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www.zhihu.com
圖標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這是一個好問題,這個問題的潛在意思可能是在說,現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我辭職也有半個多月了,不可避免的情況是,越是想要把握好這一段時間,就越有失控的趨勢,無論是事情的安排上,還是心理上,這是一種煎熬。作為一切的源起,我應該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內心為什麼而煎熬?

大學期間,我對自己的認知是非常不完整的,沒有作為人生志向的目標,純粹憑書獃子的慣性和直覺而不敢放鬆學習。而工作之後,雖然有了獨立的人格和人生的志向,但是依然會因為漫長的道路而感到迷茫。這些內心的煎熬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自己是不是天之驕子,自己的內在本質是優秀的還是卑劣的。這是我剛入大學時的心結,顯然這個認知並不正確,遭到衝擊可以說是必然的。由於理想和現實的強烈反差,內心在自負和自卑的深淵間反覆跌落。那個時候的焦點在,如何將自己補救成一個完美的天之驕子,隨之而來的焦慮自然就是,如果補救不了,我還值得天生驕傲嗎。當時心理焦距集中在自我厭惡上,沒有完全的接納自己,更談不上獨立人格和人生志向,畢竟自身內心強烈的衝突就已經牽制住了全部的心力。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克服內向性格,與人羣相處,甚至與自己相處。從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就是性格內向,而自己也基本認同這個判斷,因為與其他人相比,自己確實不夠大膽粗放。那個時候的自己是沒有自我意識上的主觀判斷能力的,只是出於追求優秀,而一味的追求樣板化的特徵。比如,覺得外向的性格就應該是優秀的,不合羣是成不了事的。而對具體的事情的追求,也僅僅停留在,因為它是優秀的必然要求,所以我要去做好它。在行動上不斷的逼迫自己,過多的依賴外界的評價標準,而恰恰嚴重忽略了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思考。

第三個問題是:我該為了什麼而努力,它的意義在哪裡,失敗了該怎麼辦。我對周邊的人最不能忍受的話語就是所謂的「屈服於現實」,「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這種情感時常讓我迷惑,讓我感到焦慮。仔細想一想,如果是那些玩世不恭而又安於現狀的人說這種話,我通常會變得怒不可遏,因為我知道這個和我完全不一樣的人在試圖概括同為普通人的我。而如果是我欽佩的一個人說這些話,我卻會覺得同病相憐,甚至有一種戰友間的心心相惜。用負能量作為人生支柱的人,和用正能量作為人生支柱的人,我的接納程度是不同的。

第一個問題是在試圖求證自己的內在,第二個問題是在試圖平衡內在和外在,第三個問題是在試圖求索外在。當時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覺得正面回答這些問題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按照知乎的優良傳統,在問為什麼之前,首先要先問是不是,上面三個問題都有非常隱晦的預設,而這些預設就是人生的陷阱

如果說「自己是天之驕子」對應著自負,那麼「自己不是天之驕子」就多半對應著自卑,顯然問題一開始就不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展開。自己的內在本質是優秀的還是卑劣的?作為一個有著堅持的人,內在自然不能是卑劣的,那麼自己的內在本質是優秀的嗎?一旦認定了這兩極中的其中一極,另一極就會隨之而來,自負與自卑是一對孿生兄弟。在繼續深入的討論之前,我先給這個問題一個正面的回答:自己的內在本質既不是優秀的也不是卑劣的,自己就是自己,更不屬於天。

換一種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會更好:為什麼我在意自己是優秀的還是卑劣的?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在確認自己的價值。一旦懷疑自我價值,內心就會存在衝突,這種衝突的本意是,對理想的求而不得,和對現實的自己的厭惡。而在自己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之前,內心的這種衝突就不會停止。

良好的自我認知不會自發的產生,這纔是最難以突破的地方。那麼反過來,不良好的自我認知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沒有察覺內心真實的原發性動機,而簡單的以單一的價值評判作為行動的準則,就會將自己置於理想和現實的強烈落差之中。自己是否需要為了內向的性格而做出改變,甚至於自己是否真的是內向性格,甚至於應該這樣思考,當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有必要背負性格的預設嗎?除非反過來,要做的那一件事,並不是出於內心真實的原發性動機,所以性格的預設才反而讓自己覺得重要了。但是,外界的價值評判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刨除這些之後的,來自於內心真實的原發性動機。

經過大學的一些事情和這兩年工作的經歷,我才開始察覺到獨屬於自己的性格魅力,認真專註,尋求溝通,當仁不讓。雖然依然不太適應像聚餐和KTV這樣的活動,但已經顯然不是「性格內向」這四個字可以簡單概括的了。所以我對第二個問題的正面回答是:在與人相處時,沒有必要背負性格的預設,重要的是你準備與人溝通的這份態度上。

關於第三個問題,我最近才開始意識到並考慮,我夢想的來源是怎樣的?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才發現,很多情況下,我努力的原因是「爭一口氣」,當別人覺得我是什麼樣的,而我卻不認同的時候,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打他的臉。比如從小時候,我就被看做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不堪大用。比如我經常被認為是內向的,處理不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比如我的一些豪言壯志經常被人看做是不切實際,我將會是一個普通人(一個一事無成的普通人)。比如我不是計算機科班出身的,所以有些工作我是做不好的。

不過我現在也明白了,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相比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我的那一份不認同。這一份不認同纔是我思考的結果,而其他的只不過是他人的看法。我努力的來源雖然是出於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彈,但是更應該說,我努力的來源是我思維的特質,這個特質讓我不認同這些人的看法,而更讓我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走下去,我希望認真負責的走完我這一生。

我目前出於興趣而且作為了職業的就是計算機行業,成為一名程序員。我的夢想就是,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程序員,能夠在這個領域做出成就。這個夢想非常明確,而我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我學歷的限制,我擔心它會成為限制我的門檻,我更擔心它確實證明瞭我在計算機上能力的硬傷。不過這些只有自己更近一步才會明白,任何的預設對於達成這件事情來說都是毫無必要的。關於我是不是會屈服於現實,我是不是一個普通人,我想引用一句話來作為我對第三個問題的正面回答:

成敗,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去追求理想時你就會明白,你很可能不會成功。最關鍵就在於,當你深知這一點時,你還要不要去追求。——《悟空傳》序

與前面一樣,這一段話有一個相同的內核,作為外界價值評判標準的「成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就在於,自己對去追求理想這一件事情的思考。而這裡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點,當深知很可能不會成功這一點時,你的思考。深知,也就是當客觀理性,克服情緒化思考,充分評估了困難和風險之後,明白了很可能不會成功時,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思考,還要不要去追求理想。

世俗價值標準是一個圖騰,它有著泛化的深遠意義,但它唯獨不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思考,所以要警惕圖騰化的理想,當把它作為自己的理想時,恰恰就是迷失自己的時刻。當我拋開成敗而去思考時,我就已經獲得了其中最寶貴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思考本身。刨除了世俗評價標準之後的內心真實的原發性動機,只有這個東西才會伴隨自己度過所有的迷茫,長遠的走下去。

而「我最終還是失敗了」,如果可以的話,作為墓誌銘還是挺不錯的。其實失敗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曾經篤定的希望,最後釀造出獨屬於自己絕望的苦果(《魔法少女小圓》)。那麼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什麼呢?失敗其實並不可怕,允許自己失敗是在自己做出了客觀評估之後,必然的客觀認識。其實作為理想的延續,我早就想好了,如果我自己不能成功,那麼走得更高一點,更遠一點,就算不成功,也可以更好的幫到擁有和自己相同特質的人。作為一個經歷過的人,才更會對同類心心相惜,而為自己的後輩撐起一座燈塔,將是我理想的延續。

以上,就是我對開頭那個問題的答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