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手機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媒體內容傳播,因為覆蓋人羣比例廣,傳播成本低,迅速成為了新媒體中流量增速最快的一個通道。網路自媒體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快速崛起。網路媒體的內容製造者,雖然不乏專業的媒體人轉行,也湧入了大量的新媒體人。網路媒體由於內容廣泛,數量巨大,所以對內容的監管力度,遠低於傳統媒體。為了博眼球、博出位,「標題黨」,「嚇尿體」等網路文章層出不窮。

隨著人們對網路媒體內容的不斷瞭解,對「標題黨」、「嚇尿體」的文章具備一定的免疫能力後,一種新的文體「震驚體」成為了網路上最新出現的一種形式,成為了網路傳播的熱點。

「震驚體」比標題黨和「嚇尿體」有更完整的邏輯結構,往往利用信息不對稱和泛閱讀的思維跟隨邏輯,把讀者帶到一個錯誤的結論中。

上面的圖片就是典型的「震驚體」信息。從信息的內容看,第一、有清晰的數據來源--聯合國人類發展署報告;第二、有數據對比,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對比;第三、非常顯而易見的結論--中國的行政投入高達70%。

一副圖片,令人信服的數據來源,數據對比的巨大反差,確實可以讓人產生震驚的效果。

而這簡簡單單的一張圖片信息,錯誤的內容,可能比上面文字數量還多。

首先、我們先看數據源,聯合國人類發展署。聯合國這個組織,估計是知名度最高的第三方中立組織。聯合國下屬開發計劃署每年都會發布「人類發展報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是聯合國從事發展的全球網路。我們倡導變革並為各國提供知識、經驗和資源,幫助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我們在166個國家進行發展援助,通過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幫助各國應對其面臨的全球性的以及國內的發展挑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其廣泛的合作夥伴一起幫助各國進行自身的能力建設。

  世界各國領導承諾要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其首要目標是到2015年將世界貧窮人口減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網路協調全球及各國為達到這些目標所做的努力。我們關注如何幫助各國找到並與其它國家分享應對挑戰的方法。這些挑戰包括: 民主治理,減少貧窮,危機預防與恢復,環境與能源,以及艾滋病毒/艾滋病。

  我們幫助發展中國家吸引並有效利用援助。在我們所從事的所有工作中,我們鼓勵保護人權以及賦予婦女權力。

  每年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託出版的人類發展報告關注全球對主要發展問題的辯論,提供新的評估工具、創新的分析以及經常有爭議的政策建議。全球報告的分析框架和包容性分析方法也用於同樣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支持的區域、國家和地區人類發展報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國別代表處的代表通常也是聯合國系統在該國的協調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通過其協調工作確保聯合國以及國際援助資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

黑體字的部分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網頁首頁的介紹。「HDI」又稱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 Index),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用於量化各個國家發展狀況的一套指標體系。。而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中,主要圍繞「國民生產總值-GNI」,「教育」,「預期壽命」等三項指標進行評測。而「聯合國人類發展署」好像並不存在,更像是人類發展報告與開發計劃署結合在一起的產物。當然,這也可能是翻譯不準的結果。不過有一樣是肯定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部用GDP這個指標。另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關注的是人類發展:包括民主質量、減少貧窮、危機預防與恢復、環境與能源、以及艾滋病毒/艾滋病。

筆者在聯合國過得組織架構下,沒有找到聯合國人類發展署,自然也就找不到所謂的GDP流向表。

為了印證一下圖片中的數據,筆者在世界銀行網站上找了一下相關的數據。

2007-2016 世界主要國家政府開支佔GDP比重

從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高收入國家的政府開支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中高收入國家政府開支佔GDP比重從15.44%上升到17.29%(2015),中低收入國家政府開支佔GDP比重在11%左右,低收入國家政府開支佔GDP比重在13%左右。在G20組織的19個國家中(另一個是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沙特、英國、美國為高收入國家,阿根廷、巴西、中國、墨西哥、俄羅斯、南非、土耳其為中高收入國家,印度和印尼為中低收入國家。從各國政府開支佔GDP的比重看,法國、日本、加拿大是政府開支佔比最高的,法國最高的時候政府開支佔GDP的比重達到26%。中國的政府佔比從14.86%上升到16.04%(2015),仍低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也低於東亞及太平洋國家的平均水平。

在最上面那張圖片裏,GDP投向是一個很令人模糊的概念。GDP本身是計算終端消費產值的一種計算方法。GDP的核算方式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消費法,GDP投向是什麼含義,什麼概念,沒有人知道,數據是怎麼出來的,自然也就無人知道了。

而政府開支佔GDP的比重,則可以反映出整體的政府消費的整體水平,已級在相關領域的投入程度。

2007-2016 世界主要國家醫療支出佔GDP的比重

高收入國家的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在12%左右,中高收入國家在6%左右,中低收入國家在4.3%到4.5%之間,低收入國家在6%左右。高收入國家的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例最高。其中美國的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為17%左右,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中國的醫療衛生支出佔比在5%左右,低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也低於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平均水平,就GDP佔比而言比美國差了3倍多。

在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方面,中國的比例從2%上升到3%,但仍低於中高收入國家的水平。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國的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都達到或超過了8%,高於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2007-2016年世界主要國家醫療衛生政府開支佔比

日本、美國、德國的公共醫療衛生開支佔政府開支的比例都在20%左右,而中國只有10%多一點,與高收入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日本、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沙特、法國、德國等高收入國家公共醫療衛生開支佔醫療衛生開支的比重都在70%以上,這些國家個人醫療衛生健康的負擔較低。中國的數據目前為55%,與中高收入國家水平持平。 印度和印尼的數據不足40%,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佔醫療衛生支出比例也是最低的。美國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佔醫療衛生支出的比例僅為48.3%,個人負擔超過了50%。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比中國看病更貴。

2007-2016年世界主要國家教育支出佔GDP比重

高收入國家教育支出佔GDP比重為10%左右,中高收入國家為9%,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國家都在7-8%之間。世界銀行的數據裏沒有中國的數據。從中國的統計年鑒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知道,教育支出佔GDP的4%是現階段的目標,也就是說中國的教育支出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2007-2016年世界主要國家教育支出佔政府支出的比例

從教育支出佔政府支出的比例看,低收入國家的比例最高超過了30%,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都在30%左右,高收入國家在25%左右。世界銀行沒有公佈中國的數據,不過按照上面的數據這算,教育開支佔政府開支的比例應該在20%-25%之間。

2007-2016年世界各主要國家研發支出佔GDP比例

高收入國家的研發支出佔GDP 的比重從2.264%上升到了2.567%,中高收入國家的比例從0.975%上升到1.664%。中國的研發支出比例從1.374%上升到2.066%。中國的研發投入已經高於義大利、英國、沙特、加拿大等高收入國家。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教育、醫療、科研領域,中國的只有在研發的投入與GDP的比重中,已經可以超過了一些高收入國家,而醫療衛生的政府支出和GDP佔比,則低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而教育支出佔GDP的比例甚至落後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是根據一套系統相對可信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

而對照本文開始的圖片所提供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G7國家的醫療一欄中的數據,與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中醫療佔政府支出的比例基本相當。中國的醫療數據與世界銀行數據中公共醫療衛生開支與GDP的比例相當。而後面的數據,包括教育、科技等數據,就看不出任何任何邏輯了,更像是用Excel 編出來的數據。畢竟在世界銀行的數據中,教育開支佔比高於醫療開支佔比。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基本可以看出「震驚體」的幾大特點:

1、在大家耳熟能詳,而又缺乏瞭解的領域進行移花接木。製造出一個很多貌似頗具權威性,而實際不存在的信息來源,如聯合國人口發展署

2、同樣是在大家耳熟能詳,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領域,製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如GDP投向

3、變動數據的計算依據,如佔GDP的%和政府支出的%,因為計算對應的基數不同,百分比差異就會巨大。

4、數據無從考證。因為找不到信息的來源,信息源和概念都不存在,數據自然也就無從考證。

5、一定會讓人們在數據所推到出的結論感到震驚。

如果掌握了「震驚體」上面幾個特徵,就能很好地識別「震驚體」。不幸的是,如果是非專業人士,有沒有時間去進一步挖掘數據的來源等信息,其實第一到第四項特點是很難被一般人發覺的,因此識別「震驚體」最有效方式是,一旦看到第五條,先把其定義為「震警體」,尤其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

「震驚體」對我們有什麼害處嗎?大的害處沒有,最主要的是讓我們失去思考的能力。畢竟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付出更多的經歷去識別真實的信息,如果你不為此付出努力,那麼自然就會成為垃圾信息的消費者,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社會的感知。

「震驚體」有哪些易感人羣呢?一類是已經形成思維定式的人,如果「震驚體」結論與其認定的結論相一致,無論數據多麼的荒謬,這些人也會「普大喜奔」似到處轉發,以顯示自己觀唸的正確。一類是那些關注熱點的人,這些人往往通過喜歡轉發熱點的資訊,來樹立自己的形象。「震驚體」往往通過這兩類渠道,到達我們面前。所以,如果加上對「震驚體」來源渠道進行分析,也可以提高「震驚體」的識別度。

另外想說的是,對於一般人來說,「震驚體」可能是一種毒害,而對於上述兩類易感人羣而言,「震驚體」帶來的身心愉悅,遠大於對其所帶來的危害,所以身邊如果有這樣的人或朋友,不要試圖去糾正他,看待他們,就像多了幾個抽煙的朋友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