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614.JPG

每個人都會有熟年的階段,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該怎麼看待熟年這些事呢?老了就該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嗎?年輕人談熟年真的事不關己嗎?當我們面對熟年議題,我們到底該怎樣面對呢?在瞭解了嘉俐的生活經驗後,我們不禁開始好奇她是怎麼看待熟年這件事的。

 

老了以後想怎麼生活?

「我希望我老了以後還能一直在演戲。」嘉俐大笑地說。

 

「不過其實,像我們這個40幾歲年紀的人已經開始會跟朋友討論,說我們以後一定要住近一點,尤其是像我們這種沒有結婚的人。」

 

老了如果跟朋友或是親近的人住得近一點,能彼此互相有個照應,其實是嘉俐嚮往的老後生活。除了能夠與親近的人住得近一點,嘉俐其實也覺得能跟朋友們一起住近集合性機構(安養、老人機構等)是一件幸福的事。

 

「集合性的機構其實真的是老了而生病的時候,能提供我們照顧、醫療等資源的地方,我覺得生病的時候如果能在這些地方生活,是真的能得到我們該有的照顧,而不用麻煩自己的家人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照顧。」

 

傳統的觀念會覺得,住進安養機構就是不孝順父母,而父母如果住進安養機構往往也會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但其實機構內的環境是比較專業而且適合老年生活的。

 

「我覺得給集合性的機構照顧,可以減少子女或是親近的人照顧的壓力,而且也能有專業的資源來照顧我們。我覺得,集合性的照顧可能是未來我們這代人越來越需要的服務。」

 

孝順整合採訪_170509_0001.jpg

 

老了你就應該來照顧我?

「很多父執輩的,也就是爸爸媽媽那一輩的都會有個觀念覺得說,『阿哩系挖生的,哩丟一定要照顧我(你是我生的,你就應該要照顧我。)』」嘉俐搖搖頭。

 

「我覺得這樣的觀念真的會給子女很大的壓力。」

 

嘉俐覺得,現在的經濟環境不好,現代人除了要養老的,還要養小的,小的可能要補習要上課什麼的,經濟壓力已經都很大了,那如果真的一昧的把孝順的枷鎖放在放到子女身上,其實壓力會相當大。

 

「我覺得如果還健康還能動就自己動阿,你年輕的時候那麼聰明耶,為什麼到老了就什麼事情都要別人幫你做好好的?不用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子女開著車來帶你纔有辦法完成吧,其實巴士一搭就有了耶…是不是。」

 

嘉俐覺得老其實是一種心態,很多老人家其實會有一種,我就是老了我就是沒有用。但是其實老了還是可以做很多的事,還是可以去幫助別人。很多事情只是因為你不願意自己做才會沒辦法做,老了只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老了。

20170425 林嘉俐採訪企劃_170427_0033.jpg

我還年輕,我需要知道熟齡的事要幹嘛?

其實,每一個年齡都應該知道與瞭解熟齡會發生的事與狀況。

 

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父母是熟齡的階段,所以你應該要了解熟齡生活的生活模式與心理想法,在父母健康的時候,如果他們的需求是合理的,而且能力所及的,能給我們就盡量給。

 

而當無常或是病痛發生在父母身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顧好自己的心。顧好自己的心很重要,只有顧好了自己的心,你纔有心力去顧好老的跟小的,不然整個家都有可能垮掉。所以在父母健康的時候多回應他們的所求,在事情發生的時候顧好自己的心,是年輕人應該要有的熟年觀念。

孝順整合採訪_170509_0018.jpg

做好人生的功課,坦然面對死亡的課程

「其實我蠻訝異的,我以為面對最疼愛我的阿嬤死亡時,我是在隱藏悲傷,但我一直反覆的檢查,才發現我真的相當坦然的面對了她的離去。」嘉俐淡淡的回憶著。

 

從母親走了以後,嘉俐也曾陷入迷惘,有的時候也會質疑自己當時為母親做的決定是不是真的正確。但是她找到了信仰,也因為信仰的關係,她開始思考生命課題的意義。

 

「所以當阿嬤過世前的一個禮拜,我還能跟她笑笑的談談死亡,談她過世後想去西方極樂世界,談她入殮後想穿什麼衣服,我就覺得原來我的內心已經跨了那麼多步,其實是感到相當開心的。」

 

阿嬤入殮的妝是她親手畫的。她在幫阿嬤畫妝的時候相當的平靜,跟之前觸摸到阿公大體時那種冰冷的恐懼感是完全不一樣的,她覺得非常的坦然與祝福。

 

「我覺得每個人都該找到自己的信仰,無論是任何宗教。不要去否定自己過去的決定,而是要堅定自己的心。你會發現在面對生死議題的時候你可以不再徬徨懼怕,而可以用祝福代替悲傷。」嘉俐平靜的說。「最重要的就是用祝福代替悲傷。」

 

20170425 林嘉俐採訪企劃_170427_0029.jpg

 

熟年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階段,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雖不盡相同,但同樣的都會遇到生、老、病、死,避而不談不代表熟年不會來臨,唯有了解熟齡,你才能在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熟年那些事,其實不簡單。

孝順小兔官方網站.jpg

孝順小兔補助通.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