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正確而無用的廢話「。

當中國科研論文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時候,說法是,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竟然連發表論文都比不過xx國。

後來,在國家推動下,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科研體系中,比如著名的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和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倆計劃,二者對於中國基礎科研的推動是十分明顯的。

於是,中國的科研論文不斷的攀升,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論文產出國。

這個時候,開始有人說了,中國的科研論文質量不行。

就比如施一公先生提到的「垃圾論文太多」

中國高水平論文很多

和絕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科研論文灌水相反,中國的科研論文有不少高水平文章。

nature出版社有一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該指數會將各個領域裡的高水平期刊納入研究,然後進行比對

事實上,在這個內容里,我們發現, 事實上中國的高水平論文也是非常牛的。

第一名就是來自中國,中國科學院,而且自從nature index開始以來,中科院就是一隻排名第一。

也許有人說,中科院體量大,事實上這個排名里,和中科院同等體量的也有,比如排名第三的德國的馬普學會就是比中科院還龐大的一個單位,擁有83個研究所,12000名僱員,9000名客座科學家、博士後與學生。第四名的法國科學院,低9名的亥姆霍茲聯合中心一樣是龐大的科研機構。

可見,這是真正的憑藉實力上榜的單位。

而且中國的高水平文章還在繼續增加

垃圾論文真的太多?

論文是否垃圾,這要取決於你怎麼看。

有句話叫野百合也有春天。施一公先生是發nature和science的大佬,自然看不慣那些影響力微小的科研論文。

但是科研上有個內容就是實事求是,任何未進行的研究,都是有意義的。

比如,當年英國人克隆了多利綿羊,事實上可以認定這是「哺乳動物」里的克隆。

那麼,接下來,要不要做豬克隆?牛克隆?這可都是哺乳動物克隆。

尤其是年初的猴子克隆,看起來都是哺乳動物,性質也是大同小異,然而克隆起來卻難度很大。

哪怕是同樣的綿羊,用皮膚細胞克隆和用胸腺細胞克隆,都不一樣,所以這都是研究,你不能把這類研究歸為垃圾。


施一公說的沒錯,這些年來,職稱、學位與官職、薪水收入密切相關,而職稱的晉陞及學位的獲得都需要論文數量做為評判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而且是不分職業專業的,這就迫使這些人不得已只好絞盡腦汁寫,寫不出就湊,湊不了就買。只要能發表無所不用其極,如此,論文的內容可想而知,查看論文的引用率就可知這是事實。


先來了解一下施一公本人,出生於1967年5月5日,籍貫河南鄭州。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於美國獲得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

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並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究。

施一公是2008年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回清華大學,在2013年12月19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引起劇烈反響的還是在18年1月9日施一公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備西湖大學。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提出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過美國,它並不值得驕傲,反到是種擔憂。因為真正有價值,實用的論文數量確很少。

說到論文的事先得談談現在大學教育吧。現在大學畢業生寫論文有多少是抄襲的?又有多少實踐過?之前我們班畢業的時候論文都是抄襲的,為了能順利畢業有些老師還明目張胆的幫助學生開小灶。沒辦法,不寫論文又畢不了業。又沒多少實踐,只能靠抄。我更慚愧,畢業證到現在都沒拿到!

中國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之大已不是什麼新聞。這跟科研體制是有很大關係的,只有發表論文了才能評院士,福利才能提升。至於真正能否產生科研成果是沒多少人在乎的。

我一朋友學醫的,在醫院如果想評職稱,論文數量是一定要達標的,否則你醫術再高,也還是一個住院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