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 林嘉俐採訪企劃_170427_0018.jpg

熟年生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階段,怎麼與熟年的家人相處,更是人生中的一大學問,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獨一無二。

 

曾在大愛劇場演出多部親情戲的林嘉俐,對於熟年及親情的相處也有自己的故事。現實人生往往沒有戲劇這麼簡單,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造就了林嘉俐對於熟年生活的豐富體驗。從小時候的生活經驗到面對生命的無常,每個成長的歷程都令人印象深刻,熟年那些事,從與家人的互動開始。

 

對於沒有聲音家庭的恐懼

嘉俐的父母都是聽障,所以小的時候嘉俐都是由祖父母扶養的,只有在六日的時候,才會回家與父母相處。嘉俐小時候其實非常害怕回去那沒有聲音的家庭,因為父母親聽不到聲音的緣故,所以常常在行動時會發出很巨大的聲響,小時候的嘉俐非常害怕這些聲響,也讓她對於回到無聲音的家庭而感到有極大的壓力。

 

但即使如此,比巨大聲響更令嘉俐印象深刻的則是父親的安撫。

 

「爸爸會用手語比他小時候的成長故事、鬼故事,或甚至比皮影戲給我看,當我專注看著這些故事的時候,就會忘記對於那些巨大聲響的害怕,這是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事。」

 

所以雖然小時候與父母親的相處是不得不,但嘉俐卻也因此將父親溫柔的形象深深刻印在腦海中。

 

孝順變成無形的壓力

當嘉俐漸漸長大以後,她的祖父母就時常告訴她說,要好好孝順父母,這是不能逃避的責任。於是漸漸的,孝順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她除了要孝順父母,還要孝順祖父母,還要孝順對她很好的、很愛她的家人

 

「我一個人要承擔兩對父母的孝順責任,對於年輕的我來說怎麼會受的了,很多時候我都想拋開這一切,拋開這些責任。」

 

嘉俐說,年輕時候的她,就想好好躲自己在臺北的小窩,遠離父母、遠離長輩,拋開這一切的責任與壓力,只覺得演好每一個角色纔是最重要的事,而父母也因為距離的關係而只能遠遠關心著她,就這樣她逃避了好一段時間。

20170425 林嘉俐採訪企劃_170427_0024.jpg

無常逼人成長與面對

直到遇到了母親的無常,嘉俐才被迫去面對照顧的責任與壓力。

當母親陷入昏迷的時候,嘉俐也正在飾演臥牀的角色,親戚間的言語及醫療的選擇,讓嘉俐備感壓力。

要不要氣切、要不要拔管,讓她走吧,讓她拔管吧,各種各樣的聲音左右著嘉俐,但身為唯一的女兒,嘉俐無法就這樣讓她的母親離開,所以選擇了繼續治療,也選擇相信醫生。幸運的是,母親在昏迷後的三個月竟奇蹟似的甦醒了。眾人歡喜的幫助母親一步一步的復健,直到一年後。

 

「應該是因為腦缺氧的關係。」嘉俐接著說。「我眼睜睜的看著我媽的血從氣切的傷口噴出,撥了電話卻怎樣也救不到她,有好長一陣子我都反覆思考著幫母親選擇了治療到底是不是對的。」

 

好長一段時間,嘉俐都一直懷疑著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害母親很痛苦,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一直活在自我否定與自責中,直到找到信仰。嘉俐認為信仰是讓她真正可以放下這個心中的結,並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要選擇放下過去,我們都要相信有些事情自然會有安排,不然,我們永遠都只能活在對於過去的愧疚與自怨自艾中。」

 

每個人的生命中,與家人的相處、親情的壓力、照顧的責任、臨終的選擇總是最讓人難以面對的。但無論面對怎樣的課題,勇敢面對、相信當下的選擇、適時的放下過去,才能讓自己的生命不會留下遺憾。熟年那些事,其實不簡單。

20170425 林嘉俐採訪企劃_170427_0029.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