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的強烈運動的反覆,對大腦活性化的效果更高。

比如全力騎自行車,到信號燈處小憩,然後再全力騎...的反覆;跳繩跳2~3分鐘,休息後再接著跳,3次反覆。要點是「全力」和「休息」的切換。

——日本筑波大學的征矢教授的研究結論

簡單來說,就是

和ToDoList一起必須同時制定No ToDoList(不做事項)。

比如,昨晚睡前考慮的今天的ToDoList:

1、聽30分鐘英語;

2、閱讀30分鐘;

3、為了項目,2小時翻閱資料;

4、為了節約,自己做飯。

......

思考這個ToDoList的同時,我也一併制定了No ToDoList。

比如,

1、為了達成ToDoLst的第1~3條,我定下了「下班回家後不上網、除了回信之外,不觸碰手機」的No ToDoList事項;

2、為了達成ToDoList的第4條,我定下了「除了生菜之外,其他不買」的No ToDoList事項;

......

制定好ToDoLiist,開始執行時,常常會發生2個問題點:

1、重要的事放在後面做,造成拖延。

—>這主要是沒有管理好要做事的優先順位,把本末顛倒了。

2、沒有消化完(完成)的任務成了負擔,越積越多,身心就會疲憊。

—>和ToDoList一起設定No TodoList,最大效率地可動員自己的自制力。、

畢竟只要自己把不做的事條文化,加上可視化的明確的不做規則和限制要做行動的因素,就能比較容易地讓無效的時間浪費不再發生,並且營造出學習工作集中的環境。

另外,執行No ToDoList比完成ToDoList要容易和簡單,完成時的舒心可以幫助自己更容易地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是一切學習工作的動力源泉。

美國的喬治·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研究表明,「如果能清晰自己不能做什麼,可以有效地提升效率,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

也就是說,能向著目標,一點集中努力的只是剛開始的時候,長久的努力則需要養成習慣,排除無效的做事方法,才能一直保持高度的集中。

就像這樣,「想養成什麼習慣」,或者、「想實現將來的什麼目標」等,需要長期化努力的場合,通過同時作成No ToDoList,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率的提升。

因為No ToDoList會削減無效的行動,提高時間的密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