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多納在1986年世界盃上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回憶,其中同英格蘭的兩個進球成就了永恆的經典,也奉獻了世界盃歷史上最精彩的進球。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這充滿爭議和前無古人的兩個時刻:

1986年6月22日,阿根廷在四分之一決賽中面對英格蘭,這時的阿根廷已經是碩果僅存的南美洲球隊。幾個小時前,德國和法國已經先後淘汰了東道主和巴西隊。在墨西哥城阿茲臺克體育場,有11萬5千人現場觀看了這場比賽,主裁判是來自突尼西亞的本納賽爾,比賽的前五十分鐘阿根廷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沒能得分,一分鐘後,巴爾達諾傳中,英格蘭的後衛解圍踢偏,馬拉多納高舉拳頭,就在英格蘭門將希爾頓面前將球打入,儘管英格蘭球員強烈抗議,但主裁判判定有效。

馬拉多納賽後說「這個球是由上帝打入的,部分是由馬拉多納的頭打入的」,後來他又說「是球打中的我,不是我故意這麼做的。我甚至覺得是希爾頓自己把球打進了球門。」因為他的這番話,所以媒體才把這個進球稱為「上帝之手」。

打進這個手球之後4分鐘,馬拉多納展開了一個人水銀瀉地的表演:在本方半場過掉比爾茲利和裏德,沿著右路長途奔襲,兩次內扣過人,先後過掉布徹和芬維克,在奔跑了55米後,晃掉棄門而出的希爾頓,把球打進空門。這是無可比擬的進球,也是世界盃歷史上公認的「世紀進球」。

對馬拉多納來說,打敗英格蘭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時英阿馬島戰爭的陰影猶在,對於一個侵略過自己祖國的對手,他用了最具爭議和最痛快淋漓的兩種方式予以了回擊。對英格蘭的比賽,人們見證了一個人擊敗一支球隊的神話,也許可以這樣說,擊敗英格蘭的比賽就像是馬拉多納一生的濃縮,他是一個偉大的天才,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天使與魔鬼的兩面性在這一個90分鐘裏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

如果你看過2004年亞洲杯決賽國足1:1平日本,場上僵局被中野浩二用手球打破的時候,就能深刻理解英格蘭人對馬拉多納的痛恨。一直到2002年世界盃,英格蘭憑藉貝克漢姆的一個點球,1:0把阿根廷踢出局的時候,他們的媒體充滿復仇的味道,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上帝之手」來自球王馬拉多納。

當時有個特殊的背景,1982年阿根廷和英國爆發了馬爾維納斯羣島戰爭,也稱「馬島戰爭」,這座島嶼距離阿根廷國土非常近,原本屬於阿根廷領土,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一直被英國佔領,阿根廷為收復領土與英國爆發了戰爭,結果是阿根廷完敗。

當時阿根廷也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這場戰爭讓阿根廷從此走向衰落,民眾的信心更是受到嚴重打擊。足球場有一句話叫,足球就是戰爭。

1986年世界盃,後人也稱他是「一個人的世界盃」,這個人就是馬拉多納,當阿根廷與英格蘭在4分之一決賽狹路相逢的時候,正所謂冤家路窄,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馬拉多納誓要率領球隊擊敗英格蘭報仇。

當比賽進行到下半場6分半鐘的時候,巴爾達諾一腳射門,被英格蘭後衛擋出,並回傳給英格門將希爾頓,此時馬拉多納快速趕到,縱身去爭搶頭槌,因為馬拉多納身高只有1.60米,面對人高馬大的希爾頓,無論如何也搶不到球的,於是馬拉多納順勢,用左手將球打進,有意思的是裁判居然沒有看到,判定進球有效,阿根廷1:0領先,英格蘭的球員一個個都快氣瘋了,找裁判理論無果。

後來的劇本大家都知道了,馬拉多納又打進了世界盃歷史上最精彩的進球。練過英格蘭4人打入世紀進球。有人說那場比賽馬拉多納先是魔鬼後變天使。最終阿根廷2:1淘汰英格蘭,那屆世界盃馬拉多納打進5球,並有5個助攻,憑一己之力為阿根廷奪得世界盃。

賽後記者對馬拉多納的手球,窮追猛打,因為4年前的馬島戰爭,馬拉多納對自己的手球並無悔意,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馬拉多納說,如果那個進球是手球,也是上帝之手,是上帝對英國的懲罰。從此「上帝之手」誕生了。


一個天才球員打進一粒天大的誤判進球,因為他是球王馬拉多納,又適逢馬島戰爭的背景,讓這粒進球成為世界盃上的經典,不僅入選了國際足聯「世紀進球」,極具諷刺意味,還引得後過球員多多模仿。

馬拉多納上帝之手阿英大戰。

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一場1/決賽中,由英格蘭對陣阿根廷。兩隊上半場打成0-0,到了下半場的第6分鐘,馬拉多納個人能力盤帶到禁區,隊友射門被封堵,防守隊友回傳門將,機警的馬拉多納面對對方高大後衛無法施展頭槌,索性就來了一手,把球打進,當值主裁判視線被英格蘭高大後衛擋住,判進球有效,儘管英格蘭爭辯,結果不可更改。

馬拉多納的進球絕對是個誤判,那時候沒有視頻VAR技術,英格蘭只能喫個啞巴虧。那場比賽,馬拉多納第二個進球堪稱真正的世紀進球,一人中場帶球,狂奔過掉5人,造成射門,並打進,幫助球隊2-1戰勝英格蘭,展現了馬拉多納的天才能力。

由於之前馬島戰爭中,阿根廷落敗。能夠在世界盃上戰勝英格蘭,那是對對手最大的報復。此後的阿根廷,在馬拉多納帶領下,決賽中戰勝德國,捧得大力神杯。

球王承認故意手球,已成世界盃經典。

在後來自傳中,馬拉多納承認那個球是個手球,說是「上帝之手」,其實是「迭戈之手」,感覺自己偷了英格蘭人的錢包。在接受採訪時,馬拉多納說過,自己不是誠心欺騙英國人,的確是因為自己身高不夠,又想進球,就來了個「上帝之手」。

馬拉多納進球就是「上帝之手」的經典,還引來了後來人的模仿。在1995年美洲盃上,巴西球員用手球打進,辯稱說馬拉多納可以,自己為什麼不可以?

再往後,勞爾、中田浩二、梅西、阿圭羅、亨利、法比亞諾等球員在比賽中都使用過「上帝之手」,不過有的被裁判看到,有的則逃脫了。讓人最遺憾了是中田浩二在亞洲杯決賽階段對國足的「上帝之手」,讓大國足錯失了距離最近的亞洲杯冠軍。


與「上帝之手」一同誕生的,還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句最著名的對馬拉多納的評價。「上帝之手」事件爆出後,法國一家媒體在評論這一事件時,寫下了這句話。從此,它成為描繪馬納多拉個性最鉑金的句子。

1986年,在墨西哥城舉行的世界盃足球賽四分之一決賽上,阿根廷VS英格蘭。25歲的馬拉多納當時是阿根廷隊長,而阿英兩國之間,福克納羣島戰爭的仇恨猶在。上半場雙方都沒有進球,故事發生在下半場開始後不久。

馬拉多納帶球跳過了英格蘭的格倫·霍德爾,然後連過4名攔截他的對方球員,迫使英格蘭門將撲了出來。馬拉多納射門後,球碰到了英國球員的腳,守門員霍奇回頭卻將球撲向了自家的禁區。

這時晃過對方球員的馬拉多納一躍而起,用手將球推進了球門。馬拉多納的手球極為隱祕,除了附近的英國球員,還有場外的英國主帥博比·羅布森,沒有人看見。所以,無論英國人如何抗議,均無效。4分鐘後,馬拉多納再進一球,鎖定勝局。

賽後,馬拉多納在新聞發布會上稱這個球,「一半是因為馬拉多納的頭腦,一半是因為上帝之手」。「上帝之手」的說法,由此而來。雖然後來通過電視回放,可以明確判定那是馬拉多納的手球,但為時已晚。

2005年,馬拉多納在一次電視採訪中公開承認,當時,他是故意這樣做的,是用手而不是頭打進那一球的,並承認他當時就知道這個球應該無效。他還坦率地說,「上帝之手」進球被判有效,這連他自己也沒想到。

在當時,國際足聯不但沒有理會英格蘭的抗議,還將這個爭議極大的球,評為「世界盃歷史上最偉大的進球。」2002年,由國際足聯主導的一項網民評選,這粒「上帝之手」進的球,被評為「世紀進球。」

這也許是足球史上最有爭議、而且持續不斷地爭議的進球。反對馬拉多納的人認為,這集中體現了他不擇手段、臭名昭著如惡魔般的一面。而支持他的人則認為,無論是不是手球,他能連過5人並射門,都展現了馬拉多納的天才、敏捷與機變。

阿根廷在半決賽中淘汰掉英國隊後,又在決賽中戰勝了德國隊,獲得冠軍,馬拉多納成為奪冠最大的功臣。但是依然有人堅持認為,「上帝之手」,是世界盃歷史上最大的敗筆。國際足聯的態度,也使之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大丑聞。


這個瞬間本人並沒有在電視直播中看過,但是此後被這個經典鏡頭無數次刷屏。而「上帝之手」這個詞就是因為老馬這個進球而發明的。

馬拉多納此後回憶起這個球,說自己從未後悔過,因為這個球給阿根廷帶來了世界冠軍。而阿根廷那個時候也需要這個冠軍來提振國民信心,而馬拉多納也需要這個冠軍封神。於是上帝之手就這樣誕生了。

據當時的邊裁保加利亞裁判博格丹-多切夫在去世前的一次採訪中透露,1986年世界盃,他作為邊裁看到了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但是很遺憾,主裁判突尼西亞人阿里-本-納賽爾卻並未詢問他的意見,而是直接判罰進球有效。

也許真的是上帝在指引著馬拉多納打入了上帝之手,因為那一屆世界盃,馬拉多納還打入了世界盃最經典的過五關斬六將的進球。一個最精彩的進球,一個最具爭議的進球都產生在同一屆世界盃,都產生在同一個人身上,很難不讓人相信這是上帝的安排。

有意思的是,作為馬拉多納接班人的梅西,同樣也打進過一個上帝之手。而且梅西同樣也打入過過五關斬六將的進球。

個人很喜歡老馬,喜歡他的真性情,喜歡他的不做作,喜歡他有啥說啥。這纔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謝邀,在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盃上,馬拉多納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蘭隊的球門,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事件。

在阿根廷與英格蘭的1/4決賽中,馬拉多納的第一個進球並不光彩,當時,馬拉多納先是將球分給邊路的隊友巴爾達諾,後者的射門被英格蘭後衛霍奇擋出,此時,雖然馬拉多納搶到了第一點,但面對人高馬大的希爾頓,他想頭槌攻門難度極大,最終,他選擇了用手將球打進球門,由於他的

個子矮小

,動作也十分隱蔽,突尼西亞主裁判納塞爾沒有發現,並判此球有效,希爾頓和他的隊友雖然極力爭辯,但結局卻無法改變,憑藉此球領先後,馬拉多納隨後又打入一記完美的進球,幫助球隊最終2比1獲勝。由於四年前的「馬島戰爭」,最初馬拉多納對那記手球並沒有悔改之一,而是認為這是上帝對英格蘭人的懲罰,賽後,他更是自稱這個進球是「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迭戈的腦袋」,這讓阿根廷和英格蘭在足壇的恩怨進一步加劇。現在,馬拉多納仍然認為「上帝之手」沒有什麼不對。這粒進球完全是精明和狡詐的成果。馬拉多納否認這個進球屬於欺騙。當《每日鏡報》記者問馬拉多納:「上帝之手到底什麼意思?」時,馬拉多納說:「這個進球並不是我誠心進行欺騙。我並不是不尊重英國人,但是在阿根廷的綠蔭場上,這樣的進球許多許多。那天下午的比賽中,我在場上跳躍起來,但是我的身高不足,所以就有了上帝之手。」馬拉多納說,在南美足球運動員中,「上帝之手」方式進球非常普遍,裁判也大多不吹犯規。但是後來,可能就在今年吧,馬拉多納已經公開承認了那個球確實 是裁判的誤判!

這是世界盃經典事件,他的發生才誕生了上帝之手的說法。那是1986年世界盃阿根廷和英格蘭的1/4淘汰賽,上半場兩隊互交白卷下半時第6分鐘馬拉多納前場連續盤帶到禁區附近傳給隊友射門被堵,防守球員將球倒勾給守門員,馬拉多納及時插上起跳之後用手將球打進了球門。當然也沒有錄像回看技術裁判也沒有完全看清楚最終判罰進球有效,這球馬拉多納明顯手球了。這是個絕對的誤判。

但馬拉多納的第二個進球卻毫無爭議的成了經典,他中場附近得球一路帶球狂奔連過6人最終將球打進最終幫助阿根廷2:1勝了英格蘭。馬拉多納那屆世界盃打進五球助攻五次最終阿根廷也勇奪冠軍,馬拉多納的足球才華盡顯無遺。

「上帝之手」一詞源自於馬拉多納對於自己在1986年世界盃對陣英格蘭的比賽中打進的一粒手球進球的描述。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阿根廷和英格蘭的四分之一決賽中,在比賽進行到第51分鐘時,英格蘭後衛霍奇解圍失誤,皮球彈向本方球門。馬拉多納面對出擊的英格蘭門將希爾頓用手將球打進球門。由於馬拉多納手球動作十分隱蔽,突尼西亞主裁納賽爾並沒有看見,他判定此球有效。在賽後的發布會上,馬拉多納宣稱此球「一半是依靠自己的腦袋,一半是依靠上帝之手」。上帝之手一詞由此得來。

馬拉多納在講述當時的情形時表示:「在我進球後,我在等我的隊友們來擁抱我,但沒有人過來,他們也看到了,我告訴他們『來擁抱我,不然裁判可能會改判。』」此球在當時就引起了英格蘭球員的抗議,但主裁併沒有改變自己的判罰,依舊認定此球有效。當時英阿馬島戰爭剛剛過去兩年,這個判罰也加劇了兩國民眾的敵對態度。而阿根廷和英格蘭從此也結下樑子,成為了死敵。

在「上帝之手」僅僅過去4分鐘之後,馬拉多納就完成了那個「世紀進球」:在本方半場得球後,馬拉多納狂奔60米,連過4名防守球員之後進球。在5分鐘之內,馬拉多納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梅開二度:一個是不光彩的手球進球,一個是個人能力的完全體現。但最終,這兩粒進球都被載入史冊。

這場戲劇性的比賽最終以阿根廷2-1戰勝英格蘭結束,而阿根廷之後彷彿真的受到上帝眷顧一樣,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捧得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冠軍。


這個事件發生在1986年世界盃。實際上那場比賽,前面根本看不到任何機會,上帝之手完全是突髮狀況,而很多人說裁判幫著阿根廷,實際上並非如此,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來龍去脈。

首先馬拉多納生於1960年,1979年世青賽就已經是奠定了最佳新人的地位,而在1982年的世界盃,那時候的馬拉多納已經是如日中天了,這種如日中天更加今天的梅西還不一樣,那時候的馬拉多納是全方位的強大,不僅在俱樂部,關鍵是國家隊強的一塌糊塗——但是比較倒黴的是,82年世界盃他情緒失控,飛踹巴西球員導致紅牌黯然離場,也葬送了阿根廷的前程。

從82年到86年,馬拉多納隱忍了4年,不僅是球技繼續增長,關鍵是在一些比賽經驗方面,也變得油滑,因為他就是太耿直,結果犯了喫紅牌的錯誤,所以在1986年,他已經是老油條一枚了——以上是上帝之手的背景。

任何偶然事件的背後,都有它發生的背景,這一點很重要。

至於上帝之手是怎麼發生的?我曾經看過那場比賽的錄像,可以說英格蘭的防守也是密不透風,主要就是防守反擊,所以阿根廷其實也沒啥機會,整個比賽的前半段都是平淡無奇,但是就在大家覺得沉悶的時候,有個高球忽然從後場調到前場,然後只見馬拉多納高高躍起,結果球就進了。

當時只有幾個英格蘭球員投訴,其他人根本就來不及看清發生了什麼,那時候的回放技術不像現在這麼先進,有多角度,慢動作——本屆世界盃法國VS澳大利亞,格列茲曼的那個點球就是通過慢動作VR的回放,看出來格列茲曼被澳大利亞球員輕微地碰到,有了身體接觸。

而且,當時的比賽地點是墨西哥高原,陽光非常熾熱,而英格蘭的球門是陽光的這一面,也就是說,裁判從中場方向看球門這個方向,是有一個幹擾因素的,但馬拉多納忽然跳起來的,他的視線會從暗處往上看,你可以想像——會直接被強烈的陽光晃到眼睛,根本看不清。而英格蘭的後衛之所以看清,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底線附近,在陽光的區域,而且離得比較近,因為是後場忽然來的球,所以裁判還來不及跑到附近,只能遠遠地觀察,但是電光火石之間,根本不可能做出準確判斷。

這就是馬拉多納的比賽經驗——我們說,一個牛逼的考霸,不僅考試能力強,甚至作弊的能力也比一般人要強,就是這個道理。馬拉多納上屆世界盃喫過紅牌,所以他肯定不會做出明顯喫虧的動作,但是一旦這個行為的收益大於風險,他就會決定冒險,賭一把。

他的動作也非常隱蔽,手是微微的上舉,給人的感覺是他即將和英格蘭門衝撞,為了保持身體平衡以及保護頭部,做的一個下意識的動作,而並不十分明顯,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馬拉多納的手沒有完全舉起來,只是比頭高出一點點,但是這個一點落差,就彌補了他的身高不足,將球打進。

另外他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是把身體給側過來的(就像前面說的,他實際上是做出了一個即將和門將相撞,而自我保護的姿態)不是正對著門將,也就是說,他的手臂會被自己的頭部擋住,拳頭和球接觸的時間非常短,而門將這個時候正好也出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迷惑了裁判。馬拉多納官方報身高168,169,實際只有一米六四,比梅西還要矮五公分,所以他的動作幅度非常小,又很敏捷,裁判發現不了,也是很正常的了。

但是馬拉多納隨後的表現讓當年參加比賽的英格蘭球員無話可說,心服口服——短短几分鐘之後,阿根廷10號在中場拿球,一個拉球擺脫迅速過了防守隊員,然後一路狂奔,過掉了英格蘭隊五名球員,最後晃倒了門將,把球打進空門,這個進球至今還是世界足壇最佳進球。

而當年參加比賽的英格蘭球員們說:第一球馬拉多納用手打進的當然不能算,但是我們覺得,第二個進球,可以算作兩球。

可見也是對馬拉多納的球技心悅誠服了。

堅持優質原創,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事情本身並不複雜,但是如果再聯繫到大背景和事態的發展,老馬的這一個手球被稱為」上帝之手「卻是神來之筆。

先說事情本身吧,1986年6月22日,墨西哥世界盃半決賽在墨西哥城阿茲臺克體育場進行,比賽的雙方是阿根廷和英格蘭隊。比賽進行到下半場第六分鐘的時候,馬拉多納接到高空球高高躍起,在頭頂皮球之前用高高舉起的前臂將球碰到球門。由於馬拉多納當時的動作十分協調,以至於當時的主裁判也沒有看出來這是一個手球,縱然英格蘭隊對於此球的強烈抗議也未能改變裁判的認定。

2002年,馬拉多納在自己的自傳中親口承認:我現在能說出當時不能說的事情了。當時,我稱其為「上帝之手」,其實那是「迭戈之手」。我感覺自己有點像是扒竊了英格蘭人的錢包。

為什麼說當時的大背景和事態的發展,讓」上帝之手「揚名天下?

首先,當時的阿根體和英格蘭不僅是賽場上的死敵,更有戲劇性的是,這場比賽不久以前,英國和阿根廷才爆發了馬島戰爭。兩國的關係非常緊張,因此這個進球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爭議,甚至一度引發兩國民間的仇視。而且在就在這場比賽中,馬拉多納還攻入了一個世界盃歷史上,甚至是有影像的足球歷史上最經典的一粒進球:馬拉多納狂奔50多米連過6人攻破英格蘭球門。而比賽的最終結果是阿根廷隊以2-1戰勝英格蘭隊,兩粒進球,馬拉多納幾乎用了兩種最極端的方式取得了破門,每個進球都被後世球迷無數次的談論和回放。

而最終,阿根廷在馬拉多納的帶領下,奪取了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的冠軍。在那屆世界盃上,馬拉多納最終交出了五球五助攻的數據,這個手球也才成為了經典的」上帝之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