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從什麼時候起從處劣勢變為佔優勢的?中國抵抗力量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江彥達的回答(11票)】:

抗日戰爭主要有兩次轉折:

  • 淞滬會戰:
  • 淞滬會戰在戰略上是國軍以精銳盡出,誘使日軍改變戰略主攻方向,最終將日軍一步步拖入全面戰爭泥潭為目的的。雖然最終在戰役上失敗了,損失大量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士兵和下級軍官,並直接導致了首都保衛戰的失利。但及時轉移出對了日後至關重要的工廠、學校等人員設施,迫使日本放棄了蠶食中國的計劃。

    淞滬會戰的意義是,將日軍的主攻方向從對進攻方極為有利的「沿平漢線北向南進攻」,轉向了防守方極為有利的「沿長江一線東向西進攻」,為實現「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戰略創造了可能。

  • 武漢會戰:
  •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控制武漢後,北可達北平,南可連廣州,東可通上海,西可圖重慶,對於日軍來說,佔領武漢即可握住中國的命門。然而由於黃河花園口決堤,日軍不得不繼續沿長江一線向武漢推進,而長江中游地區已不像下游一般一馬平川,使日軍的裝備優勢被大大削弱,為國軍殲敵提供了有利條件。

    武漢會戰仍然是「空間換時間」戰略的一部分,雖然最終因統帥部麻痹,導致廣州淪陷,據守武漢已毫無意義,不得不主動放棄。但整個武漢會戰極大的消耗了日軍軍力,使日軍速勝計劃完全破滅,並極大的增長了國軍志氣。經過淞滬、徐州、武漢三大會戰,日軍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役,由此中國戰場專為了戰略相持階段,為最終拖垮日軍奠定了基礎。

    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更無力在中國戰場上有所突破,最終被榨乾國力而戰敗。

    所以,抗日戰爭中日軍的戰略失敗始於淞滬會戰,奠定於武漢會戰,這兩場戰役可視為整個抗日戰爭中的兩次轉折點。

    【管軼棟的回答(1票)】:

    太平洋戰爭爆發,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老蔣聽到消息後,樂死了。之前美國有中立法案。宣戰後啥都沒了

    【王宇的回答(1票)】:

    如果單指中國戰場,直到日本投降我們才確定了優勢.....

    外蒙古是在諾門坎戰役之後,緬甸是在入緬軍隊在印度整訓完畢重返緬甸時,東北是在蘇軍進攻之時

    如果宏觀上考慮,二戰爆發使我國得到援助.歐洲戰場的獲勝,註定了日本的失敗

    總之,中國站對了隊,日本站錯了隊,已經使戰爭結果註定.

    抗日戰爭只是二戰的一部分.

    【如是我聞的回答(0票)】:

    劣勢變優勢那必須得是美援大規模進入內地以後的事情,但是就算沒有美援,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頹勢在武漢會戰之後也已經暴露無疑了,在武漢會戰更早一些的淞滬抗戰其實已經明白無誤的宣告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失敗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