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影集,大概在腦裡思維的開頭,都會加上「我想」吧?用最簡單、沒經過學院荼毒的方式去理性思考關於感情的事情。只是這影集還是使觀看者充滿黃耀明的「青春殘酷物語」,甚至把影集的畫面變成真實。於是,有人在真實情境裡複製虛擬的影集畫面,好似影集畫面纔是真實,而實存的人們只是跟隨者。看著新聞中年輕男女在機場重演著類似影集的求婚畫面,我想…我也不清楚到底哪個纔是真實?

 

我想…「我可能不會愛你」,必定有些什麼基礎的結構讓我把情感放了進去,但我又想…,或許這部影集的一些動態畫面所展現的刺點,直接讓我付出情感,然後就掉下眼淚之類的…那種自己後來回想起來都覺得可笑的事情。

 

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金士傑與萬芳合演的劇中劇──舞臺劇《收信快樂》。光是見金士傑臉部表情的轉變,我的眼淚就不禁滴了下來。好會演的傢伙!一個是陳文彬所飾演的孟老師,在與李大仁交談的那段戲,我也深深地被陷入到戲劇中,好似,正在那兒聽老師教誨的人,其實是我。這兩人的表演段落是兩個重要的刺點,讓閱聽者把自己情感交出來,釋放與消耗人類很重要的能量,或是腦內的嗎啡?因為那氛圍使我感到舒服。

 

至於劇情的結構,或許就是轉折到程又青聽見「我不會喜歡你」這首歌後,在雨中悲傷的畫面;直接聯想到「英倫情人」那部戲,男主角抱女主角的屍體走出沙漠黑洞時的悲痛。不管是偷情的兩人、青梅竹馬的朋友、已婚的夫婦,或許有可能還不懂什麼是愛,直到他們懂得什麼是愛的時候,卻早已搞得精疲力竭、甚至付出一些代價。我的感動背後,我想…是認為這是一部比較認真討論關於愛的劇集吧?其實這劇應不是講述「一個關於『特別的朋友』的故事」;而是關於「什麼是愛」的故事。

 

愛需要理性,也需要互動做為充分條件,也就是必須認清人具有社會性的事實。劇中程又青這個角色,是把理性運用在自我身上的一位女性。雖然又青與大仁互動最多,但是又青對於情感的認知非常自我,對於生活,她也不斷地創造屬於自己的理論與口號,進入「初老症狀」與「熟女魅力法則」的交相辯證之中。她對於愛情的認知,更為偏向當下的「感受」,而丁立威就是能立即在諸多不善意行動的社會裡、去填滿空虛情感的重要、有魅力的人物。然而,真正經營愛情並從中獲得力量的是李大仁。「方頭獅」作為一個符號,象徵李大仁對程又青的付出、與對她的完全認識,並且成就李大仁的付出信仰而能盡力美好這個世界,他甚至最後讓程又青真正瞭解到什麼是愛。不管是李大仁的媽媽、妹妹、亦或程又青本人,都只能說是李大仁可以接受的類型,亦即可以成為他生活中一部份的重要組成份子,這是他的選擇,也是互動後對人生的影響。

 

程爸與程媽則是關於愛的理念型,一種中產階級下關於愛情想像的克里斯瑪類型。感覺上程又青的爸爸有如老太爺,感覺程又青的媽媽始終勞心勞力,但兩人的相處歷經時間的沖刷,逐漸變成老年相知相伴的友情之愛,一個似乎現代人好像越來越難達成的、不可能出現的美好結局似的。當然該劇具有批判性的地方在於,一般人的想法,或一般人所認定的美好理念的愛情,其實是資本主義社會扭曲環境下所產生的認定。

 

一位是25歲牡羊座的Maggie,好似敢愛敢恨,但對於愛情的定義是立下種種的條件。好似,關於愛,是必須以滿足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條件下才能立足。難道人與人的互動與關懷,必須首先建立在條件之上嗎?要有一棟房子、一臺車子…

 

另一對是程又青與丁立威。丁立威簡單的說,就是外商的買辦階級,由外商賦予的「成功男人」的意識型態想像,灌輸到丁立威身上,讓他充滿適應現有資本主義社會所應該具有的魅力,他所認定的幸福,其實不是愛,而是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美好想像。而丁立威周遭的女人更是如此,她們都是追求生活條件的女人,花瓶,物化的人。至於初期的同性戀者Nic,則是利用感情,儼然是個金光黨。這種種負面的態度,無非要更加凸顯李大仁的角色。

 

如果說這部戲還有好看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背景設定。罹患大腸癌的計程車司機(臺灣司機很累的);又青的大嫂,那位中國大陸的新移民(移民也總是充滿辛酸);崇尚rocker精神的李淘淘,讓李媽完全無法瞭解的精神(世代差距);小玫,賣鞋賣到早產的孕婦店員(臺灣人拼死勞動的美麗與哀愁);這些不都是我們熟悉的事情?臺北、桃園、苗栗、臺中、嘉義、高雄、宜蘭…又都是多麼熟悉的場景。於是情感的融入便越加方便。

這場認識愛的過程,的確是由過去、現在、未來組成。由於過去李大仁的付出,使得高中同學們在最後讓程又青反思過去,體認李大仁的付出。由於居酒屋作為一個兩人生活的常設地點,使得程又青在李大仁不在身旁的當下淚撒居酒屋,體認到李大仁存在的意義。至於新加坡的兩位同事,則預告了未來。陳平安與林凱只是朋友?大仁看得一清二楚,一個在新加坡的臺灣愛情翻版,讓李大仁在幫助平安時,兩人也互相打氣,指向未來。

於是,我看到了結局。

而聽著「我不會喜歡你」時,也多少使人傷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