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h.jpg

文章同步于friDay影音影评专栏:http://video.friday.tw/critics/name/4

故事描述了1976年两位F1赛车王牌詹姆斯亨特与尼基劳达之间的残酷竞争关系与瑜亮之情。不过我认为这部电影描写的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赛车手人生,因为不同的个性使然。电影场景设定在70年代,这个年代是摇滚乐团百花齐放的年代,尤其在英国更是摇滚乐的高峰期,华丽摇滚(glam rock)又称闪烁摇滚(glitter rock)便是在这个时期的主流乐风。所以原声带里面收录了几首当时流行的摇滚音乐。

David Bowie: Fame1975年发行)/    Mud: Dyna-Mite1973年发行)

 

Dave Edmunds: I hear you knocking1970年重新编制发行),这首原曲是Smiley Lewis1955年首度发行,而且是蓝调风格。

 

这部片的年代背景刚好正是汉斯季默Hans Zimmer开始活跃的年代(1977年),我想这应该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年代了!这次配乐除了他以往电子合成+管弦乐+重比例的打击乐器特色外,更结合了70年代流行的摇滚元素,整张配乐听起来有一种复古交错著现代感、速度感,实在相当过瘾。这部是他第六度与朗霍华(Ron Howard)合作,如果再加上今年10月要先在美国上映的Inferno就是第七度合作了!在IMDb上的资料显示这部独立制片的预算只有三千八百万美金,或许在台湾听到三千八百万美金可能已经觉得这个预算很惊人,但相较于他配乐过的其他大成本制片公司的电影:全面启动(Inception)预算1亿六千万美金、超人:钢铁英雄 (Man of Steel)预算两亿两千五百万美金、黑暗骑士:黎明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预算两亿五千万美金,这样一比较就会相当明白预算上的差距。虽然制作预算少,但配乐气势的格局依然听起来庞大且精采、音乐之于影像及观众的影响力依然不减。

162389769_mk_3844_92f6a85621e487b412be47248cc90b8f.jpg

左:汉斯季默(Hans Zimmer)右:朗霍华 导演(Ron Howard

简单分享几段我自己觉得很喜欢的配乐片段:

片头搭配乐曲名:1976,这首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中间的大提琴旋律线,搭配著loop电子合成音色,在搭配赛车引擎呼啸而过的音效,一开始就营造紧张凝重的气氛,铜管乐器出现加上空拍镜头,感觉场面声势浩大,但也感受到赛车手比赛前的压力。同时在剧情上看到两位F1赛车手相当不同的个性取向:一位拘谨应战(Niki),一位(James)则是轻松的跟美女合照与群众打招呼。

 

在CD的编排上是两首配乐中间没有秒数停顿,直接立刻接到第二首:I could show you if youd like. 这首由两把电吉他弹奏,高低两个声部的吉他,好像两把吉他在对话,这段搭配的片段是James在医院跟女护士的互动,虽然才短短45秒,但旋律的写法跟混音处理的方式让这首实在很有年代感、非常有复古的错觉。连著第三首播放(I hear you  knocking)不仔细看作曲者会真的以为跟其他70年代的插曲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东西。

 

CD的第 10首曲名:20%也是有著相同的效果,汉斯季默也是特别设计成70年代风格配乐来因应电影的时空背景。

 

Into the red:这一首放在ending credits大概是我整部片最喜欢的配乐,很有层次感的堆叠, 电子+管弦乐+摇滚乐听起来超级过瘾,而这一首配乐隐约有听到他的另一部配乐作品-全面启动(Inception)的旋律线条在里面,不知道这只是创作惯性的巧合还是故意设计的?

 

而配乐Watkins Galen像是Stopwatch的加强版本,因应剧情的需求同样的旋律线只是修改了配器的方式,前者多了紧张跟压力感,后者比较明亮轻快。

 

最后两首配乐:Lost but won 音乐放在James赢得了世界冠军,My best enemy音乐放在 Niki在回忆他亦敌亦友的赛车战友James,瑜亮情结的感动总是特别浓厚,这两首配乐都再现了1976那首配乐的大提琴旋律,更是再度互相呼应的片头的音乐。

 

看完整部片(听完整张配乐)再度觉得汉斯季默的音乐设计实在很有整体性,并且保有他一贯的创作风格,旋律跟转场上搭配著剧情的转折,尤其这部片的主题旋律让人印象深刻,喜欢rock fusion+英雄系风格配乐的人一定不能错过。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加入我的粉丝团,会不定期更新我的音乐作品跟电影配乐观点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