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造神,古往有之。神是要住進廟裏受人供奉的,所以到處有廟。

  最普遍的是土地廟,供奉土地公公或土地婆婆,他們是護佑一方最接地氣的神。

  各地的土地公、土地婆都是老百姓自己封的,那些在當地做過好事,受到百姓敬仰的好人,都有可能住進土地廟成爲神仙,這是源於民間信仰的封神演義。

  蘇州陽澄湖畔的湘城老街,有兩座土地廟,一座叫做內史祠堂,一座名叫白渡庵,供奉的卻是同一個人。

  正史和野史都明確指向,這位土地公公是西晉大將軍右司馬陸雲。

  陸雲是陸機的弟弟,文學史上,兩兄弟被後人並稱“二陸”。

  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年間最負盛名的文學家,被後人譽爲“太康之英”。他的詩現存一百零四首,多於同時期各作家,多半是擬樂府詩和擬古詩。

  陸雲同樣才華橫溢,6歲即能屬文,16歲就被薦舉爲賢良,當時的東吳尚書吳閔鴻見了他,嘖嘖稱奇,說:“這個小孩子如果不是龍駒,就一定是鳳雛。”

  陸雲四言詩模仿《詩經》,典雅清新,迥異於西晉文風;辭賦則仿《楚辭》,辭採蔥蘢,繼承了漢代的騷體創作,獨具特色;還有書信,如《與車茂安書》,頗具小說和奇幻色彩。

  但在兄長的盛名之下,陸雲的才華在很長一段時期被掩蓋,他的文學作品也是被後人時貶時揚。

  陸雲進了湘城的土地廟被封了神,並不是因爲他曾爲清河內史,又官拜大將軍右司馬;也非他是生於當時的吳郡吳縣,屬現今蘇州一帶人士;更不是因爲他對於中國文學史的貢獻。

  能進土地廟,載入民間封神演義的人,必定是爲百姓赴湯蹈火過的。陸雲封神,源於他的一次賑災放糧。

  西晉永寧二年,大將軍右司馬陸雲被派往吳郡催督軍糧。

  吳郡雖爲魚米之鄉,但因常年戰禍,青壯年大多逃離本土,田地多有荒蕪,加上賦斂繁重又遇連年水旱天災,只剩下老弱婦孺以野蔬果腹,哀號四野,“死者相藉”。

  陸雲見此慘景,冒着違反軍令可能引來的殺頭之罪,將徵來的軍糧用以賑災,救濟湘城一帶的百姓。

  後來,陸雲果真被殺頭了,還被誅滅了三族。

  陸雲被害的消息傳開,曾受救濟活下命來的湘城百姓很是悲痛,於是爲他建了個衣冠冢,又籌錢建了“內史祠堂”予以紀念和供奉。

  江南人樸實,對有恩於己的人掏心掏肺,感覺僅僅祭拜還不夠,更要讓後人記住這位恩人,於是又將陸雲督糧船隻經過的河道命名爲“濟民塘”,將當地的橋樑命名爲“濟民橋”。

  湘城的人文景觀衆多,古時著名的有“湘城八景”。現如今,這些古蹟除了少數留存,大都已經破敗或者消失了。而靠民間力量修復的“內史祠堂”,至今香火不斷。

  一千七百多年來,湘城人民年年祭祀,陸雲成了湘城的千年土地公。

  我在湘城尋訪陸雲時,當地的老人告訴我代代流傳的故事是,“因爲他放糧救活了老百姓,最後被皇帝砍頭了。”

  湘城的百姓或許不知道,他們供奉千年的土地公陸雲,並非死於賑災放糧,而是受兄長陸機兵敗所累,遭奸人陷害所殺。

  人們或許也不知道,死後進入民間封神榜的陸雲,還是一位才情非凡的大文豪。

  當然,善良的人們無所謂陸雲是個怎樣的人物,他們只是記得,陸雲救過他們的祖先,他是一個好人。

  好人就應該進廟,接受人們千秋萬代的供奉與懷念。

  我想,在決定放糧賑災的一瞬,陸雲肯定是想到了被殺頭的後果的。歷史沒有記載,在他被殺害的時候,賑災放糧是否也是奸人們陷害他的一條罪狀。

  但我想,在那一瞬間,陸雲並不會想到,自己死後會被人感恩千年,並以神的形象被請入廟裏。

  當我走進湘城老街,走在陸雲當年走過的那些青石路、石板橋,卻無法神魄附體去感念他曾有過的心緒。

  作爲武將,他還有怎樣的壯志未酬?作爲文人,胸壑又藏有怎樣的抱負?

  俱往矣!只有江南的這片水土將永遠銘記,陸雲是個好人。

  這就足夠了。

  應志剛:浙江寧波人。

  任職媒體20載,曾任人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人民網蘇南頻道新聞中心主任、中國日報網江蘇頻道總編。2015年創辦蘇州博採衆創傳媒有限公司。

  旅行達人:樂途靈感旅行家(2018年度央視形象代言人)、同程旅行家、驢媽媽旅行達人、途牛大玩家、中國國家地理網專欄作者等。

  文旅作家:已出版《混在美女如雲的日子》、《最高使命》、《突然有了鄉愁》、《散落一地的溫柔》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