都是跨界而來的,比如驊威文化、文投控股、北京文化等。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是,原來所處行業不景氣,通過跨界併購進入影視等領域,也因此帶來了高商譽的問題。

以驊威文化為例,公司原本從事玩具行業,2014年收購遊戲公司第一波網路、2015年收購電視劇公司夢幻星生園,從而進入遊戲、影視行業;公司的年凈利潤,從2014年之前的3000多萬,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1.2億,2016年、2017年分別為3.03億、3.65億。

文投控股原本是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後來通過收購耀萊影城和上海都玩進入影視、遊戲領域,不僅變身為北京市屬的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年均利潤也達到4億至6億,還綁定了成龍、吳亦凡等知名藝人。

北京文化曾經是一家普通的旅遊公司,2014年起相繼收購世紀夥伴、星河文化以及摩天輪,將宋歌、陳國富、婁曉曦等人才納入旗下,並出品或保底《心花路放》《戰狼2》《我不是葯神》等爆款電影,成為近年來電影行業崛起的一匹黑馬。

商譽問題無需過分擔憂

儘管商譽問題要慎重對待,但目前外界對影視公司商譽的擔心有誇大的嫌疑。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商譽並不意味著絕對的風險,大多併購方與被併購企業並非簡單的資本關聯,而是建立在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基礎上的孵化共生。」

去年11月,東方證券曾發布研報認為,整體而言,除部分公司外,影視行業商譽絕對值及占資產比重較低,因商譽減值造成業績大幅波動的風險較小。實際上,即便是商譽相對較高的影視公司,也都沒有發生商譽減值的問題。

以長城影視為例,在2017年年報問詢函中,深圳證券交易所要求說明公司沒有計提商譽減值的原因。長城影視回應稱,公司每年聘請專業評估機構對東方龍輝等併購標的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均未發現商譽發生減值。經會計師、評估專家的檢查和複核,公司的商譽減值測試結果是恰當的,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無併購不商譽,但企業往往需要通過投資併購來獲得快速壯大發展。實際上,只要控制好系統性風險,不讓商譽過度消耗公司的未來成績,並積極孵化投資併購公司等等,商譽問題就不會對公司造成影響。整體來說,商譽是一個中性詞。它是一個財務概念,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好與壞要看情況而定,不應談及色變。

發佈於 2019-01-3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蘇憶蘇憶80後會計師,終身學習成長踐行者,讀書踐行營理事

算,但是他是不可辨認的

凈資產=可辨認凈資產+商譽

商譽不能獨立存在,不能單獨轉讓、出售,只能依附於企業整體。

從取得方式看,商譽分為自創的和外購的,外購商譽一般是企業合併形成的,是購買價格和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算,但是他是不可辨認的

凈資產=可辨認凈資產+商譽

商譽不能獨立存在,不能單獨轉讓、出售,只能依附於企業整體。

從取得方式看,商譽分為自創的和外購的,外購商譽一般是企業合併形成的,是購買價格和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只能說可能是凈資產的組成部分而已,扣了減值以及與負債相抵扣後留多少才是凈資產……


肯定算的,只是不可辨認,只要公允反應財報,凈資產都要考慮商譽,只是如何計量。


屬於企業資產,不能辨認的資產


保守地來說,商譽不能算凈資產的組成部分,只能算是收購方支出的收購成本(現金+股權)減去可計算的有形成本之後剩餘計入資產負債表的平衡項。。。抽象來說代表的是收購方對被收購公司寄託的美好願望~


商譽算是企業不可辨認的資產

編輯於 2019-02-1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一醉解千愁一醉解千愁傻逼

嚴格意義上來講,商譽是投資者對被投資者的一種希望估計吧,舉個不恰當的栗子,你那公司凈資產就值那麼點錢,但是我認為你這個公司很前途,為了不然別人捷足先登,我寧願多出一點錢來投資你,那麼多出來的這部分就是商譽,反正大體意思就是投資者認為你很有潛力願意多出的溢價,既然商譽的本質是這樣,那麼它預期能不能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入是不能確定的,所以商譽不符合資產的定義,所以在合併報表裡面算在凈資產裡面。


嚴格意義上來講,商譽是投資者對被投資者的一種希望估計吧,舉個不恰當的栗子,你那公司凈資產就值那麼點錢,但是我認為你這個公司很前途,為了不然別人捷足先登,我寧願多出一點錢來投資你,那麼多出來的這部分就是商譽,反正大體意思就是投資者認為你很有潛力願意多出的溢價,既然商譽的本質是這樣,那麼它預期能不能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入是不能確定的,所以商譽不符合資產的定義,所以在合併報表裡面算在凈資產裡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